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脾化湿法治疗婴幼儿霉菌性肠炎经验

2012-01-22徐正莉田新发肖卫辉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霉菌性白术散湿法

徐正莉, 田新发, 肖卫辉

学术探讨

运脾化湿法治疗婴幼儿霉菌性肠炎经验

徐正莉, 田新发, 肖卫辉

临床上抗生素滥用所致的婴幼儿霉菌性肠炎治疗比较棘手,长期应用抗霉菌西药治疗,往往加重小儿“中焦湿阻”。笔者采用中医运脾化湿法治疗婴幼儿霉菌性肠炎,以钱乙七味白术散加减,随证施治,恢复脾之运化,临床疗效好,且未发现明显副反应。

肠炎/中医药疗法; 运脾化湿法; 中医药疗法; 七味白术散/治疗应用; 儿童,学龄前

近年来,抗生素广泛应用于婴幼儿肠道内外感染性疾病,临床中因抗生素滥用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所致霉菌性肠炎的发病率有增长趋势。霉菌性肠炎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黄色稀便,泡沫较多带黏液,有时可见豆腐渣样细块,大便镜检有真菌孢子和菌丝。本病归属中医“泄泻”范畴。西医治疗本病首选制霉菌素,其对霉菌有抑制作用,花费低,但口服不易吸收[1],许多患儿家长又因抗霉菌西药的毒副反应而选用中药治疗[2]。现将运脾化湿法治疗婴幼儿霉菌性肠炎经验总结如下。

1 运脾化湿法治疗婴幼儿霉菌性肠炎的学术思想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功能均显不足,尤其是以肺、脾、肾三脏为重,有待于不断成熟、完善。如万全所云:“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泄为水之泄,势如分绪,势缓,多风泡。泻为水之泻,势惟直下,势急。泄泻发生与脾有关。脾为后天之本,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云“脾主困,实则困睡,自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小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寒、热、暑、湿均能致泻,而其中又与湿关系最为密切,“无湿不成泻”。对小儿而言,湿的由来,或因感受长夏之季湿邪;或家长喂养不当,进食寒凉生冷之品,脾阳受困,寒湿内生;或久病,迁延日久损伤脾胃,脾虚湿困;或因医源性如长期、大量、多联使用抗生素或激素之大攻大伐之品,损伤脾胃之阳气,脾虚失运,清浊升降失常,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气下陷,湿渍大肠,并走肠间,合污而下,发为泄泻。泻下黄色或绿色泡沫样大便,中焦湿阻,郁而化热,可见大便呈泡沫较多带黏液,胃失和降可见呕吐。脾虚、湿盛为其病机关键,小儿之“脾健不在补而贵在运”,故运脾化湿是基本法则。选用钱乙七味白术散为基本方,方药组成:太子参10g,白术、茯苓、藿香、陈皮各3~5g,砂仁(后下)3g,葛根、木香各5g。如面色少华,四末欠温,小便清加炮姜1.5g,守而不走,温阳止泻;如发热,喜饮,大便黄色黏液多,便下不爽加黄连1.5g清热燥湿;大便风泡多为湿盛挟风,加防风5g;如呕吐重则藿香量多于葛根;如小便短少,加车前仁5~10g,利小便而实大便;大便中有黏液加炒地榆。上方加水煎至30~60mL,分3~4次喂服,每日1剂。此方不寒不热,性味平和,运脾化湿,行气和胃,使脾胃健运。同时停用抗生素,忌生冷、肥甘之品。如呕吐严重,或为中、重度脱水者予液体疗法,注意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 典型病例

患儿刘某,男,1岁3个月,体质量11kg,因发热、腹泻5d就诊。5d前患儿出现发热,最高39.4℃,腹泻日10~15次,为黄色水样便,有少量黏液,无脓血便。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1×1012/L,中性粒细胞82%,大便常规提示白细胞++。诊为肠炎,予头孢曲松钠,水溶性维生素静脉滴注,口服痢特灵,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因高热曾用过地塞米松2.5mg 1次。治疗3d后,发热退,腹泻次数逐渐减少;4d后腹泻复加重,日8~10次,泻下黄色稀便,每次量少,有黏液、无脓血便,便时啼哭,口渴喜饮,纳减,无呕吐,小便黄,精神较差,囟门、眼眶无凹陷,舌红,苔黄,指纹淡紫。大便常规连续2次提示镜下检到霉菌。家长转中医门诊治疗,接诊后中医辨证为泄泻,脾虚湿盛夹热。西医诊断:霉菌感染肠炎。立即停用抗生素,予运脾化湿、行气止泻、佐以清热燥湿,方药以七味白术散加减,太子参、车前仁各10g,白术、茯苓、葛根、藿香、木香、陈皮、炒地榆、炒麦芽各5g,砂仁(后下)3g,黄连1.5g。水煎至50~60mL,分3~4次口服,日1剂。2剂患儿腹泻减轻,4剂症状消失,大便常规连续3次未见霉菌。随访一般情况好,生长发育正常。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胎儿肠道是无菌的,出生后细菌从口、鼻、肛门进入肠道。婴儿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革兰阳性厌氧菌占绝对优势,母乳喂养儿甚至高达98%[3]。双歧杆菌能有效抑制肠道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及条件致病菌的入侵,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然而婴儿肠道正常菌群脆弱,易受到内外因素影响而导致菌群失调,导致消化功能紊乱,特别是人工喂养儿、早产儿、低体重儿更易因受凉、出牙、更换食物及滥用抗生素影响[4]。如长期、大量、联合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严重影响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肠道微生态紊乱,肠黏膜完整性遭到破坏,生物屏障功能低下,使耐药的有害菌和霉菌成为优势菌。而霉菌是一种人体深部组织机会致病菌,含量较少,一般无致病性,当霉菌为优势菌时可形成霉菌性肠炎。

本例为滥用抗生素所致婴幼儿霉菌性肠炎的典型病例。患儿因肠炎致高热、腹泻,门诊医生以三联广谱抗生素治疗3d,激素治疗1次,发热退,腹泻减少,4d后大便检查出霉菌,结合四诊,考虑本虚标实,辨证为泄泻,脾虚为本,湿盛挟热为标,治疗予运脾化湿、行气止泻、佐以清热燥湿,方药以钱乙七味白术散加减,恢复脾主运化的功能,随证施治而愈。其中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补气养阴;藿香、陈皮、砂仁运脾化湿和胃,并有帮助消化之力;葛根升发清阳,鼓舞脾胃之清阳上行,使脾阳升、水湿运、腹泻止;木香行气化湿、除满止痛;黄连清热燥湿。同时提醒医务工作者在多联应用抗生素时,必须严格把握适应症,用好抗生素这把双刃剑。

[1] 陈颖虹,杜惠敏,蒋丽蓉.0~3月婴儿霉菌性肠炎79例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07,4(10):217-218.

[2] 张西平.加味参苓白术散治疗霉菌性肠炎34例[J].河南中医,2008,28(11):10.

[3] 岳玉国.肠道微生态与儿童营养,免疫和益生元[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8,25(3):143-145.

[4] 史学,陈建军.实用儿科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82-83.

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内科教研室(徐正莉);5103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自然疗法室(田新发),门诊部(肖卫辉)

徐正莉(1970-),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儿科临床,E-mail:zlx200323@163.com。

10.3969/j.issn.1674-3865.2012.06.016

R516.1

B

1674-3865(2012)06-0515-02

2012-08-15)

黄伟)

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霉菌性白术散湿法
双塔双循环湿法脱硫系统SO3脱除率及排放测试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响应面法优化七味白术散总苷提取工艺
霉菌性阴道炎咨询案例剖析
慢性霉菌性阴道炎患者应用人性化护理后的效果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湿法脱硫除雾器性能及堵塞原因分析
霉菌性阴道炎咨询案例剖析
历代医家对参苓白术散的论述
历代医家对参苓白术散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