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圈成长的烦恼

2012-01-19

中国报道 2012年11期
关键词:城市群都市发展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首次提出“大都市圈”的概念,认为都市圈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以2500万人口规模和每平方公里250人的人口密度为下限。按照这一标准,世界上有六大城市群达到都市圈的规模。它们分别是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其中两个分布在北美洲,两个分布在欧洲,两个分布在亚洲。后来居上的中国长三角地区占得一席。

除了上述“六大”之外,世界上还有无数不同量级的城市群或都市圈正在蓬勃生长着。

有专家认为,经济高度整合的城市圈,是一个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及竞争的主要力量和阵地。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城市群的世纪,经济的主要动力将越来越源于城市群特别是大都市圈。城市群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决定新的世界经济格局”。

中国的都市圈在生长

都市圈的发育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都市圈在各国及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枢纽作用,具有强大的国际辐射能力和“场效应”。

纵观世界各都市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有一个或几个大城市作为核心,以及与“核心”具有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城镇与地区组成的圈层式结构,在圈内有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中小城市。

6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在2012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上发布了“2012年中国都市圈评价指数”报告。研究把中国分为18大都市圈,分别是上海圈、广州圈、首都圈、杭州圈、南京圈、沈阳圈、重庆圈、汕头圈、济南圈、武汉圈、长春圈、大连圈、成都圈、石家庄圈、哈尔滨圈、青岛圈、西安圈、太原圈。报告从都市圈发育水平、实力水平和绩效水平三个视角,通过交通联系强度、经济落差、城市化水平、中心城市地位、总体规模等23个指标考察都市圈的综合竞争力。

在中国东部沿海,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腹地,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的都市圈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研究显示,在中国18大都市圈排名中,上海都市圈7年蝉联榜首,龙头地位短期难以撼动。在中国南方和北方,还有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的基础上形成的广州-深圳都市圈、首都都市圈已发展为著名都市圈。在更广阔的范围,新兴的城市群蓬勃地成长起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2年最新完成的《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称,中国正在形成23个城市群。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一次会议上表示:“中国已经形成了多个都市圈,郑州、武汉、西安、成都等,城市的核已经做大,但在都市圈人口扩张时,如何处理和周边城市的关系,形成合理的资源配置,是政策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大树底下好乘凉”或“大树底下不长草”

无论是都市圈、城市圈或城市群,也无论具体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点——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城市高度密集,人口规模巨大,城市间具有建立在分工明确、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基础上的密切的经济联系,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最活跃、最重要的区域。

中国城市化进程举世瞩目,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都市圈的形成过程中,在核心的城市周围,“大树底下好乘凉”或是“大树底下不长草”的现象同时存在着。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城市舆情室主任易鹏分析:“都市圈的发展有共同规律,但为什么环首都经济圈会出现不同现象?因为它的定位主要还是政治功能。大树底下‘好乘凉’还是‘不长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根据核心城市的定位来考虑。”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研究员、规划研究部副处长文辉曾经做过一个调研,发现了长三角和京津冀都市圈的不同特点。

长三角周边的中小城市发展得比较均衡,它们依托上海的产业转移和品牌资源,使得地方政府有财力保障,既解决了老百姓的就业,又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所以发展态势都不错。而北京周边的中小城市往往是靠北京人口向外的消费来带动,缺乏产业支撑,所以发展不甚理想。上海亦是如此,这两年发生了转变,叫“上海北”,这不光是口号的转变,更是战略的转变,表明南通这座城市已经开始融入到上海都市圈里了。

人们不禁要问,在都市圈的成长过程中,什么引导他们步入了不同的路径?

以市场为导向更胜一筹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教授在最近一次中小城市发展论坛上指出,“中国人多地少,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像西方有些国家城镇化发展的道路,而是应该走一个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协调发展的道路。”他认为,都市圈的形成应该具备这样几个要素:第一,大城市要发挥带动作用;第二,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更有利;第三,规划至关重要。中小城市的发展关键是要错位,发展特色产业。

4月14日,河北省廊坊市“2012 春季看房团活动”启动。一名购楼者现场砸金蛋获得了9999元的大奖。

“一个城市群中的中小城市要发展,有三点特别重要:一是要必须要有产业支撑;二是有完善的城市功能;第三点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城市的发展有可持续性,政府要有稳定的可持续的财政收入,才能根据自身的需求发展。”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邱爱军认为。

事实上,经济发达、有特色产业是城市群的成员崛起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离开了城市功能的配套,再发达的经济也留不住人。

地处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西北部的杨汛桥,是一个曾经有七八家上市公司、十万人口的镇,经济非常强,但由于缺乏规划,出现了生活区和非生活区混合、城市功能不完善、环境恶化等问题。有人愿意留下来发展,但是这里不具备城市的功能,不少人迁到绍兴县去了。

上海市西北郊的安亭镇曾经是轿车工业基地,但服务业的发展没有跟上来,尽管在汽车城有数家世界500强的跨国企业,人们也不愿留下来。对于这样的城市来说,可持续发展就成了一道难题。

类似的情况并非个案。要破解中国都市圈成长过程中的烦恼,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是以行政为主导还是以市场为导向。

李铁认为,中国无论是都市圈还是城市群,其内部的城市大多是竞争关系,而不是互补关系。行政力量的封闭大于市场力量的贯通。环北京经济圈的很多县市召开有关研讨会的时候,各地都提出了和北京竞争的概念,同构竞争。而在一些较远的城市,市场力量在发挥着作用,像崇礼、张北、秦皇岛、廊坊等。

“今年上半年我去美国做了考察。发现美国的都市圈与中小城市的发展可能进入了比较稳定的均衡的发展阶段。这样的地方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这些中小城市都有科学的定位。而且,它处在比较完整的生命周期的阶段,中小城市是有生有死的,有财政的硬约束。在欧洲以及亚洲的日本都有这样的典型。”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介绍说。

在一个大家庭里,需要各个成员充分沟通,确定分工,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共同目标的实现。同样,对于那些正在成长的都市圈来说,如何形成不同城市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精神纽带,是它们破茧成蝶的关键一环。

猜你喜欢

城市群都市发展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穿越水上都市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威尼斯:水上都市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