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丙嗪不良反应36例分析

2012-01-22张乃群浙江余姚市第四人民医院315470

中国乡村医药 2012年1期
关键词:用药药物症状

张乃群 (浙江余姚市第四人民医院 315470)

盐酸异丙嗪(非那根),为吩噻嗪类抗组胺药,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在基层医疗机构使用普遍,但必须注意不良反应,以及用药途径和避免滥用。笔者就本院应用异丙嗪发生的不良反应36例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以“异丙嗪”、“非那根”为主题词,查阅本院2002-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卡,对资料完整的36个相关不良反应进行分析。36例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18~55岁18例,大于55岁18例。用于眩晕症21例,抗过敏5例,镇痛镇静5例,治疗顽固性呃逆2例,输血前应用3例。均为常规剂量,肌内注射用药,单次用药病例。

2 不良反应临床分类及机制

2.1 神经系统反应 本组常规使用共有28例出现神经系统反应,临床症状多样,其中1例在肌内注射后1h合并有精神症状和锥体外系反应。异丙嗪化学结构与氯丙嗪、阿托品二者相似,大剂量可出现:手脚动作笨拙或行动古怪,严重时嗜睡或面色潮红、发热,气急或呼吸困难,心率加快;坐卧不宁,步履艰难,头面部肌肉痉挛性抽动或双手震颤,尤其好发于颈部和背部的肌肉(后者属锥体外系的效应)。解救时可对症注射地西泮(安定),必要时给予吸氧和静脉输液。

2.2 中枢抑制或兴奋作用 异丙嗪有镇静催眠作用,可能由于间接降低了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的应激性。镇静作用可持续2~8h,本组有1例肌注25mg后出现浅昏迷和昏睡长达20h,监护和予纳洛酮后苏醒;4例表现为静默痴呆,无特殊处理,数小时后自行缓解;8例出现焦躁不安、多语、亢奋等精神失常症状,肌注安定数小时后自行缓解。

2.3 锥体外系反应 异丙嗪可使黑质损害,通路神经纤维变性,导致纹状体失去抑制作用,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胆碱能神经占优势,因而出现锥体外系反应。一般在大剂量连续应用时出现,但有时在常规用量治疗时亦会发生,应注意与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癫痫、中毒性脑病、破伤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疾病相鉴别。本组16例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最短为0.5h,最长5h,主要表现为坐立不宁,不自主斜颈、头面部肌肉阵发痉挛性抽动、双手震颤、语言笨拙等,解释后患者均表示理解,自行或予安定后2~6h缓解。

2.4 抑制呼吸作用 1例脑血管病患者因顽固性呃逆予异丙嗪后持续瞌睡、昏迷以致原有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异丙嗪有镇静催眠作用,可抑制神经中枢和循环中枢,掩盖或加重原发病表现。

2.5 注射局部反应 6例注射部位出现疼痛、红肿、硬块等,临床排除其他如酒精过敏等因素,经热敷等处理数日缓解。注射局部反应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1]。

2.6 过敏反应 异丙嗪为临床抗过敏常用药,异丙嗪注射液致过敏属于典型的药物矛盾效应。其本身引起的过敏反应易被忽视、误诊,一些特异性体质的患者甚至出现了较严重的反应[2]。本组1例注射用药10min内先出现胸闷、心悸和口干,未特殊处理,后出现血压下降及药疹,排除由其他药物引起的可能,予抗过敏药物后缓解。

3 预防

3.1 注意用药禁忌证和适应证

3.1.1 老年人用药 老年人应用本药易发生头晕、滞呆、精神错乱、低血压,还易发生锥体外系症状,特别是帕金森综合征、不能静坐和持续性运动障碍,用量大或胃肠道外给药时更易发生。患有基底神经节病变、帕金森综合征、昏迷及对吩噻嗪类药物过敏者禁用。老年人往往同时存在多种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闭角型青光眼、高血压病、胃溃疡等,用药时更应注意,以免不良反应发生。

3.1.2 小儿用药 本组无小儿及其他未成年人用药病例。在2006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就发表药物安全警告,指出2岁以下患儿不宜服用或者注射含有盐酸异丙嗪的抗过敏药物。文献有较多关于儿童发生锥体外系反应的报道[3],应引起重视。

3.2 避免与某些药物的相互作用 异丙嗪除具有组胺H1受体阻断作用外,尚具有抗胆碱、抗5-羟色胺的作用,实验证实还具有负性频率的作用[4]。与中枢神经抑制药,特别是麻醉药、巴比妥类、单胺氧化酶抑制药或三环类抗抑郁药同用,可增加异丙嗪效应;与抗胆碱类药物,尤其是阿托品类和异丙嗪同用时,后者的抗毒蕈碱样效应增加。本组有多个病例同时使用抗胆碱类药物,如阿托品。另外,应注意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万古霉素等耳毒性药同用时,耳毒性症状可被掩盖。

3.3 减少不必要的使用 不少医院输血前应用异丙嗪、地塞米松等预防输血反应。申惠兰等[5]报道异丙嗪不能预防输血反应,仅对已经发生的轻型输血反应有治疗作用,预防性用药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另外,对于用药途径,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也警告本药可能引起严重组织损伤,建议深部肌内注射。

[1]沈铠.药物肌注处局部红斑反应[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20:20.

[2]毛宇,刘建国,李卉,等.异丙嗪致休克7例[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3,35 (4):355.

[3]石霞.盐酸异丙嗪引起锥体外系反应10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9):78.

[4]唐祖年,姚权瑞,梁荣感.异丙嗪对实验性心律失常的影响[J].桂林医学院学报,1995,7(4):17.

[5]申惠兰,朴英玉,安海莲.地塞米松和异丙嗪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观察[J].中国药房,2009,20(14):1099.

猜你喜欢

用药药物症状
有症状立即治疗,别“梗”了再抢救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茄子主要病虫害识别与为害症状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第五届百姓安全用药
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