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遗产可持续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以历史文化名城阆中为例

2011-11-1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1期
关键词:阆中文化名城遗产

王 玮 董 靓

(1.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2.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历史遗产可持续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以历史文化名城阆中为例

王 玮1,2董 靓1

(1.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2.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和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中,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集中地凸现着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冲突。本文通过对阆中的实地调研,结合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础的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内涵,构建了阆中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从保护、经营、传承三方面总结了可持续发展策略。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产;可持续发展;模式;策略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作为“蜀中第一古城”,一直以来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和安徽歙县并称“中国四大古城”,然而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却较之其他三座古城小得多。如何才能让阆中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名副其实、声名鹊起?带着疑问,笔者在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尝试借助可持续发展理论,建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求利用独特的历史遗产资源条件谋求城市永续发展。

1 实地考察调研

古城阆中,地处中国西部、四川盆地北缘、嘉陵江中游,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遗产丰富。远古时代,己有先民生息,“华胥孕伏羲于此”。夏代为梁州之域,商为巴方,周属巴子国,战国时为巴子国都。秦灭巴后,于公元前314年置巴郡及阆中县。秦末,阆中巴人领袖范目帮助汉王刘邦,率七姓巴人暗渡陈仓,今日尚存慈凫侯庙纪念范目英勇。三国时,蜀汉司隶校尉张飞镇守阆中七年之久,保境安民,发展农桑,后人建起桓侯祠以祭祀。唐宋时期,阆中已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吴道子绘成天下闻名的《嘉陵三百里风光图》,杜甫谱写《阆山歌》、《阆水歌》,滕王元婴则在城北玉台山营建阆苑,现为滕王阁景区。元至民国初,阆中一直为保宁府治。清顺治年间,四川临时省治设阆中十余年,并在此举行了乡试四科,现存川北道贡院,是全国仅存的两处考棚之一。

拥有华夏5000年文明史,2300多年建制史的阆中,境内地面文物点有200余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余处,这些如星子般洒落的古迹,得益于“外得山水形胜、内蕴古风宛然”的阆中古城的背景衬托。古城“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选址准确地体现了风水理论“龙、沙、水、穴”模式,营建完整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城市棋盘式格局,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被历代堪舆家视为最理想的风水宝地。61条大大小小的深街窄巷纵横有序地铺陈开来,串起数以千计的古院落,以完整而真实的存在,凸显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2 可持续发展模式

2.1 可持续发展观

早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自于人们对工业文明为人类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及其带来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双重作用的深刻反思”[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发大会发表《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共识。我国针对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并于1997年向联合国提交了《可持续发展报告》,其中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的重点表述为:核心是发展;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代际平衡。并指出欲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2]。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发展,不仅仅是指经济增长的单项突破,更不仅仅是指GDP的增长速度,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和自然相和谐的发展。回顾过去,中国城市和建筑中,曾一度出现“废旧换新”的错误行为,大拆大建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①由于大量建筑材料的消费而导致资源枯竭;②废物、垃圾、二氧化碳大量产生而导致环境恶化[3]。这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当前,世界规模的竞争正在展开,城市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需要可持续发展,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老的东西不应求急变,经济的发展对历史遗产的开发利用是个契机,尽可能利用现有的资源,稳步地一点一点地持续发展,将给城市及其使用者带来双赢的局面。

2.2 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把历史文化名城定义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这样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是地球上活着的最大的文物,是千姿百态的人文奇迹,是一个个充满魅力的精神空间”[4]。历史文化名城一方面可看作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集合,一方面也具有“城市”的共性特征,因此,名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实现城市历史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基点在于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遗产资源蕴含着可以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需要的功能与价值,归纳起来大致有六个方面:①文脉功能与历史价值;②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③精神功能与艺术价值;④环境功能与生态价值;⑤使用功能与物质价值;⑥经济功能与再生价值[2]。这些功能与价值从多个层面满足了当代人的需要,并且仍将为后代人所需要。

实现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加大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力度。这里的“保护”,是一种宽泛的概念,它的目的在于寻找对城市发展而言具有可利用价值的历史和文化资源,通过不断的维护确保遗产的完整度,使遗产具有可达性、有用性。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内罗毕建议》认为保护手段包括鉴定(Identification)、防护(Protection)、保存(Conservation)、修缮(Restoration)、再生(Renovation),其中再生是指维持历史或传统地区及其环境并使其重新获得活力。因此,“保护”也是一种关于城市持续发展的方法,因为它对是否具有“可利用价值”和有多少“可利用价值”的认识以及“如何利用”有着直接的关系。

实现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把历史遗产保护的视角提升到城市发展的层次,将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名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子目标,实现遗产的持续发展与城市持续发展之间的积极互动。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城市化的时代大背景下,作为城市大军的一部分,历史文化名城同样难以回避城市竞争和城市经营的挑战。“以城市为代表的多维空间载体,正以多种复杂的方式进行这全球资源、市场、生存和发展空间与发展机会的争夺与较量”[5]。名城发展应该把历史遗产作为城市资本进行价值分析与经营,重新激发历史遗产的活力,提升其存留的价值基础,使之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备进一步持续发展的能力。

2.3 阆中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

当前,历史文化名城阆中属于经济上不发达的贫困地区,在区位、规模、行政等级上没有优势,人力、物力、财力亦非其长项。比较而言,同样地处西部的大城市可以利用其规模、行政等级、经济基础的优势,以及相对雄厚的综合实力和某些优势产业等条件来占领城市竞争的优势地位;而同等规模条件的东部中小历史文化名城则往往又具有相对优越的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并且它们的保护和开发己经达到了一定的成熟度,具有一定的市场“先发优势”[6]。因此,对于阆中,实现城市价值和放大城市价值的可堪利用的关键资源,就是其稀缺且不可模仿和替代的历史遗产,这其中包括了有形的自然遗产和无形的文化遗产。

阆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内容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等子系统,而各子系统又是由与其相关的不同层面经相互协调整合而成(见图1)。由于阆中的历史文化名城属性,对于资源子系统而言,占比重最大层面的是其关键资源——历史遗产,这就决定了其他三个系统也主要围绕历史遗产资源展开运作,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系统结构模型,并匹配协调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当该模式持续运作,就会让历史遗产保存得更久、影响力更大、与当代思想文化的交融更深,遗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得到实现且相互促进,并保持相对稳定的良性发展状态。

历史遗产作为阆中的关键资源这一点,过去曾经长期被忽视,现在则越来越被人们所普遍认可。尤其是从一些东部名城和少数如丽江这样的西部名城身上看到了“古城风貌”所蕴藏的巨大效益,表现出以名城旅游带动城市发展的强劲势头。阆中也逐步意识到发展旅游是城市复兴的极佳选择,并树立起“建设中国西部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城市”的奋斗目标。遗产旅游是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有与其它三个系统统一协调、有机互动,才能通过资源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整合,使内容、质量和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从长远来看,只顾眼前利益,一味地为了发展旅游而不计后果地想方设法开发旅游资源,是绝对留不住旅游者,也并不利于旅游事业的持续发展的。下文围绕可持续发展模式,尝试提出相关的发展策略。

图1 可持续发展模式

3 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保护策略

阆中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因为它的历史遗产丰富、真实、保存完整。如果遗产一旦遭到破坏,失去了真实性,名城的珍贵价值也将不复存在,名城魅力就会消失。阆中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能否对历史遗产进行切实有效保护。近年来阆中在古城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环境整治工作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的举措,让老城区的环境品质得到提升。然而城市在不断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对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古城保护在以“维护历史真实性价值”为核心的同时须遵循“可适性再利用”原则,面对并适应城市发展,尽可能满足居民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促进遗产永续利用。另外,种种保护措施从侧面表明了城市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古城及其它历史遗产对于阆中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但可持续保护不是局限于政府唱“独角戏”,而应由政府牵头,充分调动居民的自主保护意识,实现多方的参与。阆中制定了《保护规划》和《保护条例》,但通过比较保护规划预期达到的实施目标与当前城市历史遗产保护的现状,不难发现其间的差距是巨大的。面对西部开发的高速度和城市遗产保护的薄底子,阆中急待保护规划的保护条例发挥其应有的全面而充分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加强落实和执行的力度。最后,在保护建筑遗产等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应关注“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艺术、民间工艺、民俗精华、名人轶事、传统产业等,它们和有形文物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着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共同构成城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7]。

3.2 经营策略

将历史遗产转化为经济效益,首要任务是城市形象的定位与塑造。“城市形象是城市的特质、是城市的资本,塑造城市形象是最有价值的投资”。发展阆中必须塑造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形象。形象缺乏吸引力,城市资源受关注程度就会降低。在当前这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不被关注也就意味着发展机会的相对减少、发展空间的相对变小[6]。近年来阆中提出“建设中国西部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城市”,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形象,不能给目标顾客以准确的形象提示。因此,阆中应该结合自身的条件,从满足旅游者的知觉需求出发,理性定位,做足特色文章。从阆中资源状况和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其发展优势主要体现为,一是风水文化优势,可将其提炼为风水文化古城,赋予相关遗迹神秘色彩,迎合公众探秘心理。二是历史文化优势,古代“川北第一巨邑”,在三国版图上占有重要地位,动人的三国故事,是邻近地区所不具备的,阆中可将其提炼为蜀汉三国文化,并与成都、南充、巴中等地都可结成区域合作伙伴,实现多赢。

基于对阆中城市形象定位的逐渐清晰,接下来要做就是将城市形象推广出去,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对能够影响公众“印象”的信息加以传播。阆中应遵循营销规律,细水长流地利用一切机会在各种媒体上向公众描述城市的整体形象、城市产品或服务的形式。可以拍摄风光广告片,借助美丽的镜头语言和精炼、上口、涵义丰富的宣传口号,在省市级以上电视台尤其是中央台进行形象宣传,提高知名度,创造潜在消费群。可以通过举办与城市形象、特色或品牌相配合的系列文化活动,来作为对公众旅游的赠品,提高旅游的附加值,不仅进一步扩大市场,还能提高游客回头率。另外还可以利用印制宣传品、承办大型文体活动以及借助诸如歌曲、电影、文学作品等各类艺术形式进行形象推广。城市形象的改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形象的推广也绝不是可以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这需要由城市政府、行业组织、投资企业、社会群众与媒体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平稳连续地推进城市形象改善和推广的进程。

3.3 传承策略

阆中古城不但包括历史遗产的真实性,而且具有历史文脉的传承性和存续方式的动态性。阆中古城在历史上是区域性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现在则是人类的精神生产中心。为实现历史文脉的传承,应实现本地居民居住与旅游观光和谐共存,把当地人拥有的优秀文化和产业的诸要素如习俗、产业、土特产品、庙会、祭祀活动、传统艺术表演等组合起来,开发交流场所、设施,鼓励居民与游客亲切互动,提升古城生活气息与活力。名城旅游应该避免盲目追求旅游人数和商业利益的增长,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破坏行为。我们可以预见,将历史遗产转化为旅游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的竟争优势,名城旅游将逐渐步入成熟态发展阶段,并带动城市发展,使城市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提高。我们也应注意到,这不是一个单向发展的过程,在另一方向上,旅游收入中的一部分应返还于历史遗产的保护,为名城保护提供财务支持,保证古城文化经济企业化运行过程中历史文化的有效保护。名城旅游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需要实现社会效益,突出其人文属性,提高内涵与层次。在开展面向大众的普通观光旅游的同时,可以将一些能动性成分有机的加入到旅游内涵中来,推出古代生活体验游,让游客通过近距离接触或亲身的尝试,获得更生动、深刻的旅游体验。也可以突出名城旅游的文化教育作用,推出面向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游,这也是国人获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另外,由于历史文化名城的集合性与复杂性,旅游并不是遗产开发的全部,通过设立面向相关专业机构与科研院所的研究、教育、考察和教学基地,开展相关研究活动,将促使遗产所具有的文脉功能与历史价值、社会功能与文化价值、精神功能与艺术价值全面地呈现出来,反过来促进名城旅游的内容、质量和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4 结束语

历史文化名城阆中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历史遗产,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蕴涵综合优势。首先,历史遗产是等同于自然资源的重要社会文化资源组成部分,应该有持续发展的机会。其次,对历史遗产的再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既包含了对人类文化精神财富的延续和保存,也从物资角度有效避免了浪费,减少了环境污染。最后我们必须强调指出历史遗产是一种“易受到破坏的,不可再生的资源”,必须加大对其的保护,促进历史遗产永续利用,延续和传承它的历史文脉,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是名城生命力能够得到延续的根本所在。

(编辑:田 红)

[1]罗佳明.中国世界遗产管理体系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1.

[2]卢涛,李先奎.城市核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多学科调适理念[J].城市发展研究,2002,(1):26 -31.

[3]村松伸.唤醒记忆、评价资产——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J].建筑学报,2004,(9):58 -59.

[4]冯骥才.手下留情·现代都市文化的忧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7.

[5]林剑.城市特色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J].规划师,2004,(7):22-24.

[6]安定.西部中小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保护的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5.

[7]王景慧.阮仪三.王林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29.

Research on the Model and Practical Solution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 City,Langzhong

WANG Wei1,2DONG Liang1
(1.Faculty of Architecture,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31,China;2.School of Art& Communication,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31,China)

Historic city,Langzhong,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typical research object worthy of more concerns,for its tough predicaments both in conserving its urban heritages and in developing itself,especially in view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dure and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in today's China.Through on the spot investigation in Langzhong,and combin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iew,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the concep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storic cities.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of Langzhong is constructed and the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protection,management and inheritance.

historic city;heritag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model;strategies

K928.7

A

1002-2104(2011)03专-0247-04

2010-12-01

王玮,博士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可持续设计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阆中文化名城遗产
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阆中蚕桑大户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遗产怎么分
蔚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异彩
聚力打造“三城三都”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千万遗产
阆中印象——乡土历史资源开发调查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发展与演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