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经济增长质量研究

2011-10-24刘有章刘潇潇向晓祥

统计与决策 2011年4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利用模块

刘有章,刘潇潇,向晓祥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统计与数学学院,武汉 430070;2.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3.三一重工,长沙 410100)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经济增长质量研究

刘有章1,刘潇潇2,向晓祥3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统计与数学学院,武汉 430070;2.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3.三一重工,长沙 410100)

文章依据循环经济发展理论的“3R”原则,系统地考虑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以及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构建了一套“三级叠加,逐层收敛”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即根据“3R”原则将准则层划分为“经济发展”、“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等四个模块,之后采用“序数效用”法则改造后的AHP方法来确定准则层各指标的权重,并通过收集我国2000~2008年的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发现2000~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基本上呈波浪式上升趋势,但四模块指数变动趋势有差异,说明在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下,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总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经济增长质量;循环经济;“3R”原则;评价体系

0 引言

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作为21世纪经济增长的基本模式,它将在经济增长、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对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生态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有助于推动多学科的融合交叉。另外,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以“3R”原则为理论依据建立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地将经济增长和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为预警经济增长质量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试图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出发,系统地考虑循环经济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以及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量,为今后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 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3R”原则的内涵及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反映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原则),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循环可持续发展模式。最终达到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经济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利用)、无害化。“减量化”原则要求在全社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对进入生产领域的资源遵循减量化,同时在生产过程终端废弃物的排放量也要减量化,尽可能地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承载压力。它既可以减缓自然资源枯竭的速度,又可以减少生产对环境的压力,进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再利用”原则要求对进入生产领域的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加以利用,延长资源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发挥其效用的时间,达到经济系统物质流的高效运转,最终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再循环”是在生产终端把废弃物再次变成可使用的资源,再次进入生产过程,以此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同时也可以减轻自然资源的消耗。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所遵循的“3R”原则,从社会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减量化”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进入生产活动的源头保障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废弃物的最低排放;“再利用”通过产业集群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实现资源更有效的利用。“再循环”则在生产终端对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的转化成可以重新利用的资源。

1.2 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建立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首先确定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方面,然后分解体现主要方面的亚指标,按此原则分解直至底层单项评价指标。本文构建循环经济视角下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具有3级递进层次结构,逐级耦合的运转体系。

根据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据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3R”原则),对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梳理。综合考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质量对经济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影响,结合各指标数据的可采集性和可靠性对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进行调整、分类及汇总形成一套“三级叠加,逐层收敛”的循环经济视角下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如图1。

图1 循环经济视角下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框架图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下设计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由上而下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等三个层次(具体见图1)。目标层表示经济增长质量发展程度,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质量的好坏;准则层根据“3R”原则划分为“经济发展”、“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等四个模块。处于指标层共有19个具体指标。

对于“经济发展”模块,不管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还是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要衡量经济增长质量,都不能忽视对经济增长初始条件及现状的衡量。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以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封闭式过程。因此,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中的“经济发展”模块应更多地反映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以及经济增长的潜力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主要包括以下指标:“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外贸依存度”、“经济增长波动率”、“通货膨胀”和“失业率”。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减量化”原则要求在全社会生产过程中节约自然资源的使用,尽可能地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承载压力,因此,“减量化”模块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资源使用减量化”和“废弃物排放减量化”,具体以“单位GDP能耗”、“资本产出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废水排放量”。等指标来体现。

“再利用”模块,主要反映社会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最终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情况。因此,该模块用 “R&D投入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来量化衡量。

“再循环”模块,主要反映全社会生产终端把废弃物再次变成可使用的资源,再次进入生产过程,以此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减轻自然资源消耗的情况。 该模块主要包括以下指标:“三废综合利用产值”、“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比重”、“生活垃圾清运量”和“危险废物处置率”。

2 评价方法

2.1 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以“3R”原则建立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中正指标共有11个,即人均GDP、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资本产出比、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R&D投入占GDP比重、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对于这类指标,其计算公式为:zi=xi/xi1*100%,其中Zi为xi的评价值,xi为实际值,xil为标准值。

评价体系中逆指标共有5个,即经济增长波动率、能源消耗系数、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这类指标的无量纲化计算公式为:zi=xil/xi*100%,其中Zi为xi的评价值,xi为实际值,xi1为标准值。

以“3R”原则为依据建立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中区间指标共有3个,即外贸依存度、通货膨胀、失业率。其无量纲化处理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当 q1≤xi≤q2时,Zi=1;当 m2≤xi≤m1时,Zi=0。 Zi为xi的评价值,xi为实际值,[q1,q2]为指标 xi的目标区间值,m1、m2为指标xi允许的下、上界值。

标准值设定的适当与否对于整个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的有效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各类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所需的标准值,我们将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以及国内外相关学者研究成果来确定。

2.2 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本文首先运用改进后的层次分析(AHP)法确定各层次、各指标的权重,然后将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各指标信息合成,计算出各模块的指数及总指数,以此量化、检测经济增长质量的动态变化情况。

在指标体系综合评价的设计中,权重的确定往往带有很重的人为主观色彩。这将导致指标体系中各变量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得不到客观体现。为了有效地控制经典AHP法中人为因素对各指标权重确定的影响,本文引入“序数效用”原则来确定判断矩阵,进而有效地减少在指标权重确定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

本文中,我们通过调查得到各指标的重要程度的“序数效用”表,然后借鉴袁政提出的映射法重新得到经典AHP法的“判断矩阵”,用该“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将更符合各变量的真实重要程度。因此,采用“序数效用”改进的AHP法的最大优点在于:消除了经典AHP法中“判断矩阵”的人为主观性,能更客观地得出各指标的权重值。

在循环经济视角下,以“3R”原则建立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发展”、“减量化模块”、“再循环模块”和“再利用模块”等四大模块。各子目标和经济增长质量发展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F经济增长质量发展程度指数,其数值越大表示经济增长质量发展的越好。Fj为四大子模块的发展程度,其数值越大表示经济增长质量发展的越好,Zi为xi的评价值,xi为实际值,wi为指标xi的权重。

3 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

本文将对2000~2008年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测评。描述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程度及水平,同时计算 “经济发展”、“减量化模块”、“再循环模块”和“再利用模块”四大模块的发展程度及水平,最后分析四大模块对经济增长质量相互关系。

3.1 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以“3R”原则为依据建立的循环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指标,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年鉴以及中国环境年鉴中收集数据。对有些无法从统计年鉴中获得的数据从政府部门调研数据或网站中获取。

由于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量纲不同,既有相对指标又有绝对指标,不能直接进行综合。因此在综合各指标时必须先将所有指标标准化,转换成无量纲的指标值。标准化的方法很多,有极差正规化法、标准化法和均值化法,本文采用前述的方法对指标进行处理。

3.2 评价指标体系中具体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序数效用”原则对经典层次分析法改进的方法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数。第一步是各指标重要程度价值判断表的获取;第二步是整理准则层序数效用表。在得到各指标的重要程度的“序数效用”表后,经过序数效用百分比与1~9标度的映射法则得到经典AHP法的 “判断矩阵”,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利用“序数效用”改进后得到的判断矩阵

表2 准则层各指标的权重分布

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指标层中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很难确定,即使找专家评判也很难确定各指标的重要性,不同的专家不可能对体系中所有指标的重要性都了解,专家对指标层中各指标重要性的确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本文对指标体系中指标层的各指标采用等额权重的方法,即各模块中各指标采用等额权重,最后再确定个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循环经济视角下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

3.3 我国2000~2008年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测算

(1)2000~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总体评价

根据表3确定的各指标的权重,可以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算。测算公式为:其中 Q 为经济增长质量指数,Wi为各指标的权重,Zi为各指标的标准化值。

根据经济增长质量测算公式,将2000~2008年的数据分别代入公式,求得2000~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值。具体见图2。

从图2可以发现,2000~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基本上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在2004年和2007年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超过1。说明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经济增长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从2000~2003年的年均0.8增长到2004~2008年的年均0.97说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成功的,特别是2004年以来,我国加大对循环经济建设的步伐,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2)经济增长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000~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都不高。下面将从“经济发展”、“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等四个模块对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进行分析。通过计算 “经济发展指数”、“减量化指数”、“再循环指数”和“再利用指数”得到图3。

从图2、3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指数2000~2008年的发展态势和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相似。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呈波浪式发展很大程度是由于经济发展指数所致,这和经济发展指数的权重占总权重的50%是相符的。并且,四模块的指数之间差距随着时间得变迁,差距越来越小,说明随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已不再以经济发展的量的扩大为主要依据,而是综合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以及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从图3可以发现,减量化指数从2000~2008年基本上保持不变,并且发展状况均大于1。说明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充分意识到我国资源短缺的具体国情,严格遵守对进入生产领域的资源遵循减量化,同时在生产过程终端废弃物的排放量也要减量化。

在图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再循环指数和再利用指数呈直线上升态势,这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相符合的。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到从2006年开始再循环指数超过了其他 “三模块”。并且随着再循环指数和再利用指数的上升,影响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四模块指数的差距越来越小,越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同时,我们还可发现,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指数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由于我们把减量化、再循环和再利用同时考虑进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衡量的影响作用也在逐年增长。因此,可以说以“3R”原则为导向设置的循环经济的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将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的衡量。

4 结论

本文收集了我国2000~2008年的数据,测算了我国2000~2008年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并对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四大子指数进行了分析。从而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一个较全面的分析,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有效地抑制外部不经济。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的同时,与之而来的往往是外部不经济性,而这种外部不经济正是影响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主要原因,最终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发展非可持续性。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各企业是通过“3R”原则降低各企业的边际外部费用,进而降低全社会的边际成本,最终达到减少企业的外部不经济。因此,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3R”能够很好地抑制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

(2)2000~2008年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呈波浪式上升的态势。通过收集2000~2008年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中的相关指标,测算出我国2000~2008年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在2002年和2006年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出现下降,2004年和2007年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超过1,说明在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下,我国经济增长总体还是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是波浪式的。另一方面,拉动经济增长质量变动的经济发展指数、减量化指数、再循环指数和再利用指数各自变化的态势有异,但虽时间的推移,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深入,差距在逐渐缩小。

[1]贺铿.中国投资消费比例与经济发展政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5).

[2]刘伟.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06)[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马树才,孙长清.经济增长与最优财政支出规模研究[J].统计研究,2005,(1).

[4]佟金萍,马剑锋.和谐江苏构建中的经济发展质量问题研究[J].经济理论研究,2008,(2).

[5]袁政.政府绩效评估权重涉及中AHP法之改进[J].统计研究,2008,(7).

F061.2

A

1002-6487(2011)04-0105-04

刘有章(1963-),男,湖北安陆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统计。

(责任编辑/浩 天)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利用模块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集成水空中冷器的进气模块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