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现场”和“说真话”——《环球时报》国际热点报道要诀

2012-01-31谢戎彬

中国记者 2012年6期
关键词:社评热点环球时报

□ 文/谢戎彬

“在现场”和“说真话”
——《环球时报》国际热点报道要诀

□ 文/谢戎彬

眼下这个时代,中国记者第一次有能力同时与西方主流媒体记者站在国际新闻报道的一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媒体、中国记者要搞好国际热点报道,不光要追求一种新闻冲动,更应该追求一种专业历练。要对中国的利益有相对准确的定位;要有独立作战的能力;最好是多面手。

《环球时报》是一张创刊于1993年的报纸,最开始是周报,然后一步步走到周六刊(周日不出报)。仔细看看《环球时报》从周报变成日报的脚步,可以说恰好契合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契合了中国与世界碰撞的节奏。就在《环球时报》创刊前一年,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那以后,中国开始在各个领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而要参与国际竞争,首先就要对这个世界多一份了解。十几年前,中国人看国际新闻大多还是为了开阔眼界,而今天,中国人看国际新闻则带着对切身利益和国家命运的关注。

举个简单例子,多少开车的中国人每天在关注着世界油价的走势,因为那意味着汽车加油是贵了还是便宜了。中国融入世界的速度、深度与复杂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特别是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中国的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也达到一个新高点。中国人不仅想知道世界发生了什么,而且还想让世界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新闻,包括涉华国际新闻,开始越来越多地在中国占据报刊杂志的重要版面、广播电视的黄金时段、互联网站的突出位置。

如何应对这场激烈的国际新闻大战,如何满足读者对国际新闻的新期待,对每个媒体来说都是一个困难的命题,而对于以国际报道见长的《环球时报》来说,更是一个每天都在探索的过程。

国际热点报道是生存之本

不夸张地说,国际热点报道是《环球时报》的生存之本。远的如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中国驻南使馆被炸,近的像中日钓鱼岛争端冲突、日本大地震、利比亚战争等,这些国际或者周边热点新闻一线,几乎都会有《环球时报》的记者在行动。“在现场”和“说真话”更成了《环球时报》做国际热点报道的两大要诀。

2010年秋天,中日间爆发钓鱼岛事件,两国民间情绪被迅速点燃。《环球时报》记者在这个关键点上,坐上了开往钓鱼岛的中国渔政船,不仅是随船的唯一记者,更是距离钓鱼岛这个冲突点最近的中国记者。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一篇篇独家文章出现在《环球时报》中英文版以及环球网上。在这个案例中,“在现场”的重要性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环球时报》2008年4月8日头版文章《法国没保护好圣火》则是一个“说真话”的典型例子,2008年4月7日,北京奥运圣火在法国巴黎传递,《环球时报》在巴黎的记者全程追踪,记者提供的情况,大都是圣火传递遇到阻碍,个别场面甚至有些失控。但当时国内多数舆论还是偏重营造友好气氛。如何忠实、准确地讲述巴黎圣火传递的过程,当时我们有些为难。最后,我们还是尊重了前方记者感受。标题就定为“法国没保护好圣火”,引题是“闹事者嚣张拦路阻挡,法警方掌控局面无能”。说实话,当天版面付印后,好多《环球时报》同事心里一直不踏实。第二天一早,《环球时报》报道被多家外国媒体转载,CNN驻北京的记者拿着当期《环球时报》头版在电视上讲这个标题的意思。很多国内读者打来电话,表扬报道敢于直面现实。事实证明,“说真话”的力量是最强大的。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成为世界第二,中国媒体看世界的眼界开阔了,腰包也鼓了。国际上,特别是周边发生的重大事件更多地进入中国媒体的视野。2011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不少中国媒体,特别是一些地方都市报都派出了记者深入采访。目前中国和菲律宾正在暗中较劲的南海黄岩岛,今年也出现了中国记者的身影。眼下这个时代,中国记者第一次有能力同时与西方主流媒体记者站在国际新闻报道的一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媒体、中国记者要搞好国际热点报道,不光要追求一种新闻冲动,更应该追求一种专业历练。

首先,相关编辑、记者要对中国的利益有相对准确的定位。国际热点之所以是热点,肯定相对复杂,涉及多方利益。像朝核问题、中东乱局等,中国政府都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和态度,这是我们在报道时必须注意的。对一些敏感问题,不能不加分析地采用西方媒体的论述。

第二,要有独立作战的能力。发生了一个突发事件,一方面,我们的媒体得有财力把记者派过去,另一方面,我们的记者要有走进一线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对于大多数中国媒体来说,去国际和周边热点地区采访,往往只派出两三个,甚至一个记者。小到办签证、订旅馆、找交通工具,大到找采访对象、进战地,都需要独立完成,因此记者独立作战能力非常重要。独立作战能力还包括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做国际热点采访很辛苦,起居、饮食都不会太正常,每天睡四五个小时是常事,还得要耐热、耐寒、耐渴、耐饥、耐困。新闻是易碎品,但写新闻的人是坚强的,是经得起打击和磨练的。

第三,最好是多面手。新媒体技术的兴起,对记者提出了多面手的要求。现在很多大型国际媒体都提出了多技能记者的要求,即记者必须掌握采访、录

音、拍照、拍摄、上网传输等多媒体技能,一名记者可以身兼多职。这种方式既保证了有记者在现场,同时又有效减少人数,节省成本,降低风险。《环球时报》记者在多次热点报道中,都配备了相关设备,既发回文字稿,也有照片,同时还发回视频,更新博客、微博。

评论是影响之源

做好国际热点报道,对《环球时报》来说也仅仅是站稳了脚跟,而要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做好评论就成了我们的不二选择。《环球时报》是一份不厚的报纸,在每期全国发行的16个版面中,却有两个“国际论坛”版。在这两个版面上,主要传递着以《环球时报》社评为代表的《环球时报》“声音”。

《环球时报》社评的一个特点是抢第一时间,另一个是不回避敏感问题。在刘晓波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艾未未被拘捕、金正日去世、陈光诚事件等敏感话题上,《环球时报》社评成为一段时间里外媒转引中国媒体声音的少数甚至是唯一来源。例如,2011年2月,中国一些城市出现所谓“茉莉花革命”,《环球时报》刊发社评《别把“行为艺术”当回事》《唯恐天下不乱者举世难绝》,引发外媒密集转引,并注意到“中国不存在进行革命的集体意志”等说法。就艾未未被拘捕,《环球时报》连发《法律不会为特立独行者弯曲》等5篇社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路透社、美联社等媒体在转引时使用“打破沉默”“突破界限”“不同寻常”等语句来形容《环球时报》这些文章。金正日逝世后,《环球时报》撰写的社评《中国是朝鲜平稳过渡的可靠后盾》被外媒大量转引,仅韩联社一家就有四篇不同角度的文章引用了这篇社评。

▲2012年4月15日,我国在黄岩岛被菲方袭扰渔船安全回港,图为“琼·琼海09099船”船长许德谭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郭程/摄)

如果说以前《环球时报》的社评更多还是着眼于国际热点问题,那么,随着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升,中国政治力量的增强,传统的国际报道与国内报道的界限日渐模糊,《环球时报》的社评开始更多地介入国内话题,力求真实反映中国主流社会对一些国内热点问题的看法。如根据中国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所写的社评《13.39亿,中国压倒一切的国情》,显示的是《环球时报》对中国国情的全面介入;而结合敏感的意识形态、民主和体制问题,《环球时报》的社评《民主需要一场创新竞赛》《巩固扩大中国社会的政治共识》《我们爱的是哪一个中国》等,更多展示的是一个媒体对国家道路的思考。

在社评的带动下,《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发出的声音日益多元化、尖锐化。这些声音有的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企业家、官员,还有不少来自国外政要名人,他们的观点各有不同,有时甚至尖锐对立,但都集合到这两块版上。这种“百家争鸣”让民间从关注到热议,官方从接受到认可,外媒从引用到重视,其中一些热点评论如百名学者声援日本大地震、是否应对南海动武、中国探索下一代政治制度、五毛五美分之争等,不仅在国内形成新的舆论热点,更是大量被海外媒体转引,进一步确立了《环球时报》作为中国民间舆论平台的地位,对外媒认识中国起了强有力的扳正作用。当然,面对这么多敏感的选题,《环球时报》也努力寻找其中的平衡点。每做一个,我们都会反复斟酌:这个事件中国是什么立场?我们应该从哪个角度做最合适?

评论领域的扩展、话题的创新,也带动了《环球时报》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根据我们对道琼斯媒体数据库的检索,从2008年到2011年,《环球时报》的报道被海外媒体转引量年均同比增长80%以上,被转引量在中国媒体中居于前列。在这些被转引的报道中,评论占了很大部分。

打造立体报道格局

最近几年,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兴起,使得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甚至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新闻网站似乎都成了“传统媒体”。 不少专家认为,随着Web 2.0技术越来越多地赋予个人的信息传播权,中国传统社会信息传播的纵向、等级结构将慢慢瓦解,“横向、平等”的传播新结构将日渐显现。

客观地说,微博等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国际报道带来很大冲击。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优势松动,新兴媒体重视的国际话题是从网友的兴趣点出发的;传统媒体以往凭借驻外记者、国际新闻专线等构建的国际新闻信息主导地位松动,新兴媒体上一些身居海外或外文不错的“自媒体记者”很大程度上充当了“国际新闻报道员”的角色;传统媒体有效引导舆论难度加大,新兴媒体通过让每一位网友短、频、快地发布信息,使人们的情绪相互传染,这其中更多的是对政府和社会片面、消极的批判,甚至是造谣。

Web 2.0时代带给传统媒体的是挑战,但也有机遇。传统媒体可借助高技术以及新兴媒体资源重构新闻生产流程,提高信息采发速度,扩充新闻信息传播渠道和平台,拓展传统媒体发展空间。最近几年,环球时报社逐渐走出单一报纸的幼年期,先后创办了环球网、《环球时报(英文版)》(日报)和环球舆情调查中心,旗下仅“环球”系列(国际新闻系列),就已形成两报一网一调查机构的立体报道格局。同一国际热点新闻,能够在《环球时报》所属多个媒体上同时以不同形式刊登,并借助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力量再次扩散,增强了《环球时报》整体的话语权和传播穿透度。

(作者是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社评热点环球时报
热点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工程移民项目“稳评”与“社评”异同性探析——以工程移民社会风险管理框架体系为视角
《环球时报》对台湾形象的构建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