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防控人兽共患病,关注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分会第十二次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第十四次教学委员会论坛在长春举行

2012-01-24孙荣钊

中国动物检疫 2012年9期
关键词:人兽患病兽医

孙荣钊

(中国动物检疫编辑部,山东青岛 266032)

盛夏长春,天高云淡,伦敦奥运,拼金夺银。2012年8月7日,由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主办,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承办,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农学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吉林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院、长春博士联合会、大连三仪集团、吉林正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普莱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协办的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分会第十二次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第十四次教学委员会论坛隆重举行。

农业部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研究员,家畜传染病分会理事长、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金宁一少将,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张国华副局长,长春市人民政府陈巳副市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畜牧医学会杨汉春秘书长,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钱军大校等领导出席会议。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以及解放军与生产建设兵团、有关畜牧兽医主管行政部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兽医卫生监督所(站)、兽医药品监督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兽医科学研究所、高等农业院校、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医科大学、动物药品厂、兽医生物制品厂以及部分国内外动物保健品公司与中外合资有关公司等,共计300余人参加会议。

金宁一同志致开幕词,他首先代表分会对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企业家、会员代表等嘉宾及相关单位表示热烈欢迎。提出“人兽共患病、食品安全与健康”和“预防兽医学科发展与高素质人才的综合培养”的会议主题。总结了近年分会在动物疫病防控方面的工作成就,明确人兽共患病的防控严峻态势。希望把本次会议开成一个开放与民主的学术盛会,以科技创新的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于康震同志致辞中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指出农业部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大对动物疫病方面的投入,重视人兽共患病的发展态势。同时要求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增强科研创新力量,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与会各企事业单位在行业内充分发挥引领和表率作用。

张国华同志在致辞中代表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向各位领导和代表示诚挚欢迎。他指出当前吉林省畜牧业处于战略机遇和转型期,会议的召开将给吉林省畜牧业发展带来新的信息、新的理念、新的动力,从而推动吉林省人兽共患病防控工作再创佳绩。

陈巳同志代表长春市人民政府对大会的召开表示和热烈的祝贺。他指出在“十二五”规划开局时期,当前处于畜牧业转型升级阶段,畜产品需求量日益急增,高度体现了动物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大会主题切实反映了动物疫病防控的严峻形势和发展瓶颈。

杨汉春同志致辞中代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对家畜传染病分会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肯定了家畜传染病分会二十多年来其取得的成绩。他指出人兽共患病的防控需要人医和兽医方面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提升人兽共患病防控能力以及研究水平,共同开创人兽共患病防控新篇章。

研讨会以“人兽共患病、食品安全与健康”为主题,从兽医学科发展、人兽共患病防控前沿、人兽共患病研究进展等方向进行研讨。

1 兽医学科发展及实验室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焕春同志作《兽医学科发展战略》会议报告,报告肯定了兽医学科重要地位,提出“一个世界、一个医学、一个健康”和“健康动物-健康食品-健康人类”新理念。通过国内外兽医学科人才队伍、平台建设、投入比例发展比较总结了我国兽医学科取得的成绩与问题,明确我国兽医学科的发展趋势是站在学科前沿,立足自主创新,培植新兴领域,优先支持在养殖业健康发展、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等三个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夏咸柱同志作《关口前移,从源头防控》报告,对当前国家人兽共患病严峻的防控态势作了客观且全面的分析。根据国内目前动物疫病防控形势提出建议:推进兽医体制改革,健全兽医法律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统筹兼顾,联防联控。

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钱军同志作《我国生物安全面临的挑战级对策建议》报告,指出生物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生物安全成绩显著但法制建设、管理制度、科技支撑等问题依旧突出,对我国在制定生物安全国家战略;加强生物安全科技研究能力;建立国家生物安全人才与研发基地等展望措施进行详尽解读。

农业部兽医诊断中心主任、研究员田克恭同志作《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报告,报告介绍了生物安全实验室发展历程与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概况与相关报道,并指出实验室获得性感染的原因以及预防对策。

2 人兽共患病防控

扬州大学兽医学院院长秦爱建同志作《牛结核病快速检测研究》报告,报告详细介绍了病原细菌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免疫学检测等三种国内外牛结核病检测方法。同时介绍了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实验室研制高效牛结核病检测试剂盒,旨在快速,高效,稳定的检测牛结核病。

广西大学副校长、教授罗廷荣同志作《狂犬病毒M蛋白的功能探索与定位》报告,明确了狂犬病毒M蛋白的组成和功能,探索狂犬病毒M蛋白的复制和转录的影响。围绕rRC-HL、GX01和rRC-HL(GX01M)这3个拯救病毒为背景,研究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和蛋白功能,并对M基因功能进行定位。

中科院微生物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刘文军同志作《流感病毒相应蛋白的细胞核穿梭与病毒的复制》报告,探讨流感病毒如何进化,如何突破种间屏障以及病毒结构蛋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如何发挥着重要作用。

浙江大学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教授周继勇同志作《细胞伴侣素在狂犬病毒复制中的作用》报告,报告分析狂犬病毒感染细胞的蛋白质组与胞内包涵体的形成。探究狂犬病毒感染细胞的差异蛋白质组图谱,为深入研究和理解狂犬病毒感染及致病机理提供了重要信息。

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病毒室主任、研究员涂长春同志作《蝙蝠与新发病毒病》报告,介绍了已发现和新发现的蝙蝠病毒基本概况,详尽解析了蝙蝠病毒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杨瑞馥同志作《重要传染病诊断新技术与病原溯源研究》报告,报告介绍了我国目前传染病诊断技术与病原溯源研究概况,明确传染病诊断新技术向着便携、快速、多重、定量发展趋势,指出测序技术在新病原发现与确认中发挥重要作用等热点进行全面讲解。

华中农业大学预防兽医学系主任、教授金梅林同志作《猪流感与猪链球菌病的流行、混合感染现状及防控》报告,报告介绍了猪流感、猪链球菌病的混合感染的现状,加强猪流感病毒灭活疫苗与猪链球菌多联多价疫苗进行防控技术研究及应用。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王红宁同志作《蛋鸡沙门氏菌病净化研究》报告,报告指出蛋鸡沙门氏菌病存在检测技术落后,通过进一步建立起快速、准确、灵敏、简便、稳定的沙门氏菌病原和抗体高通量检测技术;建立起蛋种鸡鸡白痢沙门氏菌净化及维持技术规范。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所所长、研究员何孔旺同志作《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免疫研究》报告,报告指出通过疫苗免疫动物,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切断EHEC O157:H7的动物传播途径,有效防控EHEC O157:H7对人类的危害。同时,探究stx2b-tir-stx1bzot与flic-hepA-linker-tir-linker-eae重组蛋白表达和免疫原性。

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所长、教授刘明远同志作《我国的旋毛虫与华支睾吸虫病》报告,报告介绍了我国的旋毛虫与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特点,描述了巨噬细胞对旋毛虫的杀伤机制。强调在人兽共患病领域应加强对旋毛虫与华支睾吸虫病的关注和防控。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宋勤叶同志作《PCV2与PPV共感染对仔猪免疫功能的影响》报告,详解PCV2与PPV致病机理研究概况: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下降;淋巴组织增殖活性降低及淋巴细胞缺失;中和抗体水平降低;细胞因子表达失衡。PCV2-PPV共感染加剧了PAM吞噬功能的进一步降低;引起CD3+CD4+CD25+调节性T细胞含量升高,CD3+CD4-CD8+、CD3+CD8+CD45RA+T细胞及NK含量下降;对PBLC增殖活性有一定抑制作用。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刘正飞同志作《猪群中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报告,概述戊型肝炎是新发的人兽共患病的研究背景及国内的流行情况,探析sHEV病毒能否在人源细胞上增殖或者能否出现细胞病变。用猪肾传代细胞IBRS-2和A549细胞增殖sHEV,对进一步研究HEV细胞模型有重要意义。

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副教授丛彦龙同志作《类人猪H3N2与禽H5亚型重排流感病毒受体亲和性鉴定与致病性分析》报告,报告指出吉林地区猪群中同时存在近代人源谱系H3N2流感病毒及其与禽H5病毒的重排株,而且具有感染人的潜能。与禽H5病毒重排可使猪H3N2流感病毒致病力增强。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吴清民同志作《动物布鲁氏菌病控制和净化技术的现状和趋势》报告,目前布病防控存在“只检疫不免疫、只免疫不检疫、先免疫再检疫”不完善的防控现状。详细分析了动物群净化失败的原因,提出可以通过全群免疫接种阻断传播蔓延,经最长潜伏期检疫淘汰阳性动物的新型净化技术方案。

3 人兽共患病研究进展

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冯书章同志作《炭疽流行现状、流行趋势与防控策略》报告,报告概述了炭疽发生和流行病学的严峻的防控态势,并对炭疽杆菌基因组进行解析。明确我国当前炭疽防控的基本问题与策略:数据落后、欠缺,亟待开展全国动物炭疽疫源地普查与确认;诊断与检测标准有待修定;健全法律制度,加强职能部门联动机制。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肖少波同志作《口蹄疫病毒抑制干扰素产生的分子机制》报告,报告讲述口蹄疫病毒调控宿主的天然免疫机制,FMDV编码的Lpro,3Cpro具有抑制IFN产生的能力。指出Lpro负调控RIG-I等干扰素调节蛋白激活的干扰素表达,推测Lpro可能通过对RIG-I等分子的去泛素化调控干扰素表达,同时建立FMDV负调控干扰素表达的通路模型。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于力同志作《李斯特菌病研究进展》报告,指出目前主要通过研究灭活苗、基因缺失疫苗、DNA疫苗及活载体疫苗等疫苗防控李斯特菌病,同时运用细菌分离鉴定、ELISA、PCR和序列测定和分析、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李斯特菌病诊断与检测。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于圣青同志作《流产布鲁氏菌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报告,介绍布鲁氏菌的流行特点、基因组测序及防控现状。成功构建流产布鲁氏菌基因组表达文库,对布鲁氏菌致病机制进行研究并指出应用体内诱导抗原鉴定技术(IVIAT)鉴定获得32个流产布鲁氏菌体内诱导抗原。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郭爱珍同志作《牛支原体研究进展》报告,详细分析对牛支原体基因组学、毒力以及疫苗的研究,总结了国内外LAMP检测、三重PCR检测、双抗夹心ELISA抗原检测等三种牛支原体检测技术。强调我国目前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深入研究牛支原体的免疫和致病机制,研究行之有效的诊断与防控技术,保障养牛产业稳健发展。

四川农业大学原校长文心田同志作《人兽共患病肆虐的原因探析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报告,探析了由于新发和已知病原的频发、抗菌药物滥用、器官移植或血源性传播等多因素造成人兽共患病肆虐的原因;强调人兽共患病防控部门以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明确责任,配合到位,无缝衔接和强力管理,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才有保障。

扬州大学校长、教授焦新安同志作《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分钟溯源研究进展》报告,从宏观上对食源性病原菌进行溯源,客观详尽地介绍了病原菌溯源检测技术及应用,同时展望基于组学的分型技术和常规技术与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将是未来研究的新增长点。

30多位专家学者分析讨论了我国人兽共患病严峻的防控态势、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十二五”期间我国动物疫病防控面临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同时,也认识到人兽共患病对动物和人类的安全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且已演变成为一个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呼吁全国动物防控部门应认清形势,重视人兽共患病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的研究,提出要勇于承担疫病防控工作的主体角色。

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钱爱东教授宣读优秀论文评选获得者,共评出优秀论文16篇,分会在大会上颁发了优秀论文与奖金。本次会议共收集各类论文169篇。论文涵盖了人兽共患病的病原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流行病学、诊断学、生物制品学、公共卫生学及综合防控技术等多个方面。论文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学术水平较高,展示了我国广大兽医和医学科技工作者在人兽共患传染病研究与防控中所取得的新理论、新技术、新经验。

会议系统总结了近年来人兽共患病防控工作的研究进展,深入分析了当前畜牧发展和体系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人兽共患病的发生与流行态势日趋严峻和复杂,频发、突发、再发人兽共患病对动物和人类的安全与健康都造成了巨大威胁。重视人兽共患病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加强人兽共患病学科建设与创新是当前我国兽医界共同面对的责任与挑战。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在“十二五”这个新征途开局时期,我国已进入科技推动畜牧业发展及动物防疫防控的新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今后应时刻关注整个畜牧兽医行业的变化态势,加强人兽共患病的防控能力。同时要有振兴行业的使命感与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我国现代畜牧兽医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人兽患病兽医
中国兽医协会第九届兽医大会
我是兽医志愿者
野生动物与人兽共患病
美国《Emeeging Infectious Disease》2019年第8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兽医改行搞发明
微信素材征集
兽医
人兽表演
完形填空训练
高二生物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