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疗效观察

2012-01-22王晓春张前卫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2年5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巩膜

王晓春 张前卫

翼状胬肉是一种结膜变性疾病,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引起患者眼部不适,诸如干涩、异物感、流泪等症状,严重者可影响视功能。手术切除是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方法。胬肉单纯切除巩膜暴露的方法是最简便易行的手术方式,但是该方法复发率高,临床应用逐渐减少。众多的研究[1-2]通过改良手术方式、术中及术后应用丝裂霉素C等方法,来降低术后并发症。本研究即对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手术方式的疗效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科收治翼状胬肉病例117例(117眼),其中男性57例、女性60例,平均(58.4±9.6)岁。原发性胬肉97例,复发性20例,排除外伤史、眼部手术史以及其他眼表疾病患者。

1.2 术前检查 对患者进行常规裂隙灯、非接触眼压、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等检查。根据裂隙灯观察所见,确定胬肉是否充血。泪液分泌检查采用不使用局部麻醉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测定,连续测量3次,采用秒表记录,取平均值。泪液分泌试验低于5 mm/5 min或泪膜破裂时间低于5 s的患者未纳入本研究。

1.3 手术方法 117例患者均由同一手术者在显微镜下采取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治疗。手术自头部开始分离胬肉,自距泪阜3~3.5 mm处剪除胬肉,分离并尽量切除局部增生的纤维血管组织。自颞上方球结膜区获取游离自体结膜植片,按照角膜缘对角膜缘的方向将游离植片用10-0尼龙线固定在胬肉切除后游离的裸露巩膜上。术后1周拆线。

1.4 术后用药 术后用药9周,使用复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3次/d,共3周;而后改为0.1%氟米龙滴眼液3次/d,共4周;再后2次/d,共1周;1次/d,至1周停药。

1.5 术后观察 术后 1 d、3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对患者进行复查,观察植片愈合情况、眼表炎症情况和是否有并发症出现。

2 结果

术前患者泪液分泌平均为(9.40±3.21)mm,泪膜破裂时间平均为(7.45±2.32)s,角膜荧光素染色平均为(1.21±0.31)点,除翼状胬肉均无明显其他眼表疾病。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一名医师完成。

术后3 d,多数植片出现水肿,在1周时水肿消退。颞上方取球结膜植片区于术后1个月随访时基本愈合。结膜植片周边局部充血状态在1个月复诊时基本消退。除复发病例外,在术后3个月复诊时局部充血状态完全消失。

术后10眼复发,复发率8.55%,平均复发时间为手术后(5.5±1.31)个月。其中原发性翼状胬肉97眼,8眼术后复发,复发率为8.25%。该97例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术前胬肉充血状态52例,无充血45例。8例复发的患者中,7眼术前胬肉呈充血状态。复发性翼状胬肉20眼,术后3眼复发,复发率为15%。该20例复发性胬肉的患者中,16例术前为充血状态,复发的3眼术前均为充血状态。

4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2例术后发生局部结膜肉芽肿,2例发生植片血肿。局部肉芽肿均位于泪阜部结膜植片缝合处。2例植片血肿分别出现在术后1周和2周,未经特殊处理,逐渐吸收。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手术是治疗翼状胬肉最常用的方法。有研究者[3]曾对胬肉形态与单纯切除巩膜暴露术式的复发率进行比较,发现原发性胬肉患者行该手术后61%术后复发,而且复发与手术前的充血状态相关,与患者年龄无关。同样对于复发性胬肉患者的研究,发现82%的患者手术后复发,认为与术前的充血状态相关。该研究提示巩膜裸露的手术方式术后复发率高,并证明了术前的充血状态复发可能性大。目前巩膜暴露的单纯胬肉切除的方式已逐渐减少,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或羊膜移植的手术方式逐渐推广。研究[4-5]报道羊膜移植手术后植片周边的炎症反应较自体结膜明显,并认为该炎症可能会影响手术后的效果。因此目前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的自体结膜移植,已经成为了主要的手术方式。联合手术中或术后使用丝裂霉素C虽被证实能降低手术后的复发率,但是由于可能发生巩膜溶解、眼内炎等可能治盲的眼病,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本研究对117例胬肉患者进行了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的手术治疗,发现复发率约为8.55%,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也证明了该手术方法的有效性。

同时发现,在本组病例中,复发性胬肉进行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的术后复发率约为15%,明显高于原发性胬肉。分析可能与复发性胬肉的充血状态,以及胬肉在角膜缘处破坏范围较大有关。在胬肉切除手术中,一般认为尽量切除病变的结膜和结膜下的组织可以减少复发。Sodhi等[6]研究认为,尽量清除病灶部位角膜缘附近的结膜组织有利于减少复发。复发性胬肉多充血明显,而且局部角膜缘破坏范围较大,均是其术后易于复发的原因。而且,本研究中原发性胬肉术后复发患者亦多为术前充血状态,也提示充血患者可能易于复发。但是本研究亦存在局限性,在于观察术前充血主要依靠检查者裂隙灯观察下的主观判断,缺乏客观的标准。此外胬肉的其他形态特征如肥厚程度,可能与复发亦存在密切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是安全、有效的一种手术方法。在本研究中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2例结膜瓣血肿,经随访自行吸收消退;2例出现结膜肉芽肿,因肉芽肿较小,无明显外观影响,暂未行手术切除。根据我们的经验,结膜肉芽肿的产生与局部增生纤维血管组织清除不够,以及游离结膜植片与内眦部结膜缝合时对合不佳,伤口裂开有关。这种情况下结膜下组织增生突出于尚未愈合的结膜伤口,从而形成肉芽。此外,在获取游离植片时应略大,避免因植片收缩而不能很好地覆盖裸露巩膜、缝合张力过大造成结膜撕裂以及创口裂开愈合不佳等问题。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1]朱婷婷,孙松.翼状胬肉手术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1,31(3):293-296.

[2]李景翠,张雪菲.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新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1,31(6):590-593.

[3]Tan DT,Chee SP,Dear KB,et al.Effect of pterygium morphology on pterygium recurrence in a controlled trial comparing conjunctival autografting with bare sclera excision[J].Arch Ophthalmol,1997,115(10):1235-1240.

[4]Kheirkhah A,Casas V,Sheha H,et al.Role of conjunctival inflammation in surgical outcome after amni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 with or without fibrin glue for pterygium[J].Cornea,2008,27(1):56-63.

[5]Solomon A,Pires RTF,Tseng SCG.Amni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 after extensive removal of primary and recurrent pterygia[J].Ophthalmology,2001,108(3):449-460.

[6]Sodhi PK,Verma L,Pandey RM,et al.Comparison between the role of intraoperative mitomycin C and doxorubicin in preventing the recurrence of primary pterygium[J].Ophthalmic Res,2005,37(1):1-6.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巩膜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译著)一书出版
巩膜炎的超声诊断价值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
飞入眼睛里的“翅膀”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