APP下载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2012-03-01唐少华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历史思维教师

唐少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发展广泛的兴趣视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他认为,兴趣可导向有意义的学习,促进知识的长期保持,并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动机。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大体上可分为两类: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学习材料或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间接兴趣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就个体而言,常常是两类兴趣融为一体的,或以直接兴趣为主,或以间接兴趣为主。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也是需要培养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兴趣像柴,既可点燃,也可捣毁。”如果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就会发生兴趣,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他们记忆和思维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死板,学生就会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学习效果当然也不会太好。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是密切关联的。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谈点看法,就教于同行。

一、让学习材料变得有趣

在当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学习材料越来越丰富,文字、图片、视频等材料,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尽量使课堂学习材料变得丰富些,让不同类型的材料穿插呈现,以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1.补充细节,使文本变得生动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文本。但限于篇幅,教材不可能对很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详细描述。因此,需要教师加以补充。如古希腊的斯巴达崇尚军事教育,课文只有寥寥几个字,于是教学时笔者补充了这么一段文字:孩子出生后先检查他是否有必要活下去,体弱的扔到山谷;7岁,国家开始对他们严格控制;12岁,开始训练,不能穿任何内衣,一年只发一件衣服,很少洗澡,身体变得坚硬而粗糙,几个人睡一张床;20岁,编入军队,服役到30岁,吃公共食堂,喝黑肉汤;30岁以后可以参加公民大会投票,可以留在家里住宿,但服役要到60岁;不许到国外去,不鼓励学哲学、文学和艺术。同时,笔者还补充了古希腊另一个城邦——雅典的教育情况:在雅典出生的男孩,由母亲带到7岁,然后开始上学。富裕人家的孩子往往有3个家庭教师,1个教读、写和计算,1个教体育,1个教音乐,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女孩则在家学习如何操持家务及纺织技术。[1]细节,可以使材料变得生動,更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再如,课文对古希腊城邦的出现只用了一句话叙述,而对于“城邦”这个概念学生是缺乏认知的,为此笔者做了细节补充:到公元前705年,“城邦”希腊人称之为polis,是希腊人生活的中心,从地理意义上讲,城邦就是一个城镇、城市,甚至是一个村庄,也包括其周围的乡村。这个城镇、城市或村庄是城邦的中心,人们在那里举行政治、社会和宗教活动。城邦中主要的聚会场所是一个山丘。山丘顶上有一个城堡似的地方,叫卫城。城邦面积大小各异,人口数量也各不相同。公元前5世纪,雅典有30万居民,而大多数城邦人数较少,只有几千人,有的只有几百人。[2]学生通过对这段文字的阅读,就容易形成比较直观、具体的“形象”,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文字画出图象,这样有助于他们对“城邦”这个概念的理解。所以,细节补充,还可以帮助学生去理解某些抽象概念。

2.解释插图,从图中获取历史知识

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运用插图教学,让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信息、推导结论,也是学生应当掌握的重要的学习技能。图,相对于文字来说,更加具体、直观、生动,学生也更乐于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五四运动”这一内容中,课本上有幅插图《北京大学学生在天安门游行》,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自己看这幅图,学生就可以发现,从学生们打着的横幅标语“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内容,可以推断这次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因此可以判断“五四运动”是一次以学生为先锋的爱国反帝运动。历史插图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我们教师要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读图,如何从图中获取信息,并将“表面信息”转化为“深层含义”。又如,笔者在教学“春秋五霸”这一内容时,就让学生猜测参加葵丘会盟的有哪些人,为什么。学生在读图时,会尽力调动所学知识,去猜测参加葵丘会盟的人,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见,插图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3.穿插视频,激发情境兴趣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教师获取视频资料也相对比较容易。而视频资料往往又是某一历史场景、历史人物的再现,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情境兴趣。

总之,学习材料的丰富多样,有益于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但教师在选择这些学习材料时要注意几点:一是材料的补充、选取,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不能仅仅考虑学生兴趣,无限制地补充,以致于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二是注意材料的真伪,尤其是因为一些影视、文艺作品所反映的内容,本身就偏离历史事实很远,如果教师不加以甄别、截取,那就有可能是以讹传讹,让历史教学偏离了历史事实。三是补充材料不宜太多、太长,过量的文字材料可能会使学生在课内学习时不易消化。而且视频材料更是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精心选取。有些课堂,一放视频就是5分钟、10分钟,于是历史课变成了观看录像课。

二、让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

1.改变刺激方式,保持学生注意力

教师的教法单一,那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厌倦之感,无法集中注意力参与学习。而没有注意就没有学习,因为注意是学习的门户。一节课一般为40分钟或45分钟,而初中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5分钟。因此,教师就要想办法改变刺激方式,以保持学生注意力,这样才能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大不相同,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如下:教师讲授,学生平均回忆率为5%;学生阅读,平均回忆率为10%;视听并用,平均回忆率为20%;教师演示,平均回忆率为30%;学生讨论,平均回忆率为50%;学生实践,平均回忆率为70%;学生教别人,平均回忆率为95%。[3]不幸的是,我们现在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竟然是效率最低的。教师讲授,学生主要以“听”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方式的学习效率很低。不仅如此,学生如果以这种单一方式进行课堂学习,就很难在一节课的20分钟以后集中注意力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这时,教师应该改变刺激方式,让学生变换学习方式,参与到学习之中去,或说或议,或练或演,或教或评。只有让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学习,才能使其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保证学习的有效发生。

2.启发思考,让思维参与学习

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有位哲学家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快乐。笔者曾做过一次调查:学生为什么愿意做数学题而不愿做历史习题?学生说解出一道数学题有成功感,而做历史题都是从课本上抄答案。历史学习不用“思考”,只要“背”书就行。可见,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成了“只要背背”就可以的课了。这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思维力度不够,学生缺乏“思考”的乐趣。而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永恒主题,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历史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如果教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去记忆一些历史知识上,那就失去了历史教育的价值。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史籍浩瀚,记忆力再好的人,也不可能记住中国史书中的内容。历史知识仅仅是载体,是用来训练学生思维的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维能力,才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那么应该怎样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呢?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无非是十大思维方式: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具体化与系统化。从思维类型看,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常规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等。创造性思维又可分为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等具体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法与历史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历史思维能力。赵恒烈教授的《历史思维能力研究》与《历史学科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都对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如何培养,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做法,值得我们每位历史教育工作者去认真研读。总之,充满着思维的课堂,一定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产生思维的冲突与碰撞。而思维的积极参与,既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3.精选问题,思维从问题开始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出有思考空间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提问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行为,高尔在1984年的研究表明,80%的课堂时间花在提问与回答上面。但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最近英美的有关研究表明,在每五个问题中,就有三个需要回忆知识点,一个是课堂管理性的,还有一个是要求更高层次的思维。目前,我国历史课堂教学中,低层次、封闭型的问题居于主导地位,而高层次、开放型问题仅占极少数,这样的课堂提问,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笔者曾撰文提出十种历史开放型问题,包括:(1)“说明类”,如金字塔的出现说明了什么?(2)“象征类”,如长征象征着什么?(3)“启迪类”,如你认为日本明治维新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有哪些借鉴作用?(4)“感想类”,如你对隋亡唐兴有何感想?(5)“想象类”,如请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垓下之战。(6)“探索类”,如请你根据文字和图像做出猜想。(7)“调查类”,如请你回访当地老人,调查“大跃进”情况。(8)“制作类”,如请用胶泥仿制一个苏美尔人头像。(9)“鉴赏类”,如鉴赏某一历史文物。(10)“专题类”,如二战中美国为什么在日本投放原子弹?当然,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出不同的问题类型,笔者的十种类型仅起抛砖引玉之作用。

三、让作业与评价变得有趣

1.课后作业形式的多样化

学生课后的历史作业应该力求多样化,如习题,既要有回忆型、巩固型练习,但更多的应该是思考型、开放型的习题,还可以有些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如调查、访谈、地方史专题等等。就目前来看,学生动手制作类的作业特别少见,其实历史学科有很多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类的作业,如历史地图模型、历史场景模型、历史人物模型复原等。还有表演类作业,学生对历史剧表演,是很有兴趣的,而真正要学生表演好某一历史事件,学生会花大力气去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并将其改编为历史文艺作品,直至搬上舞台。一些口头作业,学生也会感兴趣,如讲故事、评人物、议功过、思得失,学生都会积极投入学习,并展示学习成果。

2.评价的多元化

历史学习方式、学习成果的多元化,有赖于改革我们评价的单一模式。正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书面测试成了唯一的评价方式,决定着我们的教学方式、作业类型的单一化,使歷史课成了“背死”课。当然,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不是说没有改革和实验的空间,事实上不少学校在探索课堂教学和作业类型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学生平时的口头作业、作品展示,都纳入到学科评价体系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2]白乐天,李凤飞主编.世界全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3]M.希尔伯曼著,陆怡如译.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教师选读书目:

[1]廖正峰主编.应用教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M.希尔伯曼著,陆怡如译.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L·A.巴洛赫著,曾守锤、吴华清译.合作课堂——让学习充满活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熊英,李莹编著.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M].海口:南方出版社,2000.

[5]雒启坤主编.中学历史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6]白乐天,李凤飞主编.世界全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7][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学生版)[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

[8]超凡主编.世界通史(彩图版)[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3.

[9]朱汉国主编.简明世界史[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10][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猜你喜欢

历史思维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