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菊梅礼赞——记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

2012-02-15文图中国医药科学杨清仁黄显斌洪建国王德国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传染病病人医院

文图/《中国医药科学》特约记者 杨清仁 黄显斌 洪建国 王德国

陈菊梅教授正在指导科研工作(黄显斌 摄影)

封面人物

菊梅,一个多么美丽浪漫而又富有诗意的名字啊!然而,就是这个名字,竟让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与可怕的传染病联系在了一起,而且,至今已达63年。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她挽救了一个又一个传染病患者,创造了我国传染病防治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却没有得过一枚军功章。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一系列的疑问,近日,记者走进全国最大、全军唯一的传染病医院,探访了87岁的陈菊梅,近距离感受了她的“菊”、“梅”品格。

一个“敢”字闯事业

步入这所传染病医院,记者了解到,这里的医护人员每天要面对无数的传染病患者,接触大量的传染性物品,随时都有可能被感染。如果没有一种敢于献身的勇敢精神,是绝对不可能在这里呆下去的。陈菊梅却在常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病毒窝子”,一干就是63年。“陈教授在圈内圈外是出了名的‘拼命三娘’,只要能为患者解除痛苦,她连命都敢豁出来。”该院院长吕吉云介绍说。

有一年,陈菊梅随医疗队去农村巡诊。在条件简陋、没有麻醉师的情况下,为减轻病人手术时的痛苦,医疗队决定采用“硬膜外麻醉法”。为确保病人安全,这种麻醉法需要有人先试一试。

“让我来先试!你们还年轻!”陈菊梅抢着说。

任何试验都有风险。陈菊梅鼓励操作者,不用担心,大胆试验。但是,初次试验,由于操作者紧张失误,穿透了“硬膜”,致使陈菊梅晕倒呕吐了两天。清醒后,她又和大家一起总结经验,终于使医疗队成功掌握了这种麻醉方法。

采访中,当记者看到陈菊梅露出满口洁白的“牙齿”时,便饶有兴趣地向她讨教“牙齿”保健的秘诀。然而,她的回答却把记者给怔住了,原来她的这口“牙齿”竟然全是假牙。

硬是凭着这股狠劲,经过8年的艰苦探索,陈菊梅成为我国首先发现并应用五味子成功降酶的第一人。她研究确定了五味子降转氨酶有效部位,随后,在她的主持下,分别研制成“肝得安”1号蜜丸至9号滴丸,并在此基础上相继衍生出“六味五灵片”等50多种国家级降酶药物,研制出国内第一个抗肝纤维化新药“复方鳖甲软肝片”等10余种国家级传染病治疗新药,在肝病临床救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七五”期间,我国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高达85%以上,国家把降低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作为一项重大课题交给了该院。面对这个烫手的山芋,大家面面相觑,没人敢牵这个头。

“人生中能担此重任,是莫大的光荣。我来吧!”

一个“细”字增感情

一个与传染病病人握手的简单动作,在陈菊梅的眼中,是那样重要。

在陈菊梅的诊室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当传染病病人有意想同她握手时,她都会主动站起来与病人热情握手。就是这个简单的动作,能让病人暖到心窝里去。对病人来说,这手中传递的是鼓励、是信心;对她来说,病人手上传递的可能是危险!难道她不怕吗?

“对病人我从来没有怕的感觉。如果连自己都怕,那么病人更怕了!换位思考,如果躺在病床上的人是你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你会怎样?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就什么都不怕了。”陈菊梅和蔼地说。

当今社会,医患关系难维系,陈菊梅却与患者“零距离”。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陈菊梅在接诊病人时形成了一种习惯:开处方时,她会边写边说,为什么要开这些药,这些药怎么吃,何时再来复查;当病人离开诊室时,她还不忘提醒,如果有什么不适,可直接打电话,号码已经记在病历本上……有位病人发自肺腑地说:“我得了病,是不幸的,但遇上陈教授这位‘活菩萨’,我又是幸福的!”

“为病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以病人快乐为快乐,以病人幸福为幸福,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雷锋精神,陈菊梅教授就是一个当今的活雷锋!如果让她离开病人,她心里会‘憋得慌’……”该院政委邢振湖动情地说。

一个“担”字当大义

陈菊梅,这位看似弱不禁风的老人,却因勇于担当而被称为巾帼女英雄!

上世纪60年代初,一个两岁麻疹患儿急诊住院,当时患儿呼吸困难,喉头水肿很厉害,情况十分危急,以往都是外请喉科医生来切开气管救人,可远水解不了近渴,再多耽误1秒,患儿就有可能一口气憋死。陈菊梅当机立断,自己动手,立即切开气管救人。

“出了事怎么办,算谁的?”有人质问。“出了事,我负责!”陈菊梅斩钉截铁地说。

后来,虽然患儿被成功救治,但同行却褒贬不一。对此,她坦言:“为了救命,冒点风险也值得!”

陈菊梅敢于拍板,敢于承担责任,是出了名的。对于很多疑难杂症,专家们往往讨论半天都不敢下结论,而她经过科学分析和判断,很快就能定下最佳的救治策略和方案。

2003年初春,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在我国肆虐横行。抗击“非典”初期,有些医院防范意识不强,被感染的医生很多,被感染后又去救治别人,产生了新的感染。院党委认为首先应该保护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不被感染,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被感染、不感染人”这个提法可能会被别人误以为贪生怕死,心里没有底。陈菊梅却说:“就应该这样!如果医生都被感染了,让谁去救人啊!”她的支持坚定了院党委的信心。事实证明,这“八字方针”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小汤山医院”的建立也基于此。

2003年3月5日下午,北京地区首批输入性“非典”患者入住302医院。陈菊梅带领专家组成员对“非典”进行了深入总结,形成了一篇“关于优化突发疫情防治力量战斗编成”的建议报告,并提交军委和总部。报告中,他们梳理了近年来几次扑灭疫情的经验教训,借鉴了国内外抗击“非典”的成功做法,提出了加强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的建议。在汶川、海地、玉树抗震救灾、防控“甲流”等多样化军事卫勤保障任务中,该院经受了严峻考验,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当时83岁高龄的陈菊梅向医院党委提出申请要到抗震救灾一线。面对亲人和同事的劝阻,她执意说:“我同传染病打了一辈子交道,有着丰富的防疫工作经验。我身体还行,必须到前线去,到灾区群众和救灾部队中去!”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63年来,陈菊梅先后数十次在国家和军队重大紧急任务中,勇挑重担,冲锋在前,为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铸就一道道坚实的防疫“盾牌”。

一个“淡”字赢尊重

一本锁在抽屉里尘封已久的获奖证书,在这次采访中被陈菊梅的学生、青少年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朱世殊拿了出来。

3年前,在老师手把手的帮带下,朱世殊完成了一个关于儿童肝衰竭治疗的研究课题,并获得军队医疗成果奖。在填写申报人时,陈菊梅主动删掉了自己的名字。然而,这项成果毕竟有老师的功劳,上交材料时,朱世殊又悄悄将陈菊梅的名字填上了。可获奖后,朱世殊说什么也不敢把证书拿给她,怕挨老师批评。于是,这本获奖证书一直躺在朱世殊办公桌的抽屉里。

1973年,陈菊梅以“302医院二科”的名义在《新医药学》杂志上发表了“五味子能够降低转氨酶”的学术论文。论文发表后,军内外兄弟单位纷纷前来取经,某药物研究所与某药厂根据陈菊梅的研究成果,生产出了一种新的降酶药物,获得了国际金奖。很多人为她鸣不平,认为她作为首研者,却没得到任何回报,有些吃亏。她却淡然地说:“我研究药的目的是治病救人,只要对病人有好处,得不得奖,我不在乎!”

近年来,英国《名人传记》、《剑桥大学名人录》等纷纷给陈菊梅来函,请求把她列入世界名人录,但她却一一复函谢绝。

2002年春天,302医院党委准备以4位老专家的名字,为新病区4个“绿色园林”树“碑”命名。去征求陈菊梅的意见时,她委婉地说:“我当医生,为传染病患者服务,都是应该做的,没必要用我的名字树碑命名……”

许多熟悉陈菊梅的人众口一词:她一辈子不图名、不图利,是一位高技术含量的“活雷锋”。

一个“才”字谋发展

说到爱才,陈菊梅五赴上海“招兵买马”的故事,早已在该院传为佳话。

那是1996年,在上海国际肝癌大会上,71岁的陈菊梅发现了年轻的病理专家赵景民。陈菊梅立即向院党委做了汇报,先后五次到上海,找赵景民所在单位的领导沟通协调,表明诚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看到陈菊梅这样一位大专家如此求才若渴,赵景民克服重重困难,来到了302医院病理科担任主任。

为使赵景民早出成果,陈菊梅把中国肝病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研究这一重大课题交给了他,但由于国内缺乏经肝穿临床病理检查的大样本资料,课题研究一度陷入困境。陈菊梅得知后,不仅主动把自己一辈子积累的临床资料和宝贵经验传授给他,还与他一起研究课题,查找资源,帮助分析总结临床病理特点。

2011年12月,肝脏肿瘤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杨永平在16届世界冷冻医学大会上捧得“肿瘤冷冻治疗杰出贡献奖”。那一刻,他最想与之分享这份成就与荣光的人也正是陈菊梅!

陈菊梅爱才惜才举才的例子在302医院不胜枚举。

谈起自己的成长,总后院士后备人选、总后“科技银星”、全军传染病研究所所长、肝病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王福生不无自豪地说:“如果没有陈教授的支持和帮助,我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

人们常说,人如其名。这句话在陈菊梅的身上得到了最好诠释和印证!她的名字占了“花中四君子”中的两个。正是这种“菊”、“梅”品格,成就了她的事业,决定了她的命运。63年前,陈菊梅走进了传染病世界,到今天也没有离开这个不见硝烟的战场。她就如同秋天的菊花,凭西风飒飒,依然散发幽幽清香;宛若冬日的梅花,任霜雪肆虐,依然开出美丽花朵。

猜你喜欢

传染病病人医院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谁是病人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病人膏育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我帮病人“走后门”
为县级医院定锚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