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年缅甸7.2级地震及震后云南强震趋势分析

2011-12-22钱晓东秦嘉政

华南地震 2011年4期
关键词:强震震源缅甸

钱晓东,秦嘉政

(云南省地震局,云南 昆明 650224)

2011年缅甸7.2级地震及震后云南强震趋势分析

钱晓东,秦嘉政

(云南省地震局,云南 昆明 650224)

系统收集了缅甸7.2级地震前后地震学基础资料,对缅甸地震地震地质、震源机制、烈度分布、发震构造、区域应力场、震源参数、地震灾害及地震序列时空分布进行详细分析,尤其对人们较为关切的缅甸地震后云南的强震形势进行了详细分析讨论,得到的认识对今后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震源机制;缅甸地震;云南强震形势

引言

2011年3月24日,缅甸发生MS7.2级地震,距离我国云南省勐海县中缅边境直线距离不足80 km。在震区附近,绝大多数7级以上大震均发生于本次缅甸地震以北,距离最近的一次也在该次地震以北100多公里以外的勐海县,缅甸震区附近历史大震活动比以北地区弱,再加上地震处于境外,长期以来国内对缅甸震区附近研究成果报道不是太多,但该区断裂构造又与云南构造相连,与滇西南为同一构造体系,故对该次地震的地震地质、发震成因、地震序列特征和震害特点等进行认真总结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此外,此次缅甸7.2级地震是在云南7级大震经历15.2年平静后发生的,它的发震背景如何?它的发生对云南今后强震活动有何影响?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和分析的现实问题。本文从上述诸多方面详细进行了分析,给广大从事地震科技工作的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1 缅甸7.2级地震基本特征分析

1.1 地震基本参数

缅甸7.2地震前周围500km范围内有20个测震台,其中100km范围内无台站,101~200km内有4个,201~300km内有3个,301~400km内有5个,401~500km内有8个。由于地震发生在缅甸境内,主震区附近及云南相对主震以西地区无数字地震台站,地震后,在震中300km范围新增台站2个,这2个台站分别位于主震以西的缅甸 (距离230km)、主震东南的老挝 (距离260km),云南省测震台网对这次地震发震地区的ML2.5级以上地震基本能控制,本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地震基本参数Table 1 Basic parameters of the earthquake

1.2 地震地质背景

震区地处掸泰地块 (Shan-Thai)的北部,主要发育NE向及NW向两组断裂。震中附近出露大片加里东期和海西期花岗岩,主要发育的NE向断裂为尚岗断裂、勐腊-岔河断裂、勐龙断裂、打洛-景洪断裂、孟连-澜沧断裂,这些断裂都具有左旋性质。本次地震发生于勐腊-岔河断裂与北西向断裂的交汇区(见图1)。图中给出该区有史以来150 km范围6.0级以上地震,可以看到,该区共发生地震13次,其中7级以上大震3次,6.5级以上强震7次,最大地震为1995年7月12日孟连7.3级地震。

从构造单元划分来看[1],整个云南地区大致从北到南以金沙江断裂、红河断裂为界被划分为东部和西部二大区域,本次缅甸地震属于西部区域。西部又以澜沧江断裂为界分为单元Ⅳ的兰坪-思茅褶皱系和单元Ⅴ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 (见图2)。在澜沧江断裂以东的兰坪-思茅盆地,主要以5、6级地震为主,无7级以上大震,尤其是北部的云岭褶皱带 (Ⅳ2)和南部的墨江-绿春褶皱带(Ⅳ2),以5级地震活动为主,历史上鲜有 6级以上地震 (除 1946年剑川 6.3)。而澜沧江断裂以西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 (Ⅴ),则是7级大震频繁发生地区。这一大的构造单元又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子单元,第1个单元为高黎贡山褶皱带 (Ⅴ1),它以NS向怒江断裂和NE向龙川江断裂为界,这一构造单元以火山构造为主,历史上无7级以上大震,6级地震多集中在腾冲、泸水一带;第2个单元为福贡-镇康褶皱带 (Ⅴ2),它以近NS向的龙陵-澜沧断裂和NE向的南汀河断裂以及单元Ⅴ1的南边界为界,这一单元历史上仅发生过1976年龙陵7.3、7.4一次7级以上双震,5、6级地震主要集中在单元北部的龙陵、施甸一带,第3个单元为昌宁-孟连褶皱带 (Ⅴ3),面积较广,它的西边界沿澜沧江断裂一直向南,至澜沧江断裂与勐龙断裂交汇部位时,沿勐龙断裂向SW方向进入缅甸,最终与勐腊-岔河断裂相连,可见该区的南部边界为勐腊-岔河。这一单元历史上是7级大震多发地,从1941年5月耿马7.0地震至今共发生了7次7级以上大震,本次缅甸7.2地震发生于这些7级地震密集区的南部。

缅甸7.2级地震微观震中距我国边界约80 km,据云南省地震局派出的地震现场工作组调查结果[1],中国境内达Ⅵ度破坏,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给出的地震动预测图[2](见图3),地震动烈度预测图为NE向分布,极震区烈度可达9度以上,我国的几个乡镇地震动烈度可达6度。这一参考资料与实际灾评调查组得到的缅甸7.2级地震对云南省影响结论是一致的。地震造成云南省12人受伤,地震灾区主要涉及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景洪市、勐腊县3个县的11个乡镇,直接经济损失33 760万元,其中房屋损失28 360万元。地震影响范围广,距离震中550 km之外的昆明、丽江、怒江、保山、德宏和距震中910 km的广西南宁也有震感,甚至在1 000 km以外的湛江居住于高层楼房内的少数人也有轻微震感。

1.3 地震序列基本特征

图3 地震动预测图(陈鲲,2011)Fig.3 Prediction map of ground motion(Chen Kun,2011)

图4 地震序列参数Fig.4 Parameters of the 7.2 Myanmar earthquake sequence

截止到2011年5月16日,缅甸7.2级地震震区共发生地震488次,其中1.0~1.9级地震29次,2.0~2.9级地震294次,3.0~3.9级地震141次,4.0~4.9级地震20次,5.0~5.9级地震2次,6.0~6.9级地震1次,7.0~7.9级地震1次。缅甸7.2级地震序列能量释放迅速,序列共发生4.5级以上余震6次,其中震后第1天发生3次,包含1次6级和1次5.7级强余震,震后第2天发生1次5.6级余震,第3天发生1次4.5级地震,可见,4.5级以上较大余震在震后3天全部发生,能量释放较快。缅甸7.2级地震前震区无明显4级前震活动,仅于3月12日在主震西南约90 km的缅甸发生1次3.0级地震。从序列b值图可知,b值为0.69,b值截距为6.1,序列4~5级地震偏少。

1.4 发震机制与应力场分析

缅甸7.2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刘超等人[3]、美国USGS[4]于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在各自网站上发布了相关信息和研究成果,表2和图5分别给出其震源机制解。从图表看到,二者结果比较一致。缅甸7.2级地震节面Ⅰ走向68°,倾角87°,滑动角10°; 节面Ⅱ走向 338°, 倾角 80°, 滑动角 117°。 P 轴方位 203°、 仰角 5°; T 轴方位 293°、仰角10°;N轴方位86°、仰角79°。这次地震的等震线长轴方向为近NE向,与节面Ⅰ走向一致。地震分布呈近NE向椭圆状分布,与节面Ⅰ走向一致。距离此次7.2级地震最近的勐腊-岔河断裂走向为NE向,勐腊-岔河断裂是7.2级地震的发震断层的可能性较大。徐锡伟[5]等根据震源机制解中NE向节面走向及倾向和倾角等也推测发震断层为勐腊-岔河断裂。此次缅甸7.2级地震是勐腊-岔河断裂在水平NNE向的压应力作用下,破裂面产生左旋走滑错动的结果。

表2 缅甸7.2级地震震源机制解Table 2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7.2 Myanmar earthquake

图5 缅甸7.2级地震震源机制解Fig.5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of the 7.2 Myanmar earthquake

利用秦嘉政等[6]根据地震定标律给出的快速测定震源参数关系,我们计算了此次7.2级地震的震源参数,地震矩M0=2.51×1019 N.m,矩震级MW=6.9,断层破裂面积S=588 km2,断层错距D=1.6m,断层破裂长度L=42 km。美国USGS得到的矩震级MW=6.8,地震矩M0=2.28×1019 N.m;地球所得到的矩震级MW=6.6,地震矩M0=1.01×1019N.m。他们得到的成果与本文快速测定结果较为接近。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缅甸7.2级地震,由于微观震中距离我国边境较远,达80多公里,震源深度不深 (云南台网测定仅11 km),虽然极震区烈度可达9度,但衰减至我国已减至6度以下。从余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地震时,震源破裂沿断层向两侧扩展,一瞬间错动约1.6 m,使得断层破裂达42 km左右,从震后1天 (至3月25日)4级以上地震集中区空间尺度来看,其长轴长度为40 km,这种震后较大余震空间分布区域可能反映了发震断裂的破裂尺度。

利用美国地质调查局[8]给出的全球震源机制资料,获得了缅甸7.2级地震及其周边地区 (N 19.5°~24°,E 98°~104°)MW≥4.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33次, 其中包含1988年11月澜沧7.4、1995年7月孟连7.3和本次7.2级地震。图6、7给出缅甸7.2级地震及其周边地区主压应力P轴空间分布及方位角统计。研究地区主要应力来源于印度板块沿NNE向的推挤作用。首先,印度板块沿NNE移动,推挤安达曼弧,应力经缅甸传递到本研究区。其次,印度板块沿NNE移动,推挤青藏高原,使青藏高原内部的川滇菱块向SSE移动,应力从南至北经红河断裂后,转变为NS向及SSW向,在地表上表现为澜沧江断裂以东以7 mm/y的速率向NS方向运动,澜沧江断裂以西则以6 mm/y的速率向SSW方向运动[8]。从图中可以看到,研究区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为NNE(或SSW)及NE(或SW)方向。在中国境内及缅甸地区,P轴主要为NE方向,向东进入老挝,P轴则转向NS甚至NNW向,再继续向东进入越南,P轴NNW向的优势方向较为明显,P轴方位呈现放射状现象。钱晓东[9]认为呈放射状的P轴总体方位指向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交界地区,即加德满都 (Kathmandu)与廷布 (Thimphu)一带,这一地区是中源强震频繁发生的地区,P轴轨迹向阿萨姆 (Assam)角汇聚。

图6 缅甸周边地区震源机制解P轴方位角统计Fig.6 Statistics of azimuths of compressive(P)axes in the adjacent areas of Myanmar

图7 缅甸及周边地区震源机制解Fig.7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near Myanmar and its adjacent areas

从图7震源机制解图可知,滇西南及边境地震地震类型表现较为单一,以走滑型地震为主,仅有一次为带逆冲分量的走滑型地震,即1988年11月7日澜沧、耿马7.4、7.2大地震后的一次5.2级余震,这次地震T轴仰角达51°,N轴仰角达39°。图中给出几条关键断裂,本次缅甸7.2级地震的一个节面走向与勐腊-岔河断裂走向一致。红河断裂与澜沧江断裂所夹云南境内的思茅一带是5、6级地震集中发生的地区,越南境内有7级大震发生;南汀河断裂与澜沧江断裂所夹云南及中缅交界地区则是6、7级大震的高发区,纬度小于20°则不容易发生7级以上大震。

2 缅甸地震后云南强震趋势分析

2.1 缅甸地震的发生是川滇地区强震活跃的继续

图8 川滇地区7级以上地震M-t图Fig.8 M-t diagram of earthquakes with MS≥7 in Sichuan-Yunnan region

图9 川滇地区强震迁移Fig.9 Strong earthquakes migration in Sichuan-Yunnan region

图8给出四川和云南地区7级以上地震M-t图,包含了云南边境附近缅甸、越南的地震。可以看到,1950年以前7级地震成丛发生现象不太明显,1955年4月14日四川康定7.5级地震后,强震平静-活跃现象则较为明显。只要川滇地区经历较长时间平静,首发地震则强度较大,如1970年通海7.8级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都经历了14.7年和12.3年的较长时间平静。1970年通海7.8级,在1970~1976年活跃时期,地震的时间间隔最短0.2年,最长3.1年,本次缅甸7.2级地震经历近3年后发生,达到了通海地震后活动期的最长时间。

从川滇地区强震迁移图来看 (见图9),四川发生1次强震后,下一次强震一定向南迁移,强震活动随时间呈现南北迁移的现象较为明显。若地震发生于的纬度小于23.8°,则表明地震发生于滇西南及缅甸、越南的较南部,共发生8次这样的地震,其中仅2次下一次地震迁移至纬度大于29°以上。

2.2 缅甸地震的发生将对云南主要构造产生较大影响

四川龙门山断裂与云南诸多断裂同属于一个地质构造体系,即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汇聚碰撞的系统,同属青藏高原。系统内各断裂带彼此关联,协同合作,往往牵一线带动一片,某一个地块向前推进一步,它会将应力传递给前面的地块使其前进,也会腾出空间让后面的地块往前赶,从而使得地震活动在某一时间段内密集成丛发生。

图10给出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川滇5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图 (见图中淡兰色实心圆),圆的附近给出几次显著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汶川8.0级地震使巴颜喀拉地块向NE方向沿龙门山断裂突然逆冲了4.5~5.0m[11],在身后NE方向腾出空间,使得这一方向地块按原先运动轨迹进一步往前赶。2008年8月盈江5.9级、2008年8月攀枝花6.1级、2009年7月姚安6.0级地震都位于龙门山断裂身后NE方向。

玉树7.1级地震使羌塘地块向SE方向沿甘孜-玉树断裂突然运动了1.8 m[11],对川滇菱块产生强大挤压。应力沿鲜水河断裂,经安宁河、则木河断裂直接传递到小江断裂北部 (云南巧家附近),对小江断裂SSE方向推挤作用更加剧烈。2011年4月10日,四川炉霍发生5.3级地震,发生于鲜水河左旋走滑断裂,其震源机制与玉树地震一致,可能是玉树地震引发的地震。

缅甸7.2级地震 (走向68°、倾角87°、滑动角10°)使昌宁-孟连地块向SW方向沿勐腊-岔河断裂突然错动了1.6 m(本文理论值),对其身后小江断裂南端产生拖曳作用。小江断裂带在前推后拉作用下,强震危险性较大。

2.3 缅甸地震的发生标志着云南强震活跃期的开始

2.3.1 云南6.7级以上强震活动

图10 川滇地区2008年汶川地震后5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Fig.10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s with MS≥5 in Sichuan-Yunnan region after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图11(a)给出云南地区MS≥6.7级地震M-t图,地震参数为:震级:MS≥6.7; 时间:1910~2011年; 区域: (N 20.8°-29.2°)-(E 97.2°,106.2°)。 从图中可以看到, 强震平静-活跃现象明显,可以将这一时期云南及周边6.7级以上地震划分为4个平静期和5个活跃期,表3为平静活跃期参数。强震处于平静期时,平静时间依次为10年、14年、9年、15年,平均值为12年。我们将1983年6月24日 越南7.1级地震视为发生于平静期的孤立事件,是基于以下2点考虑,一是时间间隔长:越南7.1级地震距离前后二次地震1976年05月29日龙陵7.4级、1988年11月06日澜沧7.4级地震时间分别长达7.1年和5.4年;二是与其他强震相隔距离远:越南地震250km范围无7级以上地震,最近通海地震达280 km以外。

图11 云南及附近地区强震活动Fig.11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y in Yunnan and its adjacent areas

表3 云南及周边MS≥6.7活跃期参数Table 3 Parameters of the active period of earthquakes with MS≥6.7 in Yunnan and its adjacent area

表4 云南及周边MS≥7.0活跃期参数Table4 Parameters of the active period of earthquakes with MS≥7.0 in Yunnan and its adjacent area

5 个强震活跃期持续时间依次为12年、19年、9年和7年,平均约12年。每次活跃期平均要发生约7次强震,强震间的平均时间间隔约为2年。表3还给出每次活跃期第2次地震及其与首发强震的时间间隔,平均为3.4年。缅甸7.2地震的发生表明第5活跃期的开始,意味着2~3年左右云南地区将再次发生6.7级以上强震。

2.3.2 云南7.0级以上大震活动

图11(b)给出云南地区MS≥7.0级地震M-t图,挑选地震参数与上述6.7级以上地震相同。可以看到,7.0级以上地震的平静-活跃现象比6.7级地震清晰,表4给出活跃期划分参数。从图表看出, 4个平静期持续时间依次为16年、20年、12年、15年,平均为15.7年。活跃期持续时间依次为11年、8.6年、6.4年和7年,平均为8.2年。每次活跃期平均要发生约3次大震,大震间的平均时间间隔约为4年。表4还给出每次活跃期第2次地震及其与首发大震的时间间隔,平均为约5年。缅甸7.2地震的发生表示第5活跃期的开始,意味着4~5年左右云南地区将再次发生7.0级以上大震。

3 讨论和结论

2011年3月24日缅甸7.2级地震是1997以年来云南及周边地区发生的较为显著的地震事件之一。它是在全球、中国大陆青藏高原、南北地震带均处于强震激烈活跃时期的背景下发生的。本次缅甸7.2级地震是在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后约1年发生的。缅甸7.2级地震之前,云南地区经历了长达15年的6.7级以上地震平静,超过了1970年通海7.8级地震长达14年的历史平静极限,也超过了云南及周边地区6.5级以上地震历史平静极限,缅甸地震前6.5级地震最长时间间隔为1966年东川6.5级地震前10年,而缅甸地震的平静时间长达11年。

缅甸7.2级地震附近,构造较为复杂。主要发育近似平行的NE向断裂,同时,它被一些NW向构造相切,但主体为NE向构造,这些构造性质基本相近,均为左旋滑动断裂。从震区附近地形图也能清楚地看到这些NE向断裂对地形地貌影响,云南境内的澜沧江流入缅甸境内叫作湄公河,从图中看到,澜沧江 (或湄公河)在穿越主要断裂时均有一个明显错动,澜沧江在中缅交界穿越勐龙断裂时向NE方向转折9 km后又转回原先SE方向流向。湄公河在穿越勐腊-岔河断裂时也向NE方向转折12 km后又转回原先WS方向流向,可见这些构造现今仍然在活动。缅甸地震是勐腊-岔河断裂两侧地块,经历长期沿相反方向缓慢移动后,勐腊-岔河断裂应力积累越来越高,在3月24日这一天应力积累到了超过断裂能承受的最大程度,使断裂破裂产生错动发生地震。

本文系统收集了缅甸7.2级地震前后地震学基础资料,通过对缅甸地震地震地质、震源机制、烈度分布、发震构造、区域应力场、震源参数、地震灾害及地震序列时空分布进行详细分析,尤其对人们较为关切的缅甸强震后云南的地震形势进行了详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

(1)2011年3月24日缅甸发生的7.2级地震,是云南地区近年来较为强烈的地震,该地震是走滑型,发生于昌宁-孟连褶皱带,地震发生于该褶皱带的西部边界附近,这一地区历史上是7级大震多发地。缅甸地震的发震断裂为NE向的勐腊-岔河左旋走滑断裂,破裂沿NE方向向主震两侧扩展,地震是在NNE向接近水平的主压应力作用下,勐腊-岔河断裂内部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引发破裂使断层两侧产生左旋错动的结果。根据地震定标律估算的主震断层破裂参数为:地震矩M0=2.51×1019 N.m,矩震级MW=6.9,断层破裂面积S=588 km2;断层错距D=1.6 m,断层破裂长度L=42 km。

(2)缅甸地震的发生是川滇地区强震活跃的继续,缅甸7.2级地震后,川滇地区下一次地震将向北迁移,但迁移至四川境内的可能性小,迁移至云南地区的可能性大。缅甸地震的发生标志着云南强震活跃期的开始,缅甸地震后2~3年左右云南地区可能再次发生6.7级以上强震、4~5年左右可能将再次发生7.0级以上大震。

[1]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构造单元划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地质构造图[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2] 陈鲲.烈度分布.中国地震网,大地震专题,缅甸7.2级地震[EB/OL].[2011-03-24].http://www.ceic.ac.cn/subjects/20110324215513/20110324215513_liedu.jsp?id=109206.

[3] 刘超,许力生,陈运泰.震源机制.中国地震网,大地震专题,缅甸7.2级地震[EB/OL].[2011-03-24].http://www.ceic.ac.cn/subjects/20110324215513/20110324215513_CMT.jsp?id=109206.

[4] USGS.Global CMT Project Moment Tensor Solution[EB/OL].2011.http://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qinthenews/2011/usc0002aes/neic_c0002aes_gcmt.php.

[5] 徐锡伟,于贵华,陈桂华.缅甸7.2级地震区域构造环境与发震断层.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EB/OL].2011.http://www.eq-igl.ac.cn/html/8a834a81158a15aa01158a1bbbd40003/kydt/index.html.

[6] 秦嘉政,皇甫岗,钱晓东.云南强震活动与预测方法研究[D].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7]USGS.Source Parameter Search,Global&National Data[EB/OL].2011.http://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qarchives/sopar/.

[8] 张培震,邓起东,张国民,等.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J].中国科学(D辑),2003,33:12~20.

[9] 钱晓东,秦嘉政,刘丽芳.云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J].地震地质,2011,33(1):91~106.

[10] 秦嘉政,刘丽芳,钱晓东.根据地震定标律研究汶川8.0级地震的破裂过程[J].地震研究.2008,33(Supp.):458~463.

[11] 钱晓东,秦嘉政.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及震后青藏高原强震趋势分析 [J].地震研究,2010,33(4):255~264.

The 7.2 Myanmar Earthquake in 2011 and Strong Earthquake Trend Analysis in Yunnan Region after the Earthquake

QIAN Xiaodong,QIN Jiazheng
(Earthquakes Administration of Yunnan Province,Kunming 650224,China)

This paper collected seismic basic data before and afterthe 7.2 Myanmar earthquake and analyzed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background,focal mechanism,seismic intensity,seismogenic fault,regional stress field,source parameter,earthquake disaster and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 in detail.In particular,strong earthquake trends in Yunnan region after the earthquake are discussed in detail.The knowledge gained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future work for earthquake prediction.

Focal mechanism; Myanmar earthquake; Strong Earthquake Trend in Yunnan region

P315.75

A

1001-8662(2011)04-0039-12

2011-06-06

云南省重点项目 “青藏高原东缘强震活动规律与板缘动力学机制” (2010CC006), “地球物理场和化学场动态变化与强震活动关系研究” (JCYB-20080601-5)

钱晓东,男,1965年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震预报及数字地震研究.E-mail:qxd13@163.com

猜你喜欢

强震震源缅甸
7.0级强震袭击菲律宾
强震作用下崩塌滚石冲击耗能损伤演化分析
缅甸记忆
花莲强震!
震源的高返利起步
缅甸总统吴廷觉访华
强震的威力
缅甸非常之旅
可控震源地震在张掖盆地南缘逆冲断裂构造勘探中的应用
同步可控震源地震采集技术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