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起来”体助词语法功能的产生

2011-12-10黄冬丽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义素补语助词

黄冬丽

(1.天水师范学院 文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2.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

钟兆华 (1985)对 “起来”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作了描述,他虽然提到了 “起来”用在某些动词后,表示动作、行为或情感的发生和延续。[1]361但他没有明确提出这种 “起来”是表示 “体”意义的,也没有界定 “起来”的词性。最早把 “起来”放在汉语“体”系统中研究的是戴耀晶,戴先生(1997)在 《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中指出 “起来”具有表达“起始体”的作用,并把这种 “起来”称作助词。[2]30-31

关于 “起来”体助词语法功能来源的相关研究及著述目前尚不多见,因此笔者将在本文在分析探讨 “起来”体助词语法功能的产生,在分析 “起来”发展路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产生的深层动因与机制。

一、“起来”的分类

从唐代开始,随着 “起来”的频繁使用,其丰富的语法功能及意义也逐渐产生,笔者把本文所涉及到的 “起来”的语法功能及意义分为三种类型:“起来1”谓语动词;“起来2”动词补语,分为方向补语“起来21”和非方向补语“起来22”;“起来3”体助词。

二、“起来”的发展路径

(一)动词 “起来”出现的最早年代及使用

1.动词 “起来”出现的最早年代

据王灿龙 (2004)研究,“起来”最早见于汉代。[3]28例如:

(1)是时萨陀波伦菩萨安隐从三昧觉起,并与五百女人共至昙无竭宫门外,门外立,自念言:“今我用经法起来,师入在内,我义不可卧、不可坐,须我师来,出上高座,说般若波罗蜜,乐乃坐耳。”(支娄迦谶译 《道行般若经》)

尽管王找到唐代之前的三个用例,但就使用的大致情况而言,唐代以前 “起来1”还是很少见到的。唐代, “起来1”十分常见,不但在佛经里面出现,在诗歌中也大量出现。如:

(2)起来向壁不停手, 一行数字大如斗。[4]卷167《草书歌行》

(3)眼光寄明星, 起来东望空。[4]卷378《忆江南弟》

(4)食罢一觉睡, 起来两瓯茶。[4]卷430《食后》

2.谓语动词 “起来1”的分布

“起来1”用作谓语动词时,使用其基本义,吕叔湘主编的 《现代汉语八百词》把趋向动词 “起来”的基本意义解释为:“由坐卧而站立或由躺而坐;起床。”[5]441“起来1”作谓语动词时,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两类:一为独自充当谓语中心,一为充当连动式的V1或V2.例如:

(1)昨日流莺今日蝉,起来又是夕阳天。[4]卷634《狂题十八首》

(2)不觉朝已晏,起来望青天。[4]卷188《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

(3)镜中重画远山眉, 春睡起来娇无力。[4]卷896《西江月》

在上面几种结构中,“起来”不可能发展出体助词的用法。

(二)动词补语 “起来2”的出现

钟兆华(1985)认为“起来”做补语的用例最早见于五代的 《祖堂集》,他说当时仅此一例。[1]360

(1)沩山云:“无火。”师云:“我适来见有。”自起来拨开。见一星火,夹起来云:“这不是火是什摩?”沩山便悟。[6]《祖堂集》卷十四,271

如果这是汉语史上首个 “起来”作补语用例的话,我们看到 “起来”作补语时,最初仍含有方向义素。

1.“起来”作动词补语的分类及其关系

“起来”作动词补语时,可以分为两个小类:方向补语 “起来21”和非方向补语 “起来22”。关于这两类的补语的来源及发展顺序,笔者认为:方向补语 “起来21”是先产生的,其后才是非方向补语“起来22”,且方向补语 “起来21”是直接来源于谓语动词 “起来1”的,非方向补语 “起来22”又是直接来源于“起来21”。发展路径大致如下:“起来1”→ “起来21”→“起来22”。这一过程的产生及发展已为历史语料证明,在逻辑推理方面也比较合理。

2.方向补语 “起来21”的产生

方向补语 “起来21”直接来源于谓语动词“起来1”。 方向补语 “起来21”产生后,仍使用和 “起来1”基本相同的语义 (不含 “起床”义),以往的学者把这种意义的 “起来”叫做 “趋向补语”,本文把这种意义的 “起来”叫做 “方向补语”。本文区分了 “方向”和 “非方向”两种补语。

(三)“起来21”语法化的开端

“起来”处于连动结构中是其语法化的开端。Hopper&Traugott(1999)认为:每一个语法化过程都肇始于一个具体的句法环境。伴随句法的发展,语法化的过程也开始了。[7]石毓智 (2004)谈到:“动补结构都是从连动或连谓结构发展而来的。”[8]结构的变化是语法化的直接诱因,也就是说 “起来”出现于连动结构的V2位置诱发了补语 “起来”的直接产生。连动式中的 “起来”,依语序,可以分为两类:

A.起来+V

B.V+起来

王灿龙 (2004)认为A式明显早于B式。[3]29根据笔者所搜集到的语料,这两种结构是同时代出现的,例见上文唐诗用例。

1.“起来21” 的产生

另外,王先生还认为方向补语 “起来21”产生于B式。[3]29笔者认同该观点。当B式中 “起来”前的V是具有 “空间位移义”的动词,同时 “起来”还失去了谓语动词的核心地位时,“起来21”便产生了。下面,我们比较两例:

(1)春睡起来娇无力。[4]卷896《西江月》

(2)见一星火, 夹起来云……[6]《祖堂集》卷十四,271

例 (1)“起来”是 “起床”的意思,义素分析如下: [+独立行为] [+空间位移] [+确定的方向] [+动作结果]

例 (2)中 的 “起来”含有 “向上移动”的意思,义素分析如下: [-独立行为] [+空间位移][+确定的方向] [+动作结果]

通过对 “V+起来”结构的重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补语后的 “起来”显然已经不再具有B式连动结构中的谓语动词的核心地位,“起来”一旦失去核心地位,它的语义就发生变化了,但基本的义素还在。这里的 “起来”有着和动词一样的 “空间位移义”及 “方向性”。从上面的义素分析还可以看出,“起来21”虽然主要表现一种 “趋向位移义”,但在 “趋向位移义”之外,也含有动作上的“结果义”,这是动词所没有,而只是 “起来21”所拥有的语义。例如:

(3)你家原 (缘)何打死了董小二,丢在新河桥内? 如今泛将起来。[9]《清平山堂话本·错认尸》

(4)撩起来作么生道。[10]《古尊宿语录》卷六

(5)提起来作么生会?[11]《五灯会元》卷十六

以上三例中的 “起来”均为 “起来21”,即方向补语。

2.非方向补语 “起来22”的产生

当 “起来”所附着的动词不再是 “空间位移”类动词时,“起来”便不再使用基本义,即没有了“空间位移义”及 “方向义”,具体来说,强调的是一种 “结果义”,凸显的是动作的 “完成性”或“有结果性”。以往,学者们大多把这种语法意义的“起来”叫做 “结果补语”,笔者认为用 “趋向”和“结果”区分这两类补语不是十分合适,因为 “起来21”虽直接表达的是方向性很强的 “趋向义”,但它实际上也含有 “结果义”,上文我们已经对此做过分析。所以,笔者认为单把附着在 “非空间位移义”动词之后的 “起来”叫做 “结果补语”是不准确的,笔者把这种语法意义的 “起来”叫做 “非方向补语”,一方面可以与 “方向补语”相对照,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两者都具有 “结果义”。

第一,“起来21”和 “起来22”分别出现的年代。

根据本文所引例句,“起来21”出现的时间要早于 “起来22”。“起来21”最早出现于五代南唐时期的《祖堂集》中(钟兆华已有例证),而“起来22”则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的 《朱子语类》中,例如:

(1)或云:“‘洒扫应对’,非道之全体,只是道中之一节。”曰:“合起来便是道之全体。”[12]卷四十九,1209

(2)盖有厌卑近之意,故须将日用常行底事装荷起来。[12]卷八,139

以上例子可以作为 “起来22”来自 “起来21”的证据之一。

第二,“起来21”和“起来22”的语义。

从前面的义素分析可以看出,“V+起来22”结构中的动词已经不再具有 “空间位移义”,而其后的 “起来”也失去了基本义,此时所要凸显的主要是一种 “结果义”。这个 “结果义”决不会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由某一语法意义发展而来。上文我们曾对 “V+起来21”中的 “起来21”做过义素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方向补语 “起来21”深层也蕴涵一种 “结果义”,所以,我们可以认定:“起来22”的“结果义”是从 “起来21”的较为隐蔽的语法意义凸显而来的。

“起来21”和“起来22”在语义上的前后相承关系,可以证明 “起来21”和 “起来22”在语法功能上的前后相承性,显而易见,“起来21”是 “起来22”的直接源头。

(四)体助词 “起来3”的产生

体助词 “起来3”的直接来源是补语 “起来2”。但补语的两种类型 (方向补语和非方向补语)都与体助词有渊源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起来2到起来3演变图

王力认为表示体貌的 “起来”最早出现在元代[13]363,现在很多学者则认为“起来”做体助词的用法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例如:

(1)他说到那险处时,又却不说破,却又将那虚处说起来。[12]卷四十一,1057

(2)却是从头做起来,是先要见得后却做去,大要著手脚。[12]卷四十二,1077-1078

(3)他那奏起来,五音依旧皆在。[12]卷九十二,2341

上面三例中的 “起来”包含如下义素:[-独立行为] [-空间位移] [-确定的方向] [+起始][+状态持续]

从义素分析可以看出,以上例句中的 “起来”都表示起始体的语法意义,这里 “起来”的语法意义是:标记 “动作或状态的开始并持续”。

(五)“起来3”产生的机制

当代不少学者企图从认知角度来解释方向补语“起来21”和体助词 “起来3”的来源关系。趋向动词 “起来”与空间范畴有关,体助词 “起来3”与时间范畴有关,于是,学者们解释说:推动 “起来”从空间域概念发展为时间域概念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认知语言学上的隐喻模式。[14]隐喻机制体现了人类思维的一种惯性,它在各种语言中都有所表现,而且语言演变的情况已经证明了它的存在和作用。但是,不见得所有的与空间概念有关的实词都可以向表示时间概念的虚词转化,也不见得所有的表示空间关系的虚词都有可以变为表示时间关系的虚词。比如:汉语介词 “向”和 “朝”,两者都可以表示方向,但前者在近代汉语中可以表示时间,如 “向夕、向夜”等,而 “朝”却没有这种用法。又如现代汉语介词 “跟”,在某些方言中可以表示处所,但尚未见到表示时间的用法。因此,本文在确认隐喻机制存在的基础上,继续寻找导致汉语体标记产生的句法因素。

“重新分析”也被很多学者看作语法化的机制之一,也是人们用来分析语法化过程中的变化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用来处理表面上看来相同的句法结构中的词,其内在功能和意义发生转变的一种方法,之所以导致对句法结构的重新分析,是因为句法结构的深层出现了细微的、隐含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导致了人们认识上的重新分析。[8]2

笔者以为语法层面的任何一个 “重新分析”的发生,都需要以句法因素为基础。句法层面的变化才是第一性的,是最基本的致变因素。因此,本文着力寻求句法层面的因素——扩展机制。

砖子说,今晚诗歌朗诵会的几个熟人说,一个陌生的女人给他们打电话,声音甜得腻,说的尽废话,很把这女人嘲讽损笑一番,他们一报号码,气得我差点跳楼。你怎么有他们的号码?说到此,砖子恍然大悟,赵仙童早晨在纸上刷刷点点,原来是抄他手机上的号码。

1.关于 “扩展”机制

马贝加 (2006)在 《“坐”的语法化》中提出,“扩展”机制在汉语语法化中的具体体现有五个方面。[15]“起来”从补语向体助词的发展,扩展是其机制之一,具体地说,集中表现为扩展机制中的类型 (二)“动词的次类变换和名词的次类变换”。笔者认为 “起来”体意义的产生主要是 “动词的次类变换”在起作用。下面我们来看和 “起来3”相搭配的动词的次类:

第一类:动作行为动词+“起来3”

(1)逐旋叫唤起来, 皆说得一边事。[12]卷九十四,2402

(2)待得再新整顿起来,费多少力![12]卷八,132

第二类:心智类动词+“起来3”

(3)遂只管展转思量起来。[12]卷九十七,2492

(4)便算了起来。

第三类:表情动词+“起来3”

(5)看见儿子吃,他趴在那里,便哭起来。[16]841

(6)那婆子倒笑起来,说道:“又是我的不是了。[16]247

第四类:状态动词+“起来3”

(7)恐怕火盆内有火碳延烧起来。[16]186

(8)不合偷了祝家店里报晓鸡,一时争闹起来,石秀放火烧了他店屋。[16]596

以上动词次类中,部分次类和“起来21”及“起来22”中的次类是重合的,这种重合现象一方面可以证明 “起来3”和 “起来21”及 “起来22”之间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 “起来3”的体意义的产生和动词次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2.关于 “合力造词”

马贝加(2004)认为:“一个词的多个意义和功能,甚至多个句法位置, 都会对新产生的意义和功能起到诱发作用,新词的意义和功能不一定是从源词的某一个义项产生,可能是源词的几个义项共同作用的结果——新词是在合力的作用下产生。”[15]

笔者以为体助词 “起来3” 的语法意义与补语“起来21”和“起来22”的词义和句法位置都有来源关系,其语法意义甚至可以追溯到 “起来1”的词义,因此,我们不赞同助词 “起来”来自趋向补语“起来”这一说法。

本文把补语 “起来2”分为方向补语“起来21”和非方向补语 “起来22”,这两种类型的补语对体助词 “起来3”的产生均有影响,下面我们从语义方面来看这些影响因素。

上文已经分析过空间与时间的隐喻关系,这一点可以解释体助词 “起来3”和 “起来21”的语义关系。“起来3”和 “起来22”主要是由 “结果义”联系在一起的。从上面的义素分析可以看出,“起来3”主要凸显的是动作的 “起始义”及的 “持续义”,同时也暗含“结果义”;而“起来22”除了“结果义”之外,也可能含有时间上的 “持续义”。这种语义一致性可以解释“起来3”和“起来22”的关系。石毓智 (2003)谈到:“体标记事实上来自于结果补语的一个小类。因为一些结果补语的语义特征的普遍性,特别是它们与动词本质意义的相关性,所以它们又进一步语法化为动词的形态标记”。[17]249汉语史上,结果补语与体标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了、着、下去”等都与带“结果义”的补语有语义联系。因此,我们认为 “起来22”对 “起来3”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导致体助词 “起来”产生的机制是扩展和合力造词。

[1]钟兆华.趋向动词“起来”在近代汉语中的发展[J].中国语文,1985,(5):360-361.

[2]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0-31.

[3]王灿龙.“起去”的语法化未完成及其认知动因[J].世界汉语教学,2004,(3):28-30.

[4]彭定求,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释静,释筠,编撰.祖堂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石毓智.语境影响词汇的概念义和语法功能的一个例证[J].汉语学习,1999,(3):9.

[8]石毓智.汉语语法化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9]洪楩.清平山堂话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0]赜藏主.古尊宿语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1]释普济,撰.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3]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363

[14]李琳.趋向动词“起来”的相关格式及其语法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毕业论文:8,15,44.

[15]马贝加.“坐”的语法化[C].全国第八届古汉语研讨会论文集,2006.

[16]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7]石毓智.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249.

猜你喜欢

义素补语助词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从义素对比分析看“士”的对译词选择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义素分析法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浅析词义虚化与义素变化的关系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汉英补语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