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

2012-01-23王淑芳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8期
关键词:维持性家属血液

王淑芳 于 叶

山东省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门诊部,山东烟台265200

心理护理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内容,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目前治疗尿毒症的主要措施,由于治疗周期长、费用高,再加上每日需控制水,限制钾、钠、磷的摄入,使患者产生了沉重的生理、心理、精神负担,影响了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为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之很好地配合治疗,对患者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过程中即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所在科室2010~2011年对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了良好的心理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科室2010~2011年收治的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男36例,女32例;年龄21~86岁,平均(53.5±12.2)岁;其中医保患者37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患者31例,文化程度小学至大学不等。以上患者透析至少1年以上,最多16年,透析频率2~3次/周,每次4.0~4.5 h。受疾病本身、透析并发症及家庭、社会的影响,患者普遍存在恐惧、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甚至有的产生悲观厌世等心理问题,影响了生存质量。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笔者进行了不同的心理护理。

2 心理护理的措施和方法

2.1 悲观厌世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长期接受透析,一方面渴望生存,另一方面又担心维持血液透析所需的费用,担心自己无劳动能力,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加上每日需控制水,限制钾、钠、磷的摄入,容易产生悲观厌世情绪,而患者家属因时间长容易出现不耐烦情绪,有的患者往往透露出有自杀的念头。护士在和患者交谈的过程中,首先能获得一些重要信息,除耐心地给予劝导外,还要及时向护士长汇报,护士长通知科室其他同事,使有可能接触到这位患者的每一位医生护士都能及时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地认识疾病、看待疾病,积极地配合治疗,有针对性的选择药物,尽量延长患者的生命。同时向患者的家属及亲人宣教家庭的支持作用,并寻求社会媒体支持,提醒家属随时注意患者的动向。

2.2 对恐惧患者的心理护理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往往因情绪紧张、惧怕穿刺、害怕失血以及并发症出现等,对透析存在恐惧心理。针对恐惧的患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心理护理。

2.2.1 微笑服务 微笑能使患者消除陌生感,增加对护士的信任感[1]。护士在为患者护理时要面带微笑,用真诚的笑容温暖患者,并充分利用透析时间与患者进行交流。交流可以多方面进行:从患者的日常爱好、生活习惯,到与家庭的和谐程度,以及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等做全方面的了解。在交流过程中缓解了生疏、紧张的氛围,使透析顺利进行。

2.2.2 熟练的操作技术 无痛穿刺对患者是一种非语言交流工具,是维持沟通的纽带。因此,熟练的穿刺技术是血透室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护士在穿刺的同时要注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2.2.3 定时进行宣教 科室每月组织患者及家属进行工休座谈会,定时邀请有关厂家组织联谊活动,进行与疾病有关的知识抢答,发放《血液透析手册》,详细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内瘘保护方法、饮食指导、血液滤过及血液灌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患者在治疗、护理的同时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促进家庭和谐。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家属可在家中为患者进行饮食、饮水等方面的监督和控制。

2.3 对焦虑患者的心理护理

由于尿毒症本身的影响,以及一些并发症的出现,很多患者往往表现为持续性的精神紧张,表现为失眠,有的夜不能寐,进食无味、自责、烦恼、坐立不安、心悸、四肢无力等焦虑表现。首先要鼓励患者增加自信心,减少自卑感,学会自我放松、自我反省,把内心的痛苦诉说出来,鼓励患者适当进行发泄,发泄后症状一般可消失。教会患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看电视、读书、看报,忘却痛苦的事情。也可指导患者自我催眠,如睡觉前数数或看书等促使自己入眠。避免引用咖啡、酒或吸烟,适时运动或泡热水澡促进睡眠。

2.4 对自卑抑郁患者的心理护理

患者需长期接受血液透析,内心十分痛苦,常感到悲观绝望,强烈的自责、内疚,常有无用感、无价值感,会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护士应对患者从生活上关心照顾,为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透析期间主动为其热饭、买饭,帮无家属的患者缴费、买药,为血压异常的患者定时测量血压、指导用药等。经常将患者和家属集中起来,让他(她)们互相交流与疾病斗争的经验,特别邀请透析时间长、自我控制能力强,具有一定疾病知识的患者及家属现身说法,交流疾病知识及自我护理的经验[2],减轻患者的自卑、抑郁心理,更好地配合治疗。

2.5 对情绪不稳定患者的心理护理

当发现患者情绪不稳定,因一点小事发脾气时,护士应耐心劝导,分析其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找到排除不良情绪的方法和对待疾病、对待生活、对待他人应持的正确态度等,使患者很快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积极乐观,坦然地配合治疗[3]。

2.6 对缺乏自信患者的心理护理

部分尿毒症患者经济负担过重,又需严格控制饮食,往往对治疗缺乏信心,生活消极,整日无精打采,或因一点小事就怨天尤人,对社会不满等。针对患者不自信的表现,护士要适时地加以心理疏导,鼓励其正确对待已发生的疾病,可以多和透析时间较长、饮食控制较好、生活乐观的患者进行沟通,多和他人进行接触,找到生活的乐趣[4-5]。

3 结果

通过认真系统的心理护理,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90%患者情绪稳定,规律透析,积极地配合治疗。1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但经医护人员耐心细致地劝导、沟通,也都能正确认识、对待自身所患疾病,并按时进行透析治疗。

4 结论

根据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不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疏通、开导。在对其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同时给予科学的心理护理具有重要意义[6]。通过以上系统的心理护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都能正确地认识自身所患疾病,自觉地遵守饮食原则,保持良好的心态,并按时进行透析治疗,及时和医务人员进行各种沟通,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王素玲,刘春桥,王素红.入院介绍的技巧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2,17(8):619.

[2] 李领香.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间期的健康指导[J].白求恩医学院报,2009,7(4):278-279.

[3] 肖合存,厉淑荣,邵倩.门诊维持性血液透析125例健康指导[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1):100-101.

[4] 王爱国,马兰妍.家属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6):93-94.

[5] 何娇玲,张丽娜,黄惠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家庭护理指导[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3):1803.

[6] 贺益辉,余穗山.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水平及护理[J].南方杂志,1996,32(2):28-30.

猜你喜欢

维持性家属血液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研究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人文关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第1年内的生存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