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焰火》的教学分析

2011-11-20林别嘉

艺苑 2011年6期
关键词:前奏曲德彪西音阶

文/林别嘉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焰火》的教学分析

文/林别嘉

德彪西作为意象派音乐的代表人物,对调式、和声、旋律、织体等音乐要素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通过给学生教学演奏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焰火》的过程中,从曲式结构特色、色彩塑造手法、东方音乐韵味三个方面进行讲解分析,旨在加深学生对这首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他们对印象派音乐的认识。

印象派音乐;德彪西;《焰火》;理解体会

给学生讲解分析印象派音乐作品,每个钢琴教师都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从不同角度用最通俗的理论浅入深出。我也尝试将听觉艺术音乐与视觉艺术绘画乃至文学、诗词等加以横向比较,它们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就其印象派的特点都是高度上的写意。印象是我们感官对物象表层的直接反应,印象派音乐并非仅追求瞬间感觉以突出印象,而是象征性地引伸了印象的特点。它通过不同音区多层次的音响、多条独立的旋律线,以及多种交错有序的节奏和极强的声色感,塑造一种复音层叠的朦胧意境。这便是印象派音乐的独特魅力。

现在我谈谈自己在教学演奏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焰火》过程中,对这首印象派音乐作品的理解与体会。

德彪西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也是印象派音乐的典型代表人物。他对调式、旋律、和声、织体等作曲要素的改革与创新,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在作品中大量运用短小精悍的主题、色彩斑斓的和声和丰富多变的织体,突显出瞬间的感受和直观的印象。

《焰火》是德彪西的24首钢琴前奏曲中的最后一首,也是篇幅最长和最富表现力的一首,堪称印象派音乐的经典之作。德氏在这首作品中开拓性地运用了多种印象派音乐的创作手法,通过各种不同类型音程组合的琶音、音阶、和弦以及多变的触键与刮奏,展现法国节庆之夜五光十色异彩缤纷的焰火场景,描绘了观看焰火的人群喝彩欢腾的热烈气氛。本文主要从曲式结构特色、色彩塑造手法、东方音乐韵味三个方面分析德彪西这首代表作,旨在加深学生对《焰火》一曲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他们对印象派音乐作品的认识。

一、《焰火》的曲式结构特色

《焰火》是德彪西运用联体曲式结合回旋曲式的框架与结构,创新而成的一首规模宏大的钢琴前奏曲。他大胆突破了传统前奏曲篇幅结构短小、乐段之间无对比、音乐构思单一、头尾较一致等特点,使该曲框架布局独特新颖,整体形象鲜活流畅。德彪西恰到好处地突出短小、闪光、片刻的主题动机,逐渐淡化主题旋律,模糊段落界限,削弱了听众对主题的记忆,使音乐更易让人感受到瞬间的印象。

作者善于运用独特的变奏性衍展,将各个变奏的主题、音色、和声、织体交织在一起,变奏间的界线难以分辨,令人产生似是而非的感觉。加上各个变奏的情绪也大致相同,使乐曲犹如泉涌、连绵不断。全曲没有明确的终止和半终止,无法轻易察觉段落的起始与终结。德彪西对乐曲模糊性进行了完美的诠释,散布在织体中的音色以光斑与色点的形式呈现,如同一幅朦胧中透射炫彩的印象派画作,生动地描绘了迷蒙夜空中绚烂的焰火。

为了展现焰火亦真亦幻的色彩,渲染庆典奔放热烈的气氛,作曲家还运用了高超的“和声化合”手法,使和声不再单纯依靠功能连接,而是化合成丰富自由的和声板块后一段一段地拼接起来,看似独立,实则保持着内在统一,形散而神不散,从而描绘出不同意象的各个和声板块,它们相互对照,相辅相成,不断重新塑造着乐曲奇幻般的意境。

这种经过化合的“块状和声”,其表现力在《焰火》中得到充分展示。为了使声音的色彩和光线瞬息万变,他们时而节奏急促,频率与力度变化快得令人目不暇接;时而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流动被发挥得出神入化,让人感受到音乐在焰火爆发中的光泽与色彩。

二、《焰火》的色彩塑造手法

印象派音乐十分注重音色的处理,出于对暗示、隐喻类的表达方式和彩虹般变幻色调的偏爱,它更倾心于追求神秘情调的音乐色彩。

德彪西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他极度敏感的色彩体验能力,更造成其调性的扑朔迷离,旋律倾向于片断零散,并有机调节着音乐的明暗层次和浓淡色彩。他力求摆脱传统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突出“和声化合”、“块状拼贴”等。《焰火》中,斑驳陆离的声、光、色便是通过上述这些音色处理手法塑造成型的。

《焰火》中,全音阶的运用几乎贯穿全曲,这也是德氏惯用的一种创作手法。从音阶内的任何一个音开始,向上依次构成五个大二度,这样排列起来的六个音就构成了全音阶,在一个八度里会有两组全音阶。这些全音阶有时并不是完全的六个音,印象派音乐中常根据需要省略其中的一部分音,同样会使调式中的每个音都居于同等地位。

《焰火》开头就出现了两组三连音,双手弹奏的三音组分别为两个全音阶中的一部分;中部又运用了两个短小的不完全全音阶。德彪西常将两组全音阶互相渗透,交替使用,大大增强了乐曲的色彩,甚至加入富有东方韵味的五声音阶,更使乐曲色彩增添了神秘感。

德彪西还常用平行和弦,在其作品中,一连串的和弦平行进行十分常见,甚至出现平行五度和平行八度。这些平行和弦既没有先行的准备和弦,也没有解决和弦,从而摆脱了传统和声的束缚,进一步加强了和声的色彩性。

德氏作品中传统的调式调性被削弱,常出现多个调号,力求摆脱大小调的束缚。《焰火》一曲的调号就出现了数次变化,曾在1个降号调、5个降号调、没有调号、3个升号、6个升号调之间变换,也由此丰富了乐曲的色彩。

最值得强调的是德彪西对力度的变化与对比要求非常精细,总是尽可能地在作品中体现丰富多变的力度层次。与其他作曲家不同,他偏爱用弱范围力度表现乐曲,在渐强渐弱中他又将弱奏划分为许多层次,给人以多变的感觉。《焰火》中充满了温婉妩媚的弱奏和极弱奏,一开头就由“pp”引出,曲中多次出现了的“p”、“pp”,甚至“piúp”。全曲只在极少的高潮部分使用了强力度“f”标记,以表达焰火爆发式的闪现,而焰火绽放后夜空又立即恢复了宁静。在弱音构成的朦胧意境中突现慷慨激昂的强音,衬托出明暗层次的对比,使色彩瞬间鲜明起来,这也是印象派音乐的魅力所在。

三、《焰火》的东方音乐韵味

德彪西在中晚期接触到风格迥异的东方音乐,特别是神秘多彩的中国音乐,他借鉴吸纳了大量五声音阶技法和东方思维模式,创作出一批表现力极强的音乐作品,《焰火》正是其中之一。

在接受东方音乐时,德氏还受到印尼甘美兰音乐的吸引,甘美兰音乐是由多种乐器合奏,加上人声、锣鼓以及清脆的竹板和嘹亮的金属声构成复杂交错的共鸣,在音响的画面上描绘出多彩多变的色调。《焰火》所表现的音色和意境与甘美兰音乐风格也有相近之处,甘美兰音乐大都采用无半音和有半音的五声音阶,它和德氏《焰火》中与六声音阶交相辉映的五声音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该曲除了运用五声音阶外,黑键与白键相结合的刮奏,如同中国绘画中的泼墨挥毫。中国绘画的精髓在于追求“神”似重于“形”似,而德彪西所追求的朦胧感中的瞬间之美,也同样根植于深远的意境和绵长的韵味。

中国画特点是“有形”与“无形”,以对物的简化而著称。对物不是视觉感受到的形状再现,更不是机械照搬其形,而是经过内心综合组织,跃出思维的“形”,即从原结构中突现出来的意境。德彪西打破了传统的调式、曲式、结构及思维,让音符从原模式中跃出,通过音响来构筑内心组织的“形”。这一手法区别于绘画的只是用听觉取代视觉,但无非是让“无形”突出于“有形”,由听觉角度把握其“形”的感觉也是靠提取印象得来,从而使音乐达到“无形”意的高度。德彪西印象派音乐的表现手法无意中与中国画的特点相吻合,因此其作品也不时透射出浓厚的东方神韵。

德彪西在《焰火》的高潮部分,用黑白键双重调性刮奏,从高到低,由强到弱,象征着焰火场面的结束,夜空重回宁静,更使人感悟到东方式“天人合一”的境界。

德彪西《焰火》一曲随处可见其创新妙笔,他不但生动地刻画了焰火燃放时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壮丽景象和人群欢呼雀跃的狂热气氛,而且成功塑造出朦胧般复音层叠的意象世界,从而达到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巅峰。德彪西作为一个开创者,为印象派音乐树立了一个典范。

印象派音乐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所不同的是对内容的把握,以及表现内容的程序、形式和手段。印象派音乐的本质就是一种热情,是一批生活在快节奏、高度紧张及瞬息多变环境中的艺术家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他们认为变化比存在更重要,由于他们受瞬息力量的支配,经常选择身边发生的小事和小人物作题材,把身心感知的印象变为灵动的音乐。印象派音乐作品中时而隐藏着躁动,其实他们都积极崇尚于运用美妙极强的声色感来肯定生活。

本文通过对德彪西《焰火》一曲的理解和分析,希望能使学生在认识印象派音乐过程中得到一些启发,以便能更好地演奏和诠释印象派音乐作品。

[1]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美)弗兰克·道斯.德彪西的钢琴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4]张世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林别嘉,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教师。

猜你喜欢

前奏曲德彪西音阶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大小调五声音阶,来了解一下
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解析
美丽的邂逅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
前奏曲
午后的牧神
德彪西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