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科疾病处方用药解析(59)

2012-01-22葛建国河南鄢陵县人民医院612000

中国乡村医药 2012年1期
关键词:磺脲缓释片类药物

葛建国 (河南鄢陵县人民医院 612000)

7 代谢性疾病

7.1 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糖尿病分为四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2型糖尿病占90%以上,1型糖尿病约占5%,其他型糖尿病仅占0.7%。糖尿病的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和药物治疗。

7.1.1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可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缺陷,或以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伴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较1型糖尿病强烈。多于成年尤其是40岁以上发病,多数起病缓慢,半数以上发病时无明显症状,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伴随着血糖、血压、血脂等水平的增高及体重的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发展速度及其危害等将显著增加。因而,对2型糖尿病科学、合理的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包括降糖、降压、调脂、抗凝、控制体重和改善生活方式等治疗措施。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随着2型糖尿病的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控制高血糖的治疗强度也应随之加强。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该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

[处方 1]

二甲双胍 500mg 每天3次 饭后口服

适应证:肥胖或体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

分析:二甲双胍作用机制为抑制肝糖异生,降低肝糖输出,通过减少基础肝糖原合成的水平达到降低空腹血糖的目的;改善肝脏和肌肉脂肪等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葡萄糖的摄取利用,控制餐后血糖;抑制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对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有显著降低作用,减少其对β细胞的脂毒性;降低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降低舒张压;增加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的分泌,促进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促进肝糖原合成。

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综合优势。首先,二甲双胍不会加重胰岛β细胞的负担,也不会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其次,二甲双胍可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达1%~2%;第三,与其他降糖药物相比,二甲双胍在降糖的同时可有效控制体重,用药初6个月降低2~3kg;第四,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是多方面的,通过其胰岛素增敏作用,除有效地降低血糖外,对胰岛素抵抗所致的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凝状态、氧化应激及内皮功能异常都有显著改善,从而防止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改善心血管结局。第五,二甲双胍价格低廉,具有良好的性价比。二甲双胍可与其他各类降糖药进行联合治疗。

二甲双胍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每次250mg,每天3次,餐中或餐后口服。在血糖控制不理想时可根据病情逐渐加量,每周增加500mg,成人最大推荐剂量为每天2550mg,最佳剂量是每天2000mg;超过2000mg疗效未必能提高,不良反应却增加。二甲双胍的主要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胃肠道症状,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是诱发乳酸酸中毒,严格掌握适应证可避免发生。对肾脏无毒性作用,但由于是以原形经肾脏排泄,当患者肾功能减退时,二甲双胍的清除率减少,致使药物蓄积,可能会导致乳酸酸中毒。另外,二甲双胍只降低高血糖,对血糖正常者没有降糖作用,单药治疗时一般不引起低血糖。二甲双胍无致癌、致突变作用,可用于儿童2型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应用警示:①一般应在造影检查前后48小时内暂时停用。在造影检查48小时后,应检查肾功能,结果正常者可恢复服用。②处于低氧状态者,如严重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禁用。③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由于乳酸主要在肝脏进行有氧代谢,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可造成乳酸升高,为避免乳酸酸中毒的发生,只有肝功能正常者才允许服用二甲双胍。④计划怀孕、妊娠期间或哺乳期妇女应避免服用。⑤当患者因发热、腹泻或呕吐而导致脱水、尿量减少时,应停用。⑥70岁以上老年患者应慎用,且不能用最大剂量,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查肾功能。对80岁以上的患者不推荐使用本品,除非肌酐清除率检查表明肾功能未降低。⑦乙醇可损害肝功能,尤其是能抑制糖原异生而致低血糖。因此,酗酒患者不宜服用。⑧由于二甲双胍抑制线粒体的氧化还原能力。因此,线粒体糖尿病患者忌用。

[处方 2]

二甲双胍缓释片 500mg 每天1次 晚饭时口服

适应证:肥胖或体重正常服二甲双胍片依从性差的2型糖尿病。

分析:由于二甲双胍普通制剂易溶于水,口服后药物迅速溶出,使局部药物浓度超过饱和浓度,刺激胃肠道黏膜而产生腹泻、便秘、恶心等不良反应。同时由于普通制剂半衰期短,须每天多次服用,患者顺应性差,当患者漏服时使疗效更不稳定。二甲双胍缓释片是采用亲水基质的创新剂型,在拥有相同降糖、调脂作用的同时,克服了普通剂型的“突释”现象,使有效成分从缓释骨架材料中缓慢释放,以达到减轻胃肠道刺激、减少服药次数的目的。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从普通片换到缓释片后,胃肠道症状明显改善。对二甲双胍普通剂型不耐受或出现严重消化道反应,以及不方便一天多次服药的糖尿病患者,应首选二甲双胍缓释片。

常用初始剂量为每次0.5g,每天1次,晚饭时与食物同服。随后可根据病情逐渐加量,每天不能超过最大剂量2g。如果每次2g,每天1次,对血糖的控制仍不满意,可考虑试用1g/次,每天2次。缓释片必须整片吞服,不得掰开或嚼碎服用。与普通剂型相比,缓释片的不良反应减少1/2~1/4,由于胃肠道不良反应导致终止治疗的比例不到1%。

二甲双胍缓释片使患者服药更方便,胃肠道副作用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平稳控制全天血糖,降糖更合理,对控制空腹血糖相对较好;更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降低患者的心血管风险。

[处方 3]

二甲双胍肠溶胶囊 500mg 每天3次 饭前半小时口服

适应证:肥胖或体重正常服二甲双胍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的2型糖尿病患者。

分析:二甲双胍肠溶胶囊是将二甲双胍原料直接填充入肠溶胶囊而成。二甲双胍肠溶胶囊和普通片、缓释片等的最大区别有三点:①二甲双胍肠溶胶囊要在餐前半小时口服,而不同于普通片、缓释片的与饭同服。人吃第一口饭时,餐后血糖即开始升高,这时肠溶胶囊已到达小肠崩解释放,被小肠吸收,使血糖得到及时、平稳地控制在理想标准范围之内,不致忽高忽低,而不像片剂那样,让血糖先升高,再把它降下来。②有效避免或减轻了二甲双胍的不良反应。片剂口服在胃内即开始溶解,高浓度的药物附着在胃黏膜壁上,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导致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而肠溶胶囊在胃内不溶解,对胃无刺激,可明显减轻或避免片剂的各种不良反应。③肠溶胶囊控糖作用要优于片剂。二甲双胍肠溶胶囊用料纯粹,其有效成分要高于各种片剂,其释放度、溶出度在50分钟之内即可达到100%,在相同时间内,片剂仅达70%左右。

二甲双胍肠溶胶囊餐前半小时口服,降糖效果好,避免或减轻了片剂的不良反应,不伤胃肠道,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处方 4]

格列吡嗪 5mg 每天3次 餐前口服

适应证: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

分析: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磺脲类药物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低1%~2%,是目前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目前常用的磺脲类药物各有其特点:①格列本脲的作用最强,且半衰期长,对于70岁以上的患者应慎用,以免发生严重低血糖;②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长效类药物;③老年患者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④格列喹酮95%经胆道排泄,故轻度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选用;⑤格列美脲对继发性磺脲类药物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仍然有效,尤其是与胰岛素合用者,可减少胰岛素用量。磺脲类药物可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降糖药物,而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宜首选。

磺脲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糖症,另一不良反应是长期使用磺脲类药物后的体重增加。1型糖尿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发生严重急性感染、大手术、创伤等应激状态时,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高血糖状态时,妊娠和哺乳期妇女需改用胰岛素治疗。对儿童一般不推荐服用;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慎用。磺脲类药物与双香豆素类、保泰松、磺胺类药、水杨酸类药合用可增加其降血糖作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噻嗪类利尿剂合并使用时,可降低其降血糖作用。

约10%的2型糖尿病患者,一开始使用磺脲类药物治疗就不能达到血糖控制,称为磺脲类药物原发性失效。有些患者在初始治疗时反应良好,但经过数月或数年后疗效减弱或消失,这就是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继发性失效的主要原因为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恶化和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抵抗不能缓解。联合用药可以减少继发性失效的发生率,但不可联合应用两种磺脲类药物,也不可联合应用磺脲类及格列奈类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格列吡嗪起始剂量每次2.5mg,每天3次,三餐前服用。以后根据血糖情况增减剂量,每次增减2.5~5mg。一般每日剂量为5~15mg。

猜你喜欢

磺脲缓释片类药物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足量应用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冠心病的效果评价
富马酸喹硫平片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观察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部分控缓释制剂可掰开服用
BMJ:糖尿病患者换药需谨慎,从二甲双胍更换为磺脲类药物增加不良事件风险
氢溴酸高乌甲素纳米粒缓释片的制备
磺脲降糖药应该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