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底沉船的侥幸与无奈

2011-11-03撰文祝枕漱

海洋世界 2011年8期
关键词:泰坦尼克木制海洋生物

撰文/祝枕漱

海底沉船的侥幸与无奈

撰文/祝枕漱

在对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沉船的考察过程中,人们发现这艘沉船残骸中的许多物品都被保存得相当完好,沉沙中数十件洁白精美的瓷碟、甲板上镂空花纹的长椅铁支架、散落的华美首饰、还残留着香味的香水瓶、剃须刀、每个字母都清晰可见的音乐会曲目单,甚至还有银行支票……竟都奇迹般地完整无缺。亲历了1987年首次对“泰坦尼克”号进行考察的探险家罗伯特·巴纳德博士也向人们证实了这点,他甚至提到那些最容易朽烂的帏帐也保存完好。

尤其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当“泰坦尼克”号钢铁船身遭到微生物的肆虐之际,同样属于金属的钱币居然能够埋藏在海底数百年却没有被刮伤、磨平和腐蚀,这确实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并非“泰坦尼克”号所独有,其他一些被发现有大量钱币的海底沉船上也屡见不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沉船遗骸中的钱币几乎完好无损呢?

盐度高的海水会迅速并且严重破坏银币和铜币,但对金币的影响却不大。不过,当周围环境的酸度增大时,金币也难以摆脱受损坏的厄运。

通过实际调查发现,这些沉船的位置都比较特别,也就是说这个位置的海洋温度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因为只有在温度较低的深海,各种各样的钱币才最有可能保存完好。比如,传说中有大量宝藏沉没的加勒比海海域,其水温及其热带的气候环境就很容易导致钱币受损。因为温度越高,氧化和腐蚀的速度就会越快;另外,海洋中生活的珊瑚虫和微生物也会在钱币表面形成硬壳,永久地削减它们的价值。像“泰坦尼克”号的葬身之所就是在3800米深的北大西洋海底,根据海水温度计算,水深350米左右处,有一个恒温层,但随着深度增加,水温就会逐渐下降。每深1000米,约下降1℃2℃。在水深30004000米处,温度达到2℃-1℃。3800米的深度足够让那些钱币安心地躲在冰冷的海水中不被氧化和腐蚀了。

但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这样深度的海水中仍然有微生物的存在,它们也正噬食“泰坦尼克”号的铁制船身,那么这些钱币又为什么能逃过此劫呢?因为金银钱币在沉入海底后会被海底厚厚的泥沙所覆盖,对钱币起了不小的保护作用。不过大海的漩涡会擦伤并损坏钱币的标志和图案,所以沉船的深度就成了关键:越深的位置,漩涡会相对较弱,卷起的底部沙子旋转的幅度就不会太大。1857年,曾有一艘含金银币的船沉没在深海中,但基于当时那些含钙的碳酸盐沙子使周围的海水呈弱碱性,有效减弱了在海洋酸性条件下会给船上钱币造成的损害结果。1987年,当沉船被打捞上来时,船上的钱币保存得相当不错。由此可见,在某些情况下,沙子对钱币的保护功不可没。另外,盐度高的海水会迅速并且严重破坏银币和铜币,但对金币的影响却不大。不过,当周围环境的酸度增大时,金币也难以摆脱受损坏的厄运。

实际上,几乎所有保存完好或者比较完好的沉船,通常都是在气温比较低或者氧气不足的海底。

就在人们对“泰坦尼克”号船体受到微生物破坏而哀叹之际,人们在水下考古中又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那就是有相当多的古代木制船舶船体居然能保存完好。于是人们就会问:难道木头要比钢铁更坚硬吗?答案并非如此,也许在黑海海底沉睡了1500年前的古罗马木制沉船上可以为我们解开其中的某些奥秘。

在这些沉船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大堆保存完好的土耳其风格的萝卜形状的双耳细颈椭圆土罐,连同许多其他精美的陶制器皿一起。最令人称奇的是,通常古代的沉船在被发现时状况都很糟糕,在许多水体中,游弋着大量的被称作水中钻木虫(又叫食木蛆虫)的微小生物,它们能够迅速将木制船体上没有包住的部分吃掉,一般留在海底的只有船上原来的货物。可是,为什么这些木制沉船能够保存下完好的身躯呢?

如果将目光投放到这些沉船的位置就不难发现,它们栖身之所大都是海洋深处,海洋温度的变化与其深度有一定的关系。在前面提到水温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不仅如此,低温还与海水中的盐度有关系,比如同样也有大量木制船舶发现的波罗的海就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域,这里的海水所含的盐分只有其他海洋之水所含盐分的四分之一,因而较易冰冻。几个世纪以来,波罗的海的低温含盐海水一直保护沉船免受食木船蛆等蠕虫状软体动物的侵蚀。只是现在因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海水温度不断上升,波罗的海正面临食木船蛆的大举入侵。由此可见,海洋深度及其水温对沉船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不过这里仍然存在疑问,那就是一些沉船的位置其实并不够“理想”,远没有达到这个深度,比如,“HMS安大略”号战舰沉没在水下150米左右,而在黑海发现的那批古罗马时代沉船也只是在200米的海底,何以它们也能避免食木蛆虫的噬咬,保存比较完好呢?

这就意味着还有其他的因素影响着沉船的生存环境,这个因素就是海底的氧气。海洋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两部分,一是水溶解的部分;另一部分则是由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但即使是在150200米的海洋深度,由于氧气产生所需要的阳光较弱,因而海水中几乎没有足够的氧气提供给木制船舶极具破坏性的食木蛆虫等呼吸,从而也限制了它们的大量繁殖。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黑海古罗马沉船,1000多年仍保存完好的奥秘更是与其的特殊海底环境有关,探险家罗伯特·巴拉德非常生动地给我做了一个比喻:黑海就像一只巨大的浴缸,它的侧面陡直且没有排水口,由于水体非常平静稳定,氧气无法循环到底部,是保存沉船最理想的环境。实际上,几乎所有保存完好或者比较完好的沉船,通常都是在气温比较低或者氧气不足的海底。

海洋生物

海洋是个充满生机的世界,通常事故发生后不久,海洋生物就会自发地光临,进而将之营造成适合自己生存的场所。深棕色海藻或者珊瑚是最早的来访者,适宜的水温滋生了大量微生物,随后就有一些靠食微生物的海洋生物纷至沓来,包括水母和其他类似牡蛎的软体动物。贻贝不仅喜欢固着在浮筒或船底,沉船的船体也是他们喜欢的地方,在“HMS安大略”号的发现过程中,就有大量贻贝附着于船体中,牡蛎则喜欢附着在沉船的外壳和内壁上。然后,各种海洋鱼类逐渐出现,最终使沉船形成海洋生物的乐园。

尽管海底存在着大量可能对沉船和宝物有腐蚀性的微生物,但是珊瑚和水母、牡蛎等软体动物以及各种鱼类的出现,很自然地为沉船充当了忠实的“清洁工”。只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海洋生物和沉船之间也得讲究互惠互助,这就是所谓的“礁石效应”。由于海水中存在大量的海洋生物幼虫,它们为了生存必须附着在一个坚硬的物体上,不论这个坚硬物体本身具有何种特性。于是,沉入海底的船舶恰好满足了它们这个需要。沉船残骸变成人工礁后,洋流就会形成一股浮游生物充沛集中的上升流,为沙丁鱼和小银鱼提供一个可靠的觅食地,而以捕食它们为生的像蓝鳍金枪鱼和鲨鱼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饱食机会。同时由于沉船本身具有的洞穴和缝隙,像石斑鱼、鲷鱼、金鳞鱼、鳗鱼和鳞这类水族,又惯于在其中寻求庇护所,由它们吸引而来的和梭鱼之类的机会主义捕食者,也迅速在这片水域找好岗位,等着猎物送上门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海底食物链。

研究人员对附着于“南海一号”船身淤泥上的绿色海藻和众多微生物进行研究后,认为这些淤泥中的微生物所产生的分泌物有可能就是“南海一号”之所以能千年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而船上那些钱币能够得到保存的其中一个原因显然也与此有关,从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共生关系。

海洋生物为沉船清除了那些具有破坏性的微生物,沉船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的同时又受到它们的保护。不过有侥幸也有无奈,并不是所有的海底沉船都在享受这样的待遇,大部分沉船还是永久地消失在大海深处了。

猜你喜欢

泰坦尼克木制海洋生物
神奇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动起来
雪上“泰坦尼克”
木制餐具清洗及保养妙招
什么样的海洋生物会发光
The Titanic II Is Making Its Maiden Voyage in 2022 “泰坦尼克2号”将于2022年下水启航
UFO情系“泰坦尼克”致其沉没?
看海洋生物
“木地铁”谢幕
木制玩具受宠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