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宋西京国子监考探

2012-01-29张祥云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西京国子监

张祥云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西京国子监,又称国学[1]2972、西学[2]卷342:10900、西监[3]340,其前身是原河南府学,宋仁宗景祐元年始正式命名为国子监[4]卷5:35,成为西京洛阳的中央分司机构之一。了解该机构的形成、变迁轨迹,有助于我们对陪都西京的政治、文教地位的认识和了解。故笔者在爬梳史料的基础上,作一考探。

一、西京国子监设置时间

西京国子监的建立时间,史籍记载不一,主要说法有三:一是建立于宋太宗时期。《宋史·礼志》有载:“太宗亦三谒庙……又命河南府建国子监、文宣王庙,置官讲说及赐九经书。”[2]卷105:2457这是记述其建立时间最早的,也是唯一的史料,具体时间不详。二是建立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王应麟言:“景德四年二月癸酉,诏西京建太祖神御殿。乙亥,诏置国子监、武成王庙,成日置官讲说,赐九经书。”《宋会要辑稿·职官》一八也记载说,景德“四年二月,诏河南府规度地位,修建国学。候成日,当置学官讲说,并赐经书”。同书引《山堂考索》也言“景德四年二月癸酉,就西京建太祖神御,又置国子监、武成王庙”[1]2972。以上史料所言年月一致,只是日期稍异。第三种说法是在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设立。王栐《燕翼诒谋录》言:“仁宗景祐元年四月癸酉,诏以河南府学为西京国子监,置分司官。”[4]卷5:35同书卷五又言:“西京学校旧为河南府学,景祐元年诏改为西京国子监,以为优贤之所。”[4]卷5:47李焘说,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壬申,“以河南府府学为国子监。后唐同光三年(926年),初建文宣王庙。咸平三年,重修。旧止名府学,于是,直集贤院谢绛论奏,乃正监名”[5]。这三条史料在具体月日上又稍有差异,但在景祐元年这一点上是一致的。那么这三种说法以谁为准呢?下面从相关的史料来分析判断。

首先,这三种记载当各有所本。据现存史料来看,宋太宗时可能曾提出要恢复西京的国子监,不过没有实现,只是在前代基础上重修了文宣王庙①后梁开平三年,洛阳就应国子监官员的请求创置了文宣王庙。薛居正《旧五代史》卷5《太祖纪》5载:“十二月乙丑……国子监奏创造文宣王庙,仍请率在朝及天下现任官僚俸钱每贯每月克一十五文充土木之植。允之。是岁,以所率官僚俸钱修文宣王庙。”参见薛居正《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81页。。所以宋真宗时期没有再建的记载,只是在咸平三年(1000年)予以重修。

其次,就史料来看,宋真宗景德四年确曾下诏命河南府选地建设“国学”和武成王庙,其结果是学校和武成王庙都建了,但学校并没有正式给予国子监称号,而被称为“府学”[5]卷114:2677。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宋仁宗景祐元年,才在河南府通判谢绛的请求下,依照唐代于陪都置国子监的先例,“乃正监名”[5]卷114:2677,并“置分司官”[4]卷4:35。这实际上反映了西京国子监设立的曲折过程。但结果往往被更加看重,尤其是中央大员“分司官”的设置尤为重要,是西京国子监正式成为中央教育机构的标志,所以,西京国子监正式建立时间当以景祐元年为准。

二、西京国子监执掌及人员配置

西京国子监的执掌和人员配置,史籍没有明确记载,只能参考东京国子监及一些零碎史料来分析判断。首先来看一下其职能状况。据龚延明研究,宋初的国子监与国子学合二为一,负责聚生徒讲学,并掌刻印、出卖经书等公事。庆历后,国子监掌管教授经术、荐送诸生、刻印书籍公事等职能日益突出。元丰改制后主要掌管国子、太学、律学、武学、算学无学之政令与训导事,以及刻印书籍等[6]343-344。同样,作为国家设在陪都西京的西京国子监的职能也应大体如此。天圣、明道间,“时王君寓家河南,其二子始习业国子学,日从诸生请学于予”[7]卷29:412,说明西京就已经有国子学的存在。西监正式建立后,河南府通判谢绛“延致旧儒,解经术以教学者”[8]。王安国在神宗时期教授西京时,被邵雍称为“太学先生”[9],说明当时西京太学的存在。而程颐在元祐间“专主教导”[3]557于西京国子监。另外,从苏颂言孙永“自少敏于文词,尝从诸生肄业西京国子监,公私试常在第一。尚书公谓之曰:‘洛阳英俊所集,尔年少不宜多上人。’因不复令与诸生员校试”[10],可见当时的西京国子监的规模及职能概貌,即学业门类广,生徒众多,人才荟萃,有名流学者教导授业。史料显示,西京国子监一度充当国家举行科举活动的重要场所,如知贡举宋白等曾建议:“已得解在千里内者,委本处(东京)重加考试,乃发遣千里外者就西京。仍乞戒励试官,务令精核。”“从之。”[5]卷28:640-641显然,西京成为东京开封之外的又一教育、科举考试中心。故而,欧阳修曾感叹说:“何须向阙里,首善本西京”[7]卷56:800,对其功能地位予以充分肯定。

西京国子监的机构编制情况。据龚延明研究,宋前期,东京国子监设判监事官2员(一员称同判),待制以上称“判”,非待制官称管勾官(一员称同管勾)。国子监直讲8人或10人,又有国子监讲书、说书等。丞、簿各1人。元丰改制后,官额有国子监祭酒、司业、丞、簿各1人,以及太学博士、国子正、录,学谕、直学、斋长,等等[6]343-344。以上设置情况在西京国子监也应不会有大的出入,请看有关史料: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八《儒学志》一载“绍兴九年,叶公梦得更造学,援西京例,奏增置教官一员”。材料说明,西京国子监的主要长官确为2人。另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十六载,景祐二年(1035年)“诏国子监直讲一员,兼领监丞、主簿事”。说明西京国子监有直讲1人,并“兼领丞、簿之事”。而王栐《燕翼诒谋录》卷四载:崇宁四年(1105年)秋七月,“诏罢三京国子监官,各置司业一员,其眂京具体而微矣”,则说明司业一职在宋徽宗崇宁年间才主管西京国子监事务,表明西京国子监政治地位曾一度被削弱。此外,西京国子监还设置有博士、教授、助教等。

三、西京国子监学官的选用和待遇

北宋自建国后提倡“务农兴学”[11],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讲礼文、登隽贤,欲一以声教格民于太和”[12]。因此,宋政府对西京国子监也十分重视,对其任职人员有较严格的资格限定。

(1)对国子监主要长官的任用。西监最高长官一般由名流高官出任,“出纳钱粮而已”[13],位高职闲,属于“优贤”[4]卷5:474性质。由于资历差异,其署衔有判、同判、权同判,管勾、同管勾、权同管勾等不同称谓。到宋神宗时,此职成为朝廷安置政治异议者的首选之一。史载:“增置三京留司御史台、同判国子监及诸州宫观官,以待卿监、监司、知州之老不任职者。王安石亦欲以此处异议者,遂诏毋限期。”[14]不但增加了“同判官一员”,且可以连任。此后又规定,如任职人员须“精神不至昏昧、堪厘务者”[1]2753才行。元丰五年(1082年)再次下诏:“应尚书吏部陈乞留台、宫观、国子监人,年六十以上兼用执政官恩例者,通不得过三任。”[1]3591对任职次数作出了限制。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七月,“诏罢三京国子监官,各置司业一员,其眂京具体而微矣”[4]卷4:36。即曾一度取消这一职位,由国子监副职国子监司业充任国子监总负责人,在形式上降低了包括西监在内的三京国子监的政治地位。但不久就又恢复原来的制度,如在宋高宗建炎年间,司马光的侄孙司马朴就曾担任过“同判西京国子监”[15]的职务。该职务暂时空缺时,一般由河南府知府选拟暂代人选,并奏请中央批准。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因程珦身亡,知河南韩缜就“请以其弟琉特权管西京国子监”[5]卷439:10585,并获得了同意。

(2)西京国子监教授、博士等学官的选用。教授作为学官之设,始于宋仁宗天圣兴学,到庆历年间得到普遍设置。其主要职责是“以经术、行义训导、考核学生,执行学规”[16]。多为朝臣荐举名流学者担任,程颐就曾受司马光等人的推荐而“充西京国子监教授”[5]卷361:8648。

宋神宗时,在加大对官学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加强了对教育机构学官的选拔和任用。熙宁四年(1071年)三月“诏诸路置学官,州给田十顷,为学粮,元有学田不及者益之,多者听如故”。又诏中书,“五路举人最多处,惟河南府、青州已举学官,余州皆选置教授”[5]卷221:5372。八年(1075 年)又“诏诸州学官,先赴学士院试大义五道,取优通者选差”[17]。还实行了专门选拔四京学官的考试制度,如黄庭坚就曾参加过“举四京学官”[2]卷444:13109的考试。元丰元年(1078年),全国共设学官53人,其中西京国子监占有一个名额[18]。后来,西京国子监又增加了一个学官名额,达到两个。这反映在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八《儒学志》中:“绍兴九年(1138年),叶公梦得更造学,援西京例,奏增置教官一员。”可见,西监学官为两员,并被南宋陪都所仿效。学官人数的增加,显示了宋政府对西监的重视,同时也显示其生员众多,事务繁重。

西京国子监设有博士职位,或称留监博士、西京国子博士。宋仁宗景祐年间,杨建勋就曾为“西都留监博士”[19]。楼照也在宋徽宗政和年间出任西京国子博士[2]卷380:11715。那么其执掌和选用情况如何呢,“博士者,一郡之统学也”[20]。“西京博士但以名流为之,无选试之法。”[21]这说明,西京博士也是西监重要的学官,一般由知名人士为之,而非选举任用。

此外,西京国子监还设有国子监说书一职。熙丰间司马光居洛时,张云卿曾“俾为国子监说书,得月俸七千以养”[22]。显示当时国子监说书的每月俸金为7贯钱。其他人员的俸金则反映在下面一条史料中,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下发的一道诏旨,其中涉及到西京国子监官员的薪水“添支”:“诏三京留台、国子监及诸州宫观、岳庙,所差提举管勾官等添支,大两省、大卿监及职司资序人视知小州,知州资序人视小州通判,仍各依本人见任官,武臣仿此。遥郡以上罢正任及遥郡改授南班官,元系文资换者却与换文资,功绩殊异者别取旨。”[5]卷213:5188即各随其本官资序及功绩高低有所差别,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总体上来说学官的俸禄是不高的,并常常不及时发放。胡寅《斐然集》卷二十《悼亡别记》记载说:“教授官冷,俸薄不以时得。寅破君奁,乃与英俊相追随,费且尽,君不见于辞色。”这显示西京学官的俸给少而经常被拖欠,日常生活都保障不了,不得不动用家人的私房钱。由此可见当时学官的生活窘迫之状。

四、西京国子监与现实政治

西京国子监设置本身就是宋代政治的产物,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其存在和施教内容必然与现实政治息息相关。这首先表现在学官的选用上。如在熙丰变法时期,崇信王安石学术的杨畏就被委任为西监教授,“以所著书谒王安石、吕恵卿,为郓州教授。自是尊安石之学,以为得圣人之意”。而被“除西京国子监教授”[2]卷355:11183,王安石之弟王安国也被委任为西京国子监教授。但王安国对其兄的施政措施颇为不满,而沉迷于声色:“安国教授西京,颇溺于声色。安石在相位,以书戒之曰,‘宜放郑声’。安国复书曰,‘亦愿兄远佞人’。”[2]卷327:10558正是在这一大的政治背景下,西京国子监培养的学生也必然接受王安石的新学内容。苏辙曾受朝廷差使到西京考试诸生,就曾对当时王安石新学之盛而感叹说:“旧学日将落……选试谬西洛。群儒谁号令,新语竞投削。”[23]宋哲宗即位,发生了元祐更化,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程颐因与司马光、文彦博关系密切,不但“充西京国子监教授”,甚至走进朝堂当了皇帝的老师。但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程颐又不得不回到西监。绍圣中,又被“削籍窜涪州”,河南知府李清臣“即日迫遣之,欲入别叔母亦不许”[2]卷427:367。宋徽宗时期,程颐又被追毁出身以来文字,“其所著书令监司觉察”[2]卷19:367,境况更惨。由此可见,虽然远在陪都,西京国子监随时都受到中央政治形势的变化影响。

此外,西监虽然作为中央直属机构,却不免事事受到地方机构的牵制,才是其窘境所在。请看下面的史料:

伊川曰:“凡物有形则有名,有名则有理,如以小为大,以高为下,则言不顺,至于民无所措手足也。”先生判西京国子监,谓门人曰:“今日供职,只第一件便做它底不得。吏人押申转运司状,某不曾签。国子监自系台省,台省系朝廷官,外司有事合行申状,岂有台省倒申外司之理?只为从前人只计较利害,不计较事体……今日第一件便如此,人不知一似好做作,只这些子某便做他官不得,若久做,他时须一一与其理会。”[24]

这条史料反映的是程颐判西监时,遇到的一件很别扭的事,即针对本监之事必须申报给路级机构转运司而发的一通议论:认为不符合常理,名不正、言不顺,而欲作一理论。这恰恰体现出西监的窘迫政治现实,甚至说是西京陪都的困窘政治现状。

[1]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28.[M].北京:中华书局,1957.

[2]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程颐,程颢.二程集·附录[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

[4]王栐.燕翼诒谋录[M].诚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

[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

[8]蔡襄.莆阳居士蔡公文集:卷20[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10.

[9]邵雍.伊川击壤集:卷8[M].四部丛刊本.第2册:102.

[10]苏颂.苏魏公文集:卷53[M].王同策,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805.

[11]蒋涟.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碑记[M]//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宋代石刻文献全编:第4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710.

[12]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4[M].四部丛刊本.第1册:12.

[13]徐度.却扫编:卷上[M].尚成,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488.

[14]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18[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28册:469.

[15]汪藻.靖康要录笺注:卷3[M].王智勇,笺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455.

[16]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414.

[17]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19[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28册:486.

[18]秦惠田.五礼通考:卷 171[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9册:109.

[19]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50册:382.

[20]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28[M].宋元珍稀地方志丛刊本.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1341.

[21]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0[M].北京:中华书局,1986:384.

[22]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19[M].李剑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209.

[23]苏辙.苏辙集:卷4[M].陈宏天,高秀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9:78.

[24]朱熹.论语精义:卷7[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98册:288.

猜你喜欢

西京国子监
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的音乐创作技法分析
西京砚瓦
听海
凿壁偷光
西京古道:尘封千年的岭南记忆
参观国子监
唐代国子监办学盛况实录
王冠 国子监里拍片
新时期教育发展视野下的明代学校德育管窥
编辑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