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烈教授治疗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验案

2012-01-22张飞飞梁志忠孙丽平王烈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益气血常规白细胞

张飞飞, 梁志忠, 孙丽平, 王烈

王烈教授治疗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验案

张飞飞, 梁志忠, 孙丽平, 王烈

王烈教授根据宏观与微观的密切关系,将中医辨证理论与西医化验单辨证分析相结合,率先提出应用“解毒,益气,养血,佐调脾胃”治疗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疗效显著。

白细胞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 王烈; 名医经验; 中医药疗法

白细胞减少症系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白细胞持续低于正常值4×109/L,一般中性粒细胞正常或稍减少者[1]。多由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伤寒、布氏杆菌病、流行性感冒、病毒和立克次体感染等)、脾功能亢进、骨髓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缺乏性白血病等)、某些药物作用(如抗肿瘤药、抗甲状腺药、抗惊厥药、抗生素等)、放射线照射和结缔组织病等导致。其临床表现为头晕、乏力、低热、继发感染等。西医治疗主要寻找和消除病因,应用升白细胞药物(激素、维生素B4、鲨肝醇、利血生、氨肽素)等。血小板减少症系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100×109/L,发病原因诸多,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2],血小板破坏过多,免疫性、非免疫性及其他原因引起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需查明原因并针对病因治疗。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均日渐增多,引起医患的密切关注。

王烈教授认为,两种疾病的发病率有增多趋势,轻者不药而愈;重者虽治,其预后亦令人担忧。究其病因,与抗生素类药物(尤其是头孢制剂)的广泛应用及不良反应密切相关。中医治疗应从“解毒,益气,养血,佐调脾胃”的角度入手。现将王烈教授应用中药治疗白细胞及血小板均减少经验报道如下。

1 王烈教授治疗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的学术思想

王教授认为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四肢酸软、纳差、易感冒、失眠等症状。其属于中医学“疳积”“虚劳”等范畴,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药伤所致而成。王教授临床治疗因药物,如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等引起的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多例,从中医病因来看,治病药物为外来之毒邪,所引起的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为因毒邪伤正,因毒致气血生化不足,使新血不生而为虚。结合“无毒不起热”“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理论,治疗药源性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在于祛邪解毒、益气、养血,同时强调顾护脾胃的重要性。用药主张坚持血虚补之以生,脏不足益之而助的原则,功在气血兼顾,常用当归、党参、黄芪、鸡血藤等养血生血之品;益肾之剂首选熟地黄、何首乌等;同时选用白术、苍术、佛手等药顾护脾胃,临床疗效显著。

2 典型病案

关某,男,10岁。2012-07-02初诊。患儿于15d前因感冒起病,症见发热,体温达41℃,遂于当地医院用头孢制剂治疗,历时10余日,热有起伏。期间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7×109/L,血小板计数89×109/L,中性粒细胞65.34%,淋巴细胞18.54%,红细胞计数4.35×109/L。虽经对症处置,症情不见好转,遂求诊中医治疗。现无发热,乏力,纳可,寐安,二便正常。查体:形体偏瘦,营养欠佳,神乏,面晄,口唇干淡,舌苔薄白。咽不红肿,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柔软,无压痛,肝未触及,脾肋下约2cm,质软,无触痛。四肢活动自如,脉象平缓。西医诊断: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中医辨证为疳积,毒伤气血。治以解毒,益气,养血佐调脾胃。处方:当归、党参、黄芪、枸杞子、丹参、山茱萸、何首乌、鸡血藤各12.5g,甘草2.5g,大枣1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合用益气固本胶囊(院内制剂),每次5粒,每日3次。

2012-07-10二诊,患儿一般状态好,活动有力,但多汗,继服前方加佛手10g。7剂,煎服法同前。停服益气固本胶囊,改服婴儿壮胶囊(院内制剂),每次6粒,每日3次。同时外敷五倍子、五味子、黄芪散于脐中,用以治汗。

2012-07-18三诊,患儿病情稳定,汗去,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96×109/L,中性粒细胞68.94%,淋巴细胞19.54%,红细胞计数4.38×109/L,血小板计数142×109/L。前方继服8d,临床症状及血常规均恢复正常,查体:脾肋下未触及。予黄芪、白术、当归、熟地、何首乌各12.5g,甘草3g,苍术5g,太子参10g。巩固治疗8d而愈。随访1个月,患儿一般状态良好,无临床症状,复查2次血常规,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

3 讨论

王教授认为,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病机在于毒伤气血,生化不足。该患儿起病时以发热为主证,依据“有热就有毒,热因毒而起,无毒不起热”,分析其发热乃因毒而起,治当解毒。患儿首选头孢类药物控制感染,热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明显减下,属药伤。所谓药伤,即药者毒也,以毒攻毒方可除疾。如辨证施治得法,则药治病而不伤正。小儿素体脾胃虚弱,热邪易于侵袭体内而发病,使用药物过多而产生毒邪损伤于人体,导致气血亏虚。治疗中除解毒外,还应调节气血。盖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故兼益气养血,佐调脾胃,正所谓“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和调方能化生气血,则微观化验方能恢复如常。

王教授认为,中医现代化亦应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把握宏观与微观的联系,将中医辨证理论与西医的化验单辨证分析相结合。本案除有发热史及化验单明视外,宏观基本正常。在患儿临床症状消失,相应的化验单存在异常时,可发挥中医药优势,所以,对化验单的异常应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这也是现代中医必须掌握的问题。本案即据血常规检测并结合中医辨证而获效。本例患儿就诊目的明确,试图提高血常规化验中降低的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王教授以微观提供的数据,结合患儿的四诊检查,辨证为毒伤气血而成虚,以益气养血为主,疗效显著。方中当归为君药,性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功善补血养血,为传统的治血要药;党参性甘、平,黄芪性甘,微温,二者均归脾、肺经,为臣药,善补益脾肺之气,与当归配伍,共奏益气补血之效;枸杞子性甘、平,何首乌性甘、涩、微温,二者均归肝肾经,为佐药,辅助补血养肝,益精固肾之品;山茱萸性酸,微温,入肝肾经,佐以补肝肾,又善固肾涩精,堪称补敛并俱之佳品;丹参性苦,微寒,鸡血藤性苦、甘、温,二者入心、肝经,善补血活血,振奋机体的生血能力;大枣性甘、温,归脾胃经,善补中益气,调补脾胃;甘草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为使药,以益气补中,调和药性。

总之,王教授治疗本案,用解毒治因,用调补脾胃、益气养血善后,气血兼顾,因此获愈。此外,随证用药必须时时注意顾护脾胃,并注意调节饮食。笔者认为本病尚应深入探讨,对防治药物损伤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 王安启.白细胞减少300例病因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8):1100-1101.

[2] 丁生辉,雷招宝.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及其防治[J].海峡药学,2010,22(2):91-94.

130117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张飞飞);130021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孙丽平,王烈);361009福建厦门,厦门市中医院儿科(梁志忠)

张飞飞(1986-),女,长春中医药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小儿肺系、脾系疾病的中医药防治。

孙丽平,130021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

10.3969/j.issn.1674-3865.2012.06.009

R557+.1

B

1674-3865(2012)06-0502-02

2012-10-24)

黄伟)

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益气血常规白细胞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白细胞
血常规解读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张世卿运用益气通督法治疗小儿腹泻验案1则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UPLC-MS/MS法结合模式识别同时测定芪参益气滴丸中11种成分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