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明生态村:如何迈上发展“升级版”

2011-12-23李超

今日海南 2011年7期
关键词:升级版自然村海南

□李超

文明生态村:如何迈上发展“升级版”

□李超

参考要义

1999年海南提出文明生态村的概念至今已10余年。在此期间,海南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探索,总结出一种积极有效的发展模式,实现了1000余个自然村的整体变迁,为海南农村落后地区的生态改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海南发展的加速,原有的发展模式也逐步显现出诸多的制约,新的社会形势对文明生态村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突破发展瓶颈,使文明生态村的发展迈上“升级版”则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在度过了以“生态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为主要内容的发展初期,进入精品塑造和完善阶段时,传统的发展模式就显现了诸多制约,很容易造成后续资金投入不足、无法打破经济发展瓶颈、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困局。

因此,海南文明生态村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必须实现路径转换。由小规模的投资,依赖于外在因素注入的外在增长模式转换为具有“造血机制”的内生增长模式,以此推动海南文明生态村登上“升级版”。

传统模式问题何在?

鉴于海南农村地区比较落后的现实,自文明生态村建设伊始,海南就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联动,多方筹集资金”的发展思路。并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有目标,但不搞达标;二是有要求,但不搞强求;三是动员群众,但不“摊派”。各市、县、乡镇制定的文明生态村标准一定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区位特点和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海南文明生态村的传统发展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对外来资金帮扶过度依赖

在财政投入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为弥补投资不足,海南各地在创建文明生态村的实践中也逐渐摸索出一套“一个为主,四个一点”的多方投资创建机制。在实地考察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基础项目如公路、水电、房屋改造、生态保护区的设立、大型水果种植园等,都是外在资金投入的结果,村民自我筹资项目仅仅局限于村里的宗庙、小型文化室、村里的水泥硬化路等范围。

各单位的定点帮扶是海南建设文明生态村的创举,但这种帮扶在经济上是有限的。因为各政府单位没有经营性收入,投入资金也多为单位常规经费结余和部门人员捐款。而社会资本天然具有逐利倾向,如果不加以引导,其投入同样缺乏针对性,而盲目性的投资对自然村本身就是个问题。

2、缺乏整体协同发展的理念

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伊始,各村基本上依靠于自己最初资源占有的多寡作为发展的前提。但是,这种依靠各村优势要素发展的模式会带来一个新的问题,那就不平等。具有原始要素优势的村庄在各种因素的注入下,容易取得比临近村庄更快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这样就会进一步占有公共发展资源。这意味着,在一个资源相对稀缺的地区,早发展一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优先发展权,而晚发展一步,只会更加落后,失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这种发展方式尽管采用了竞争的形式,但其竞争因素因为外在的人为因素被改变,最终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

3、尚未实现现代民主发展方式转换

文明生态村在其发展的路径上必须拥有充满活力的内生政治要素和政治结构。归结起来就是一个农村版的现代公民社会的模型:第一,要有主人翁意识的村民,能够对村集体事务保持关注;第二,要有健全的村规民约,运转积极的村级党组织或者村委会,能够发挥执政党所要求的战斗堡垒作用;第三,要有代表农民,致力于维护农民利益的民间组织,且独立于村级政府。

村民民主管理是现代文明因素注入的前提。现代民主基层管理和现代文明因素的注入,一方面可以剔除传统习俗中落后、愚昧、保守的一面,另一方面,可帮助村民尽快适应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而以保卫公民权利为主题的现代政治文明因素的注入,是实现文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好因子。

海南当前的文明生态村建设带来的最大的改变是,村民的很多切身利益得到了尊重,生活环境得到了切实改善,所以村民很热情,很支持。但是,这种热情和支持远没有上升到一种政治关注和政治民主化的高度,农民依然是自上而下地被推着走,民主建设缺乏内生动力。

发展模式应如何转换?

尽管海南文明生态村的发展模式需要转换,但并不代表要全盘否定传统发展模式的优势所在。其实,在现在还没有开始建立文明生态村的其他自然村,传统的发展模式依然是积极有效的,也是最具有可操作性的。而新的发展模式也必须建立在传统发展模式基础之上。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由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综合效益稳妥地转换到新发展路径上来并继续发挥作用,来实现已初步建成文明生态村的各自然村进一步的发展。

1、经济上,由依靠外在投资和政府拨款向依靠内在产业和劳动力就业方式改变

一是在产业化发展思路上,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改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市场化,开放农产品市场。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在田间地头建立相应的企业,配套引入科技管理、信息市场建设、人才流动等项目,实现农产品的高效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把农民从农产品种植的单一方式提升至加工销售等多种方式,由一个核心产业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以此来减少传统农业靠天吃饭,农产品增收、老百姓收入不提高的现象。

二是劳动力就业方式的转换。农村劳动力由农民向产业工人、向第三产业服务人员转换。鼓励帮扶农民发展餐饮、物流、建筑等非农产业,努力提高农村二三产业比重,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在此期间政府也要有意识地加大对自然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村民的自身素质和修养,增强他们在竞争市场上生存的本领。

2、发展资源分配上由各村依靠独立的优势资源转换为“小范围集中、大品牌塑造”的联动机制

所谓小范围集中,是指相邻近村庄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对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对产业链进行梳理,在一个统一综合的模式中扮演自己的恰当角色,实现差异化发展。在不同的产业、市场、资源分配等方面进行小范围的集中,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以村为单位分工合作。

所谓大品牌塑造指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外在资金在对自然村的投入方面,放弃树立典型和短期逐利的心理,而把整个海南的文明生态村当作统一的品牌在社会上宣传,即淡化个案,强化整体。这样,政府对任何一个村庄的投入都是对文明生态村整体的投入,社会资金的投入可以通过各种机制从整体市场上获益。这样就可以引导资源向弱势的文明生态村倾斜,以达到一个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的联动发展模式。

3、培育现代农村,建立新型乡村治理机制

在海南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中,村委会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而作为最贴近村民的政府部门,村委会应在文明生态村发展的路径转换中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

每当谈到海南文明生态村的村委会时,村里的村民都会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转变”。在很多的资料中都显示,在一些典型的文明生态村,干群关系经历了一个冰火两重天的转变,由先前的对立、紧张转变为现在的和谐、融洽。而转折点在于,村委会真正履行其职责,为老百姓谋利益,公开村级各项事务细则,接受老百姓监督。而这些转变更多的来自村级党组织的功能重建。

4、把依靠外在投入为主的线性增长转化为依靠内生因素成长的指数增长

线性增长是指生长速度与时间成一次函数关系,也就是经济发展依赖于外资要素的投入,一旦这种投入降低或者减少,经济发展就随之降低速度。生长速度与时间成一次函数关系,例如,当货币进行连续投资时,如果获得的是复利,那么就意味着过去的利息也产生了利息,能够赚取复利的货币呈几何增长。

在文明生态村后期的发展中,海南要努力推动外在要素的投入转入到整个文明生态村的自我成长体系中去,由政府输血变为文明生态村自我造血,实现从创建文明生态村到经营文明生态村的质的转变。只有如此,发展才会具有持续性和跨越性。只有由不可持续的线性增长转化为具有成长性的指数增长,文明生态村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王明泽 □编辑信箱:kelant@vip.qq.com

(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学生)

[编辑:王明泽]

猜你喜欢

升级版自然村海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2025年山西垃圾收运覆盖90%以上自然村
怀念海南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河南所有贫困自然村 实现4G网络全覆盖
河南安排部署贫困自然村宽带网络全覆盖
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亟待“升级版”
广西崇左市外贸发展的SWOT分析及“升级版”战略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