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迷惘到垮掉

2011-10-09NULLAND

延河 2011年4期
关键词:凯鲁亚克尤金沃尔夫

NULLAND

从迷惘到垮掉

NULLAND

【美】 托马斯·沃尔夫著 范东生 许俊东译 《天使,望故乡》

念念文化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9

于卓 《首长秘书》

文汇出版社 2009

写厅局级以下的,看王跃文;写厅局级以上的,看于卓。当下中国,秘书这个身份被赋予了很多潜台词,无论是哪一个层面的秘书都容易被文学镜头锁定。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秘书这个职业总是比一般干部更能分享到本不该享有的公权力。在现实社会中,这些人身上有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他们是官员背后的秘密使徒,他们的喜怒哀乐,往往决定着仕途者的命运。

王秀梅 《婚姻》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在七○后美女作家依靠感性和身体张扬的颓废诗学体系中,王秀梅作为后起之秀,却本着知性和感性合营成的伦理修辞,来建构写实小说的寓言草屋的叙事伦理,不由你慨叹——在一个历史、政治、文化大厦历经世纪末嘉年华式的狂欢表演后,于这样一个“个体化时代”,或许寓言是作为那些“捡拾”垃圾碎片的小说家之最拿手的“检视”世俗人心的表意手段。

美国的现代文学史有一个明显的脉络,那就是从“迷惘”到“垮掉”的历程。前者以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多斯•帕索斯和托马斯•沃尔夫为代表,后者则是凯鲁亚克和约瑟夫•海勒为代表。

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开创了一个以迷惘为主题的文学系列,迷惘一开始只是被海明威摆在那些思索生活意义的年轻人的面前,继而成为了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意义,他们以迷惘为乐趣,以迷惘来显示自己的存在,用迷惘来吸引女孩的青睐。只有作为这一派人领袖的海明威却一直到死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玩。

迷惘说穿了就是自感生活无意义,海明威穷其一生与迷惘相对抗,但是他所能做到的是宁死也不被它击垮,就像《老人与海》里的圣地亚哥老头,当他拖着那条大马哈鱼回港时遭遇鲨鱼的掠夺,一开始他就知道,这鱼会被吃得一点肉都不剩,但他仍然选择与那群鲨鱼搏斗到终了。他知道自己的反抗是无意义的,但是他仍然反抗,这是一个典型的迷惘形象(在欧洲这被称为“西绪福斯的荒诞”)。海明威之伟大在于他从迷惘中创造了一个打不垮的硬汉形象,就像是个神样的西绪福斯。诡异的是海明威的自杀事件,这事件似乎预示着对迷惘的反抗最终必将以垮掉的形式而告终。海明威之死具有预言性质,一个迷惘领袖在无穷反抗之后垮掉了!

其后,凯鲁亚克出现了。凯鲁亚克虽然没有直接主张垮掉,但是他所写的那些人物都希望自己快快垮掉,越快越好,他们认为只有垮掉才能找到乐趣,只有用垮掉的姿态才能留住女孩子温柔的目光。他们不是以垮掉的姿态让人感到惊奇,就是以垮掉的速度让人震撼。他们不仅相互攀比垮掉的速度,更发明各类垮掉的方式。垮掉既造成人生的绝望,又承担起人生的理想。美洲大陆出现空前的垮掉景象,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年轻一代对大麻、烈酒以及摇滚乐的酷爱。

当然,这只是一种思潮,不是社会进步的方向。它只是一种时代趣味,最佳作用在于争夺性资源。就如伯格曼所说,人们的生活最终总会回归到审慎,美国也是如此。九十年代以后,美国又通过好莱坞,成功地重建了“一个小男孩砍树的谎言”的务实精神,嘿!这群审慎而狡诈的美国人。

上面扯远了,我们还是回到托马斯•沃尔夫身上来吧。托马斯•沃尔夫的《天使,望故乡》带着优雅的迷人气息,主人公尤金着迷于思索自己的人生,他“迷惘”得很纯净。让我们试着拿这本书和《静静的顿河》相比较:其一,都是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其二,都在世界文学领域中得到公认;其三,都有着与作家的年龄极不相称的老练文笔;其四,都弥漫着一股经典作品的大气魄;其五,文本都像富矿,人物众多,性格鲜明却形态各异。

托马斯•沃尔夫因为写这本自传性太强的小说,而受到乡邻们的攻击。人们总是拿这本书与现实事件相对比,这些小说考古癖好者包括他的姐姐和他的同学。对托马斯•沃尔夫的家庭生活与学校小事的澄清没有任何意义,将小说人物与现实事件挂钩纯属蠢材之举。因这样的举动,既不能准确道出作者的生活态度,也不能阐明作者的创作理念。

沃尔夫此书中的人物多是双面人,只有少数几个是单面人。那些单面人都展现了极其可憎的一面,他们被尤金所厌恶。那些双面人则被尤金所深爱,而且他越是深爱他们,就越是取笑他们。他取笑姐姐海伦的金牙、哥哥本的秃顶以及尼克的结巴。在本死的时候,尤金无法抑制他的狂笑。他如此深爱着本,他借自身的笑声来表达对本的爱。确如福克纳所言,这一片段写得太狠。只要仔细品味一下这本书,你就可以知道沃尔夫对他所写的人物怀着怎样复杂的心情,他对他们又爱又恨。

这书文笔辛辣,但那仅仅是修辞技巧,不需要凭借“批判现实主义”这样的陈词滥调来解释。这书从结构上看主要着是写人而非写事。沃尔夫对人不对事来写书,而不是对事不对人。正是这给了美国最伟大的编辑珀金斯大刀阔斧的修改余地,如果沃尔夫写的是故事,那他的修改就会不太容易。沃尔夫想找回他的过去,他想给那些在他的生命中出现的人留下最完整最清晰的画像。他认为自己永远回不去了,那些人都消失了。他认定人只要出生就会走入迷途,每一个人的生活就是不断遗失曾经相遇的人。这就是沃尔夫的“迷惘”,这就是沃尔夫文学的核心所在。

美国的文学史上,既出现很多传承欧洲文明的作家,又盛产诸如沃尔夫一样具有本土特色的作家。海明威、沃尔夫他们建构的这条文学支线土壤肥沃,独树一帜。他们从迷惘走向垮掉,然后重新回归传统。可中国文学呢?改革开放之后,先锋文学昙花一现,从诗歌、散文到小说,宛若搞了一次极不成功的实验,试管四分五裂,坩埚“滋滋”冒烟。我们越是需要文笔老道思想深刻的作家,唯利是图的出版者越乐意提供给我们幼稚粗浅的思想。市场决定一切,经济利益挟裹着出版界与文学界,中国文学的出路何在?对此我非常悲观。我想,有生之年,我无法在中国文学界目睹到海明威、沃尔夫一样的作家,更无法阅读到如《老人与海》、《天使,望故乡》一样不朽的本土著作!

栏目责编:张艳茜 宋小云 刘全德 何超锋 马小盐

猜你喜欢

凯鲁亚克尤金沃尔夫
我的妈妈是狼王
“焦虑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的一部分”:《大闪蝶尤金妮娅》中的动物叙事与身份焦虑
把沙发往前挪一挪
把沙发往前挪一挪
把沙发往前挪一挪
喜欢收集各种八卦这位作者就像“墙上的苍蝇”
烛光晚餐
每天努力一点点
成长感言/ 来自一支红玫瑰的自信
一场完美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