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与控制

2011-12-08马慧

会计之友 2011年33期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防范风险

马慧

【摘要】 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已经成为当前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类型的描述和成因分析,探讨了防范和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 风险; 防范

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审计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审计难度随之提高,审计所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研究其成因及防范对策,才能有效地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含义及其类型

经济责任审计是由独立的专门机构(或组织)和专职人员接受委托,对有关经济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根据一定的标准和依据,遵循既定的程序,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审查分析,依法进行的经济评价活动。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中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作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具体是指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人员通过对其所在单位或企业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方面审计后,发表了与事实真相或经济责任不相符合的审计评价或结论。

从审计实践看,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违反审计程序风险

违反审计程序风险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前未按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工作,而使被审计对象以不按法定程序进行操作为由提出异议或申请行政诉讼的可能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明确了经济责任的审计程序,如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前三日,应当向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或者原任职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当召开由审计组主要成员、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有关人员参加的会议,安排审计工作有关事项;在审计报告阶段,应当书面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的意见等等。如果这些必要程序有遗漏,则可能导致诉讼,造成不良后果。

(二)取证不当风险

如果审计人员所取得的审计证据缺乏客观性、充分性、合法性和相关性,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偏离事实,从而产生审计风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证据缺乏客观性。在执行审计程序过程中,一些审计人员经常让被审计单位就审计事项做出书面说明并作为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而这种被审计单位整理加工的书面说明客观性较差,证明力不强。

2.审计证据缺乏充分性。审计人员仅凭“账表核对一致”就得出被审计单位有关收入或成本费用“发生额正确”的结论,而缺少了相关的审计证据包括银行进账单、日记账、销售合同、发票、计算验证过程等。

3.审计证据缺乏合法性。审计工作底稿取证手续不全,如对有关事项调查当事人的询问记录没有被调查人的签章;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有关材料不盖公章等。

4.审计证据缺乏相关性。获取了与经济责任不相关的审计证据,如被审计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被审计对象领导艺术、生活作风等不属于审计范围的证据,并写进审计报告。

(三)检查方法不当风险

针对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违法违规手段越来越隐蔽的现状,审计人员必须在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的基础上,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样本数量。而实际工作中,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任务重、时间紧,往往存在以下情况:对被审计单位不进行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仅凭书面和口头汇报去判断内控制度情况;在进行审计抽样检查时选取的样本量不够,使审计结果误差较大,可能导致违法违纪审计事项的遗漏;对资产审查核实时,仅从数量上检查是否确实存在以及为被审计单位所拥有,忽视资产的构成和质量及其对成本、利润的影响。

(四)审计评价风险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是组织人事部门考核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任何不实或不当的评价,都有可能存在审计风险,甚至引起审计行政诉讼。具体表现为:

1.评价体系不完善,没有明确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只是从几个大的方面做了规定,没有评价的量化指标和硬性标准,给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界定增加了难度,从而影响了审计的权威性和审计的客观公正。

2.评价内容过多,超范围进行评价。对一些与审计事项无关的业绩加以确认,超越了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真实、合法、有效及相关经济责任的范围,把不属于经济责任的评价内容也加到评价之列,增大了审计风险。

3.评价证据不充分。审计人员虽然获取了审计证据,但证据可靠性不强,证明力不足,不应为评价而评价;有的不加分析,不加查证,照抄被审计者个人提交的书面材料进行评价。

4.审计评价用语不规范、言词绝对化。在评价时审计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用绝对化语言表述评价意见、给予被审计人过高或过低的评价。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要客观原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广泛性。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时间跨度较大,有的甚至长达十几年,经济活动十分繁杂,导致审计风险的加大;经济责任审计既不同于财政、财务审计,又不同于经济效益和财经法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对“人”进行审计,承担了其他方面审计所没有的责任风险;由于审计内容在不断扩大,审计判断随着审计内容的扩展而日趋复杂,使得审计人员获取正确审计证据的难度随之加大,审计风险也明显加大。

2.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不真实或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导致审计风险。审计主体在以会计资料作为主要审计对象时,其审计的质量依赖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如果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账务处理不规范,或者为了某种需要有意虚假记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无疑会对审计结果造成影响。审计人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虚假现象所迷惑,不能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作出偏离事实的审计结论。

3.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尤其是内部控制状况是审计风险形成的直接原因。如果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低,内部控制薄弱,或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或者内部控制执行不力,都会使产生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变大,从而直接导致审计风险水平的增高。

4.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内容、程序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没有明确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由于缺乏相关操作标准,加大了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评价难度,给经济责任审计带来了潜在的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观原因

1.审计人员经验和专业能力的有限性,制约和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质量,从而形成审计风险。

一方面,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人员构成无法适应经济责任审计业务发展的要求。高质量地完成经济责任审计任务要求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上必须具备审计、会计以及工程、机械、法律、资产评估等多方面知识。但目前审计队伍中审计、会计人才较多,工程、机械等方面的人才很少,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满足经济责任审计业务的需要和确保审计质量,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另一方面,现有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和经验的有限性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广泛性、繁杂性的矛盾,同样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从而形成审计风险。

2.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审计手段的局限性,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现代审计广泛采用抽样技术,由于抽样水平受到审计人员自身能力、水平以及审计经验的限制,因此审计结果必然带有一定的误差。另外,审计主要是通过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而有些违法违纪问题一般不会在会计资料和相关资料中明显反映。如受贿索贿、收受回扣等问题,若无一定的线索,采用审计手段难以深入查证,必须由有关执法执纪部门运用特殊手段才能查清。这种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审计手段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增大了审计风险。

3.我国现行审计管理体制不能保证地方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现行审计收费制度对社会审计独立性的影响以及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弱化,加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大都是领导干部,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人员易受局部利益的驱使或人事、人际关系的限制和影响,有时无法做到客观、公正。如果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不仅会影响审计质量,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评价便无从谈起,这无疑增大了人为的审计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一)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当前,必须通过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领导干部接受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督管理体系中如何与纪检、组织监督有机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权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操作办法等。只有尽快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才能进一步促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减少审计工作和审计判断的随意性,降低审计风险。

(二)严格审计程序,规范审计行为,确保审计质量

审计人员要严格执行审计工作规范,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个人意见,到送达审计报告等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避免产生差错,达到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

(三)改进审计手段,运用科学审计方法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时间长,内容多,审计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改进审计手段,采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

1.在审计实施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审计手段和细致审慎的工作作风,积极拓展审计线索的来源,以确定审计重点与方法,减少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可采用实行审计公示制度,个别走访和座谈、设立举报信箱、公开举报电话等多种形式,多方听取和收集有关意见,以达到从不同角度查明被审计对象经济责任的目的。

2.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在实质性测试前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符合性进行测试,以评估该单位管理水平的高低,并将内部控制制度不存在,不健全或执行乏力的审计对象作为审计重点或实施详细审计,从而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

3.应尽量利用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其他审计的成果。审计人员可通过调阅以前年度审计档案,了解以前年度存在的问题,选准切入点,可以避免重复审计,节约审计资源,降低审计风险。

(四)加强审计队伍的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难度大、涉及面广的综合性审计项目,要求参加审计的人员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要求审计人员做到恪守审计职业道德,保持严谨、稳健、负责的职业态度。因此,要大力加强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政策水平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霞.浅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现代商业,2011(8).

[2] 郭雪婧.浅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J].现代经济信息,2011(4).

[3] 李树廷.经济责任审计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审计,2009(10).

[4] 龚永勇,向顺鹏.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坚持五个原则[J].审计月刊,2008(9).

猜你喜欢

经济责任审计防范风险
论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及风险控制
SQL注入防护
中国经济转型的结构性特征、风险与效率提升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从工商管理角度谈如何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企业纳税筹划风险及防范措施
新形势下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方法思考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