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场建设热 折射地方转型渴望

2012-01-31刘梦羽

中国报道 2012年7期
关键词:民航业民航局机场

本刊记者 刘梦羽

机场建设热 折射地方转型渴望

本刊记者 刘梦羽

建机场不是目的,如何用好机场才是目的。机场不是简单的人和货物进出的地方,它最突出的价值在于产业链的整合作用。如果地方政府能够围绕机场做好城市、区域、产业规划布局,或许能为经济结构转型打开新局面。

在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机场建设项目已经成为最先被国家发改委放行和加快审批的项目。

5月底,据媒体报道,国家发改委正在审批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二期工程,江西上饶三清山民用机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第四、五跑道以及新建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加上刚刚获批的四川省阿坝红原机场、陕西省延安机场迁建、黑龙江省抚远民用机场、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扩建项目,一大批等待新建和扩建的机场项目开始上马,部分项目投资金额过百亿元。

地方政府利用民航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通过新建、改扩建机场促进地方经济转型的渴望空前高涨。

机场属性的认知误区

“这两年有很多媒体记者都非常关心中小机场的亏损问题,这里存在一个认知误区,机场是公共基础设施,建机场的目的是提供基本的、公平的公共服务,而不是盈利。”一位在民航业工作近30年的民航局官员对本刊记者说。

2007年出台的《中国民用航空机场管理条例》,明确定位机场是公共设施。

资料显示,2010年,在运营的175个机场中,70%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额约为16.8亿元。但是,这些机场覆盖全国70%以上的县城,对地区GDP的贡献以万亿计。

近些年来,民航业的增长水平一直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如果离开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民航业是否能够保持如此高的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李家祥曾经指出,修3公里高铁的费用在西部能修一个机场,修两三公里的高速公路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但修建两三公里的跑道,却为一个地区和世界连接在一起搭建了平台。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测算,民航投入和产出的比率是1:8。国际机场协会(ACI)研究认为,机场每百万旅客吞吐量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总和1.3亿美元、相关就业岗位2500个。据国内研究分析,我国机场每百万旅客吞吐量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总和18.1亿元、相关就业岗位5300多个。

机场可以带来相当规模的效益,但机场本身可能并不盈利甚至亏损。

从另一个角度更能够清楚说明机场的公益性。

据上述民航局官员介绍,西藏建阿里机场时,因当地的地形地貌及气象等条件十分特殊,选址非常困难,修建机场的成本大大高于内地,但是这座机场建成以后,从拉萨到阿里的航班只需要1小时40分钟(现在坐汽车需要24个小时。上世纪70年代甚至需要9天)。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发生时,刚刚建成一年的玉树巴塘机场搭起的生命通道,将重伤员及时转移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地方治疗,挽救了他们宝贵的生命。

机场建设向中西部倾斜

民航业是国家战略先导性行业。但我国是民航大国而非民航强国,民航业的发展存在结构性制约因素,其中最明显的是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

根据民航局提供的资料,“十二五”期间,民航全行业投资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以上,旅客运输量将达到4.5亿人,运输机场数量将达到230个以上,包括通用航空飞机在内的机队规模将达到4500架以上。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新建50多座机场,且大部分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这样的布局也符合近两年来民航业发展的趋势。

以2010年为例,旅客吞吐量高于全国16.1%这一平均水平的有16个省(区、市)机场,中西部地区就占了7个,包括新疆、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山西、西藏。货邮吞吐量高于全国19.4%这一平均水平的有18个省(区、市)机场,中西部地区占了6个,分别是青海、内蒙古、宁夏、山西、新疆、贵州。

中西部地区对民航业的需求旺盛,对民航发展的愿望迫切。通过建设新机场,将大大提高民航服务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水平,对实现东中西部的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转型有着重要作用。

“像玉树机场、和田机场这样的机场,就不能简单从经济效益上考虑建设投资、运营亏损等问题,这类机场在应急救援和国防安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些机场对发展中西部民航业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民航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增进民族团结等方面战略作用巨大!”李家祥局长表示。

2009年8月1日,青海玉树机场通航,藏族群众在首航飞机前载歌载舞。

地方是民航发展主体之一

李家祥局长认为,民航业出现一些情况,大家都想找民航局,这种观念要转变。

2002年,民航系统进行机构改革,机场交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行属地化管理后,地方政府名正言顺地成为民航发展主体之一。

“充分发挥民航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各地方政府应该重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更加主动适应民航管理和投资体制新变化,要落实好机场建设发展和安全保障的投入责任;二是要注重各机场战略定位等问题,要形成区域枢纽与中小机场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三是要统筹谋划民航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依托民航业大力发展航空经济、临空产业;四是要不断扩大机场服务和辐射区域范围,要加快建设以机场为中心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李家祥局长在2012年中国民航发展论坛上强调。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民航业的发展,他们认识到民航业可以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的平台。

近两年全国“两会”期间,各省(区、市)领导都纷纷找到民航局,主要关注两大问题,一个是开辟新航线、增加航班;一个是希望民航局继续支持机场建设。

与此同时,也有些地方热衷于建机场,但是机场建好了却“买得起马配不起鞍”,在管理、体制、投资和补贴等方面跟不上,这也是导致一些机场经营不善甚至亏损严重的重要原因。

是否把机场建设转化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抓手,不仅体现了各地政府战略思维的差异,也可以说决定了当地经济的前景和未来。

长期以来,地处内陆的河南省经济发展虽然快,但是高端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滞后。河南省委省政府在谋划中原经济区时,明确提出“中原崛起,民航优先”战略。郑州航空枢纽和航空城的建设吸引了富士康等知名企业落户其中。富士康依托郑州国际机场建立了工厂,规划全年生产6000万部手机,这样的产业聚集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大的。

位于苏北的江苏省淮安机场,运营两年多来,吸引台资企业800多家。通航两年多,旅客运输量达到23万,仅仅一个地级市的小机场,大大超乎原来的规划设想。

李家祥局长在一些支线机场考察时发现它们作用发挥不好,主要是因为没有依托当地机场进行很好的谋划,没有充分发挥机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他为此总结了四句话:“热热闹闹修机场,统筹规划没跟上。机场周围空荡荡,飞飞停停没希望。”

“机场最大的价值是它连接的产业链。机场周围没有产业聚集,就很难体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民航运输的货物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可以说承载的是‘绿色经济’。围绕着机场做好规划布局能够为地方经济转型打开新思路。”上述民航局官员对记者表示。

在美国航空领域研究专家约翰·卡萨达和格雷格·林赛合著的《航空大都市——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中,卡萨达教授曾预测:航空旅行将会在单一的全球生态系统内,创造一个全新的且极有可能是最终极的枢纽网络。每个城市、地区甚至国家,不管其是否意识到,都已面临着一场优胜劣汰的竞争。通过这场竞争,新的世界秩序将被确定。

责编:刘梦羽

猜你喜欢

民航业民航局机场
机场罢工
如何避免GSM-R无线通信系统对机场电磁干扰
8月份新增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公示及公告情况说明
7月份新增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公示及公告情况说明
民航局:4家美航企恳请延期两周审查
面部识别使机场安检提速
如何凝聚人心,确保民航业持续健康发展
最有创意的机场
转型发展时期中国民航业管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