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参与,老弄堂有了新风韵

2011-11-07文/俞

检察风云 2011年4期
关键词:弄堂湖南公民

文/俞 霏

公民参与,老弄堂有了新风韵

文/俞 霏

修旧如旧:老社区新气象

湖南社区素来以历史保护建筑汇聚而闻名,丁香花园、武康大楼、罗密欧阳台等众人耳熟能详的老建筑至今“风韵”犹存,“腔调”依旧,静静诉说着老上海的辉煌。

但也许只有社区的管理者和居民才了解自己的家园在“老房子博物馆”的光环下,也有一本本难念的经。悠久的历史在慷慨地赠予人们丰富、厚重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捎带来种种遗留问题的烦恼,年久失修的老屋、落后的配套设施、昏暗坑洼的路面、狭窄凌乱的街巷……

然而近几年来,令人欣喜的变化悄然发生着。百余条老弄堂“修旧如旧”了,卫生、安保、文体等设施建起来了,原本清洁、安宁、典雅的品位回来了。1299只抽水马桶彻底改变了居民的生活,在全社区范围内基本消灭了手拎马桶的现象,“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创举被拍成了专题宣教片……

这些综合治理成果体现着社区管理的智慧。自从2004年率先成为全市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试点基层单位以来,将“街道党工委”翻牌为“社区(街道)党工委”,湖南街道稳步推进由“区属”向“区域”管理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意义在于转变了管理视角——自上而下的成分少了,由基层出发的思考多了,社区归属感、群众和家园意识强了。这为此后“三化”改造目标的提出和实施做好了铺垫。

管理自治化:社区改造“催化剂”

2007年启动的“三化”改造,即“环境舒适化,设施便民化,管理自治化”,社区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涉及老弄堂164条,仅路面面积就达70多万平方米,成就了上文提到的种种可喜的变化,满足了居民的现实要求,无疑是社区民生工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说“环境舒适化,设施便民化”达成了“硬件”改善,那么“管理自治化”则促成了“软件”升级。居民真正当家做主是物质条件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公众参与度的提高反过来在里弄“硬件”改造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三化”并非简单的单向线性过程,而是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管理自治化”则是其中催生“质变”、形成“回路”的关键环节。

“管理自治化”过程中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做法是,成立弄堂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弄管会)和沿街商铺管理委员会暨马路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路管会)。

弄管会 :管好自家事,关心邻里事,参与社区事

曾经,武康路280弄是一条典型的“问题”里弄,短短300余米却有5个出口,2家学校,住着600多户居民,平时人员、车辆出入本就极为频繁。使情况雪上加霜的是,这条弄堂竟由多家物业分治,最终造成了路灯昏暗、闲杂人员随意出入、盗案高发、车辆无序停放等问题。如今,该里弄已实现了封闭式管理,出入口均有门卫和摄像头监控,治安隐患不再;弄内车辆行驶、停放井然有序,道路通畅,叫卖声、喧闹声消失了,一派宁静和谐……

能有这些改进,该弄弄管会功不可没。2007年10月,武康路280弄组建了湖南社区第一个弄管会。在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弄管会所有成员在实际工作中“摸着石头过河”,还要顶着家人的不解和左邻右舍的闲言碎语,无偿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工作,依然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就见到了显著的成效,并通过持续的努力使后续改造工程逐步到位……三年来,弄管会在整个湖南社区“生根发芽”,并在2010年年底基本实现全覆盖。

“管好自家事,关心邻里事,参与社区事”是对每一位弄管会委员的要求,凡事从自身、自家做起,做邻里表率,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不计报酬,利用业余时间服务社区大众。所有弄管会均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体现了广泛的民主基础。在街道层面还成立了社团组织——弄管协会,为全社区所有弄管会搭建交流平台,提供业务指导,规范其工作。

该制度的创建,一是基于湖南社区自身特点:老弄堂多,封闭小区少,公房多,产权房少;二是基于对居民日常生活和群众工作经验的把握:邻里间自发的相互关切、沟通行为,往往比任何外部力量的干预更能有效地消解矛盾,实现和谐共处、共赢的局面。在2007年的旧住房卫生设施改造工程中,由于房屋结构的原因,遇到了安装抽水马桶时,楼上人家的污水管道要从楼下人家饭桌上方经过的棘手情形,最终通过“居民动员居民”、“居民说服居民”的方法,促使邻里间很快达成了一致。而弄管会其实正是脱胎于以往无数类似的成功案例,其可贵之处在于对好经验的发掘和总结并使之规范化。

路管会:个体对个体,将心比心促沟通

路管会是继弄管会后湖南社区的另一特色创新管理方法。

2010年3月,湖南社区路管会正式成立,它以社区内26条中、小马路的1300多家沿街商铺、单位推选出的代表为主体,接受街道办事处的指导和社区居民的监督,城管、工商、派出所等职能部门作为有力支撑,采用签“门责”、定期巡查、考评等方式开展工作。此前,该做法已试点半年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充满人性与活力的老社区

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湖南社区内绝大多数中、小马路的共同特点,沿街商铺鳞次栉比,小饭馆、副食品店、水产品店、水果铺、服饰店、洗衣店、小百货、超市、美发店不一而足,凡是百姓生活所需一应俱全。然而,人行道狭小的“先天不足”和日常生活化的业态本身也带来一系列问题,违章占道、环境脏乱等现象频现。

路管会的成立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有酒家在路管会出面3天后就整改了长期违章占道的空调外机;一家才2平方米左右的迷你点心店也把店外的炉子重新安进了室内;水产店的大闸蟹桶让出了人行道……遇到有抵触情绪的店家,一句“阿拉也是个体”的开场白便能化解尴尬。“欢迎老板来阿拉店里坐坐看看”,路管会委员们也时常现身说法,大大方方与对方分享自己的经营“攻略”:“门口清爽,生意更旺!”过去,这些问题让店家和城管都头疼;如今,店家看到路管也“头疼”,那是因为不想让同行看笑话。

事实上,路管会与弄管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渊源上,它也是基于社区自身特点应运而生的,具体而言是沿街商铺多、业态陈旧等问题突出;在工作方法上,发动“个体户动员个体户”的做法在本质上与“居民动员居民”如出一辙,我们总是更容易被身份、利益诉求相近的人说服,而同理心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当所有人都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时,何愁隔阂不除?!

公众参与:人性社区之基,公民社会之路

湖南社区首创弄管会和路管会,切实提升了公众参与环节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区建设管理整体格局中的地位。这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举措。在今后的社区与社会建设中,公众参与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

一方面,公众参与有助于建构人性化的社区。

美国著名城市社会学家简·雅各布(Jane Jacobs)用“城市芭蕾”(ballet)的形象概念描述公众的参与,包括街坊邻里间的一种微妙的自发控制和(衡量)标准网络(an intricate, almost unconscious, network of voluntary controls and standards),这种参与创造了富有生气的公共空间,也使街坊成为社区并使一个城市安全、团结而生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们通常了解和关注沿街商铺在经济上的贡献,却忽视了它们带来的人气其实与社区的安全和活力密切相关。

人性化的社区、城市空间绝对无法单纯依靠工程性和功利性的理性规划来实现,其真正的精神内核是感性的,存在于各种“草根”力量看似无序的、自发的“独舞”之间产生的互动之中。弄管会与路管会正是这种互动的体现,它们的创建和运作无疑为社区营造人性化的氛围打好了基础。

另一方面,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公众参与关乎公民社会的建设。

“十二五”规划把民生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条件、要素有很多,通常那些“硬件”——物质、经济或技术上的条件受到了更多关注,而“软件”——精神、社会或文化上的条件却是相对被忽视的。笔者认为,公民社会的建设是其中必要的“软件”之一,但以往我们对这方面的重视却是不够的。

对公民社会的研究历来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时至今日,中外学者已为公民及公民社会概念下过无数定义,探讨概念并非本文能力所及。笔者对公民社会的理解是:在一个社会中,民众充分了解并积极实践自身的权利和义务,自觉全面参与政治、经济、社会事务。这样一种状态对社会民生发展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只有把握住“参与”这一公民社会的关键词,才能避免一种国家、社会发展与普通百姓无关的畸态。“民生”二字的落脚点还是在“民”上,没有“民”的参与和分享,民生只是空中楼阁。

为民众提供实践自身权利和义务、自觉全面参与社会事务的历史机遇,是全面建成公民社会的必由之路。湖南社区勇于创新但不失深思熟虑倡行“两会”的做法,使老社区重获活力,值得各方借鉴。■

编辑:靳伟华 jinweihua1014@sohu.com

猜你喜欢

弄堂湖南公民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论公民美育
“弄堂”一词的由来
弄堂里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弄堂
弄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