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夹江深陷多重困境

2011-11-20陆才德

陶瓷 2011年11期
关键词:夹江竞争力困境

■文/陆才德

夹江深陷多重困境

■文/陆才德

夹江建陶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至今已有100多家陶瓷生产企业,生产线已达238条,年生产能力逾5.5亿平方米。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其他产区的陶瓷品牌逐步进入西南市场,夹江陶瓷一领西南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残酷的市场竞争考验着夹江陶瓷企业的生存能力。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受房地产调控政策、成本增加、人民币汇率上升、通胀等因素的影响,夹江建材市场一片萧条,夹江陶瓷在经历了一季度的产销平衡后,二、三季度销量迅速回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夹江约有50%的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当地几家龙头企业——新中源、米兰诺、新万兴也未能幸免。受此影响,下半年,夹江陶瓷企业将面临更大的销售困境和库存压力。

深陷多重困境

在国内陶瓷市场普遍低迷的大背景下,夹江陶瓷市场更为惨淡。目前,夹江陶企陷入多重困境难以自拔。

困境一:成本陡增 难以承受

受产业结构不均衡、生产成本日益增高等因素的影响,夹江陶瓷正面临着三季度以来最大的市场困境。由于当地企业的产品规格、花色多,规模小,企业需要不停地转产,而转产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当前通货膨胀让能源、人工、原材料、运输成本持续升高,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的压力。

困境二:产能过剩 销路不畅

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夹江陶瓷企业销量出现“井喷式”增长。但随着灾区重建工程的完工,部分产品质量不过硬、环保不达标的产品逐步被市场抛弃,不少企业产品积压严重;与此同时,随着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完成,各地陶瓷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增长,部分实力强劲的品牌产品已深入西南地区,对夹江陶瓷品牌形成 “围剿”之势,导致夹江陶瓷销路不畅。在内外夹击下,产能过剩现象尤为明显。

困境三:产品缺乏竞争力

业内人士称,缺乏有竞争力的品牌和产品是夹江陶企的根本问题。目前,夹江陶瓷缺乏强有力龙头品牌的带动,在产品质量、花色创新等方面与沿海陶瓷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市场竞争力弱。夹江陶瓷已成为“中低端产品”的代名词,由中低档品牌向中高档品牌转变、彻底改变目前夹江陶瓷以量取胜的营销模式是一个重大突破点。

对症下药 各个击破

在恶劣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夹江陶企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作出根本性改变。

首先,夹江陶瓷企业必须改变当前产品“小而全”的现状,作出取舍。将有限的资源和资金集中在企业优势方面,凸显个性,将产品做精、做强、做大,提高产品附加值,这样不仅能节省成本,还能避免产品同质化带来的“价格战”,更能形成市场核心竞争力,增强品牌实力。

其次,开发红坯陶,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目前,白坯陶仍占市场主导地位。然而,夹江白坯陶瓷产品在生产和工艺等方面并无优势,反而不得不以“贴牌”为生。“物以稀为贵”,开发红坯陶能让夹江陶企迅速走上差异化发展之路,已成为夹江陶瓷企业生存的一个突破点。同时,夹江陶瓷产区生产白坯瓷砖所用原材料、色釉料大部分需要从外地引进,随着油价不断上涨,当地企业的运输成本压力与日俱增。然而,当地红坯土资源丰富,开发红坯土陶瓷能极大地减少当地陶瓷企业的生产、运输成本,极大地帮助企业缓解压力。

再次,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谋求长远发展。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人的因素越来越成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夹江陶业人力资源稀缺,自主创新人才匮乏。一方面,当地劳动力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当地熟练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少,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有限。不少陶企仍依靠家族式管理,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为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谋求长远发展,一方面,夹江陶企应制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另一方面,应建立员工培训系统,提高员工技能,为提高产品质量打好基础。

持续低迷的国内楼市让陶瓷企业举步维艰,业内人士称,陶瓷业已然“入冬”;严峻的市场考验也让企业诸多弊病现出原形。陶瓷企业要想安然度过这个“寒冬”,必须从自身找原因,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被忽略的问题。

猜你喜欢

夹江竞争力困境
制造业“双轮驱动”的“夹江路径”探析
乐山市夹江县
困境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加快建设县域经济强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日本竞争力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