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体育健身的思考

2011-12-08冉学东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全民农民体育

冉学东,文 烨

(1.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四川 成都 610041;2.成都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体育健身的思考

冉学东1,文 烨2

(1.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四川 成都 610041;2.成都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关注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体育健身问题,不单纯是一个体育问题,也是一个事关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问题。结合国家高度重视“三农”的时代背景,对当前我国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体育健身问题进行了理性分析和宏观思考,认为:必须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体育健身问题;应从国家层面、操作层面、受体层面全方位考虑解决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体育健身问题;应根据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区域特点探寻农民体育健身的发展路径。

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体育

1 必须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体育健身问题

老少边穷地区,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穷地区的统称。从全国范围来看,老少边穷问题在西部地区更为集中,更加突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2个省级行政区。西部地区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过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有不少著名的革命老区。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地区,共有81个自治县,占有全国117个民族自治县的69.23%[1]。我国西部地区国境线占内陆国境线总长18 000km的一半以上,是我国主要的边疆地区。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尚有较大差距,共有贫困县300余个,占全国总数的50%以上。[2]关注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体育健身问题,不单纯是一个体育问题,也是一个事关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问题。因此,必须从国家的“全民健身条例”、“西部大开发”、“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出发,认识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体育健身问题。

1.1 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体育健身问题检验着“全民健身条例”落实的程度

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历时15年,前后分两期工程,至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全民健身,利国利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全国上下经过15年的努力,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成就辉煌,体育人口大幅增长,国民体质普遍提高,场地设施明显改善,健身行为日趋自觉。为保证全民健身的可持续发展,2009年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全民健身条例”,以第560号令正式颁布,并于10月1日起施行。“全民健身条例”不仅把全民健身纳入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法治化管理体系中,还通过把每年的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使之平常化、生活化。为有效落实“全民健身条例”,201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旨在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明显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使体育人口显著增加,形成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注重公益性与可持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在充分肯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国家全面推行全民健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尤其是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中所凸显的农民健身问题,不仅是制约“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的瓶颈,也将是制约“全民健身条例”贯彻的瓶颈。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9亿多农民,没有农民自觉的健身行为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全民健身”。因此,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多次强调“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民族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健身就没有全民的健身,没有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就成了一句空话”。[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农村是难点;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农民是关键。为此,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启动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旨在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为重点,把场地建到农民身边,同时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建设、体育活动站(点)建设,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4]。

农民的体育健身问题是实施全民健身最棘手的问题;而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体育健身,又是农民体育健身问题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从经济层面讲,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西部的老少边穷,又属于西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从政治层面讲,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过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少数民族地区是国家安定团结的保证,边疆地区担负着国家安全的重责,贫穷地区事关社会稳定的大局。因此,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群体,是我国广大农民阶层里更为弱势的特殊群体,一方面需要加倍地关注、关心和支持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体育健身,另一方面要从突出政治、顾全大局的高度认识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体育健身。全民健身条例”的颁布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继续和发展,不单纯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健康愿望,更体现了全体公民平等的体育权利和享有公平的公共体育服务。在过去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时段,西部老少边穷的农民群体大多还停留在解决温饱等问题上,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体育健身中去,更没有心思和条件去追求体育休闲,全民健身对于他们更多是一种难以实行的号召。当下贯彻执行“全民健身条例”,对于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仍然存在重重困难和层层阻力。因此,不放弃或落下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体育健身,反映了“全民健身条例”落实的程度。

1.2 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体育健身问题反映了“西部大开发”实施的广度

1999年,为进一步增强国家整体实力,国家实施了旨在支持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以发展经济为重点,实现追赶型、跨越式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推动了西部的经济建设,也有力地促进了西部的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西部大开发”,一方面着眼于区域间的平衡,以实现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着力于区域内的平衡,以实现西部各省份或地区的协同发展。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是达成区域内平衡的关键。

“西部大开发”必须充分发挥体育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作用,并促进西部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不仅要重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要重视对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育对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发展有直接的功效,对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积极的作用,是一种有效开发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途径或方式。因此,“西部大开发”与实施全民健身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反映了“西部大开发”实施的。

发展经济离不开人;经济发展归根结蒂是为了人。“西部大开发”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和事关人的素质提高的人本问题。全民健身尤其对于西部老少边穷地区,更应以人为本,更需关注民生,把发展经济与提高人的素质结合起来,把开发建设与人们的生活改善统一起来。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体育健身问题,是一项切切实实的惠民工程,这项惠民工程的有效实施,可使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和人的意识、素质整体提升,使位于西部更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逐步跟上国家宏观发展的节奏,进而在好的经济基础、文化氛围、观念意识和新的平台上解决区域内农民体育健身问题。“西部大开发”是否惠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是否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是否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指数,直接反映了实施的广度。

1.3 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体育健身问题折射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度

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衡量指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发展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国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全民健身体系、体育事业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5]2009年10月16日,在中国第11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开幕之际,胡锦涛在济南接见中国体育界代表时强调希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努力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更大贡献。[6]

然而,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的不平衡。要实现城乡和谐发展,要维护社会稳定,要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就需要更多地关心和关注农村,特别是生活在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生活状况和体育健身。在我国9亿多农村人口中仅有0.63亿常参加体育锻炼,农村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的比率仅为7.13%,城镇和乡村居民常参加体育锻的人数比例严重不平衡,城镇居民是乡村的2.7倍,占我国人口数量比例最大的农民群体的体育发展相当滞后。[7]而在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体育健身的问题更为突出,这是不用质疑的事实。农民积极参与体育健身对广大农村的和谐与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桥梁纽带。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事情,离不开广大农村,更离不开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加强城乡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研究,加强对农村体育的扶植,逐步缩小城乡居民健身体育的差异,是体育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全民健身体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8]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体育健身问题折射了“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深度。

2 从国家、操作、受体三个层面考虑解决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体育健身问题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9]对于解决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体育健身问题,实际上就是必须解决国家层面、操作层面、受体层面的政策问题、技术问题、素质问题。

2.1 从国家层面讲,应注重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

针对长期困扰党和政府的“三农”问题,国家层面出台宏观政策和扶持措施,是解决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困境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近年来,为构建和谐社会,国家举措层出。1982—1986年、2004—2006年中共中央分别连续下发了8个“1号文件”,旨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农业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解决长期困扰我国和谐发展的世纪难题。[10]2007年5月19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财政部联合出台的文件《关于下发<“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指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值得高度重视,需要着力加强;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要使全民健身体系覆盖我国广大农村。[11]在国家的政策层面上,看似有法可依了,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民族、各区域发展很不均衡,具体情况千差万别,还应及时制定具体针对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体育健身政策,真正实现倾斜式支持。政策倾斜还包括继续开展“雪碳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亿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但仅有政策倾斜不够,还应该有资金支持。国家及各省级地方政府应以配套资金等方式,进一步加大扶贫支穷力度,进一步落实税务减免政策,进一步探索对口帮扶援助机制,让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拥有专门的经费,能够享有真实的体育健身。目前,在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成果的共享、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国家文明进步的共享,是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群众力量,推进我国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对于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来说,国家层面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必须双管齐下。

2.2 从操作层面讲,应注重设施建设和技术支持

针对西部老少边穷地区设备设施落后、技术支持不足、健身工程乏力、体系构建滞后等问题,应该重点解决操作层面的设施建设和技术支持,通过政府、村社和农民个人共同努力,形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构架体系,这是解决农民健身的关键。应该通过政府主导、企业投资、群众参与的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消除农村体育、健身、休闲、娱乐设施滞后的问题,[12]建立健全有利于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体育健身的公共服务体系。学者俞桂海指出,我国贫困山区农村绝大多数处于交通闭塞的深山区、革命老区、经济落后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显得形势更严峻、任务更艰巨,公众对基本公共产品需求更加强烈、更为迫切。广大贫困山区农村公共产品体制内供给不足、体制外供给缺失的现象,导致了供给总量不足,政府间事权和财权不对称、供给主体责任不明确,对公共产品供给需求的动态适应性不强、效益普遍较低等问题。政府应该倾斜式重点在西部老少边穷地区,有计划地建设适合当地农民的全民健身场所,使他们有参与体育健身的物质基础和实践载体。应该培养一大批能支持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体育健身的社会指导员,在技术上全面提供服务。在一些偏远、落后,缺乏社会指导员的地方,还应该通过编制设定、人员聘用、人才引进、竞技交流等形式,为广大农民参与健身提供技术支持,让他们了解健身原理、学会健身方法、养成健身习惯。

2.3 从受体层面讲,应注重观念更新和素质提高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素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动。尽管我国已经改革开放30余年,但在处于西部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思想观念还相对落后,综合素质还相对较低。对此,应该着力解决受体层面人的问题,使他们观念不断更新、意识不断增强、知识不断拓展、素质不断提高,这是体育健身活动有效开展的重点。应该“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从而吸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科学的体育健身与休闲娱乐活动。应该逐步培养农民体育健身消费的意识和体育锻炼强身的习惯,有意识地去除“干农活就是体育锻炼,没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健身活动”的错误观念。除了让他们加强学习,注重看书读报外,还应让他们了解国家政策、法规,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里休闲娱乐,获取健康;应通过文化交融、文化互通和习俗认同,不断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特别是要创造条件让西部革命老区的农民学习先进文化知识,享受最新信息资源,了解科技发展动态,掌握科学健身方法,逐步摆脱封闭和落后。

3 根据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区域特点探寻农民体育健身的发展路径

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民族复兴的千秋大业,全民健身事业光荣艰巨,任重道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经济的增长、文化的发展,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交通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该地区农民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经济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由于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底子薄、基础差,其相对偏远、相对蔽塞、相对贫穷、相对落后的现状未能得到根本改变。因此,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健身问题从小的方面说事关他们的健康与生活质量,从大的方面讲,更关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我们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并根据各区域的特点寻找具体可行的对策。

3.1 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构建革命老区农村体育发展模式

对于革命老区,应该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构建体育旅游发展模式,通过体育与旅游的结合,增强当地农民对体育的认知能力和参与意识,逐步融入体育旅游健身行列,或是自发参与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可以“以色运动会以红色文化为支撑,以健身体育为载体,借山水之韵做文章,实现体育与文化交融,体育与旅游链接[13]”。通过举办红色运动会促进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促进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当地农民不断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参与健身的经济能力;可以利用国家对革命老区的各项扶持政策建设健身长廊,增加体育活动场所和健身休闲载体;可以学习浙江省临海市体育局的做法,积极开展“情系革命老区体育构建和谐”系列活动,将对革命老区的感情转化为对关爱老区人民健康的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的支持,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2 弘扬特色体育,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民体育的开展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应该注重发挥民族优势,弘扬特色体育,尽可能将节庆日的龙舟、拔河、秧歌巡游、舞龙舞狮和平日的武术、棋类、扭扁担、掰手腕、河塘游泳等健身项目作为重点来发展,以便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应努力打破民族界限,通过互相走动、互通有无、互相学习,逐步淡化地域性,真正实现各民族的大融合、大团结、大发展;应重点挖掘和发扬本民族的优势项目,比如,贵州勇敢善射的锡伯族的射箭、摔跤活动;有“傣族武术之乡”美誉、长于武术、善于扬弃汉族武术文化的腾冲县武术健身活动;以赛球、骑秋千为民族民间特色体育活动的哈尼族节庆休闲健身方式等;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群体中广泛开展具有一定传统性和一定群众基础的摔跤等运动。也可以通过少数民族地区优势的竞技体育项目带动体育健身运动的方式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比如,青海省在竞技体育项目上拥有田径、摔跤、射击、自行车等优势项目,在该省的少数民族地区就可以在农民中通过宣传和引导,让大家选择自己喜欢既又有条件参与的自行车等健身项目。

3.3 基于“兴边富民”,大力开展与防边戍边有关的体育健身活动

对于边疆老区,应该进一步落实“兴边富民”政策,按照2000年2月24日国家民委发起的关于“富民、兴边、强国、睦邻”的倡议,逐步改变西部边区的生活环境、投资环境、资源环境,逐步提高其发展水平,让“边区不边”;应广泛运用互联网,搭建现代化信息交流平台,让边区人民进一步开阔境界和视野。可以通过准军事训练方式或内容,开展与防边戍边有关的体育健身活动,比如,新疆在技能型格斗,或者对抗性、耐力性较强的项目上具有一定传统,应在当地农民体育健身中有意识地开展;通过兵民联谊等形式,开展保卫边疆的体育游戏和农民志愿子弟兵的特色体育项目,比如粮草补给、战线转移、相互掩护等;通过军事训练基地建设与体育运动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方便军民训练健身协调互助,同时还能节约经费。

3.4 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切实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对于贫穷地区,国家应该有一揽子计划,应该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和统筹城乡发展,让率先发展起来的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反哺西部贫困地区,实现东西部和城乡的共同富裕,并在此基础上推进西部贫困地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应该加强对雪碳工程、农民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千万农民健身等活动的贯彻落实;应加强扶贫济困工作,特别是政策扶贫和科技扶贫,对当地农民“授之以渔”,鼓励区域农民靠知识、文化和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并在不断提高的经济基础上多建设体育场馆,多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娱乐活动,为广大农民休闲健身奠定物质基础;应大力发展村落经济,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应加强宣传教育,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当地更多的农民,特别是体育骨干的健身意识不断增强,从而形成“以体育健身为荣”的文化氛围;应充分利用农村义务教育平台和中小学体育辐射功能,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应该逐步培养农民体育健身消费的意识和体育锻炼强身的习惯等。

[1]盛来运.2010关于全国行政区划(2009).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邓涛.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开发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0(3).

[3]刘鹏在2006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EB/OL].中华体育总局官方网站体总网,http://www.sport.org.cn.

[4]王立武.农民健身工程:建起来更要“动”起来[EB/OL].http://sports.163.com/10/0519/17/672I7JE400051CAQ.html.2010-05-19.

[5] 新 华 网[EB/OL].http://news.qq.com/a/20100110/000181.htm:http://news.QQ.com.

[6] 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9/10 - 17/1915718.shtml[EB/OL].2009 -10 -17.

[7]马永明.我国农村地区践行全民健身条例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11(1):64 -65.

[8]田雨普.和谐社会构建中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9.06.

[9] 新 华 社.http://gb.cri.cn/18824/2007/10/24/1745@1815882.htm[EB/OL].2007 -10 -24.

[10]广西新闻网.多名人大代表建议加大对广西边境、山区扶贫力度[EB/OL].http://www.bh.chinanews.com/news/szws/20110307/78978.shtml.2011 -03 -07。

[11]齐立斌.关于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J].体育科研,2009(6).

[12] 新 华网.[EB/OL].http://news.qq.com/a/20100110/000181.htm:http://news.QQ.com.

[13]专家解读红运会 郭秀章:推动革命老区发展[EB/OL].http://life.dayoo.com/travel/201007/27/31645_102982405.htm.2010-07-27.

Thoughts on the Situation of Peasants'Physical Fitness in Western Stricken Areas

Ran Xue-Dong,Wen Ye
(1.Wushu Department,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41;
2.Sport College,Chengdu Engineering Unvi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59)

The concern on the western stricken areas is not only a sport issue,but also a overall issue that related to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national security.Under the policy of Three Agricultural Issues,the author made an analysis and overall thinking on the situation of peasants'physical fitness in western stricken areas and he thinks that we should see this issue from a level of national strategic development,we should made an overall thinking on the national,operational and receptors'level and we need to seek a development path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stern stricken areas.

western areas,stricken areas,peasants'physical fitness

G80-051

A

1001-9154(2011)06-0018-05

G80-051

A

1001-9154(2011)06-0018-05

冉学东(1963—),女,重庆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2011-04-11

猜你喜欢

全民农民体育
耕牛和农民
全民·爱·阅读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农民
我们的“体育梦”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