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Web3.0及其在图书馆应用的文献综合分析

2011-09-25

图书情报研究 2011年4期
关键词:个性化图书论文

刘 桂 锋

(江苏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 镇江 212013)

Web3.0及其在图书馆应用的文献综合分析

刘 桂 锋

(江苏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 镇江 212013)

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2006-2011年在“中国知网”刊载的有关“Web3.0”研究的100余篇学术文献的年代分布、文献类型、关键词词频分布、引证频率等。重点分析Web3.0在图书馆中的几大典型应用:资源建设、OPAC、图书采访、参考咨询、信息服务、读者用户、分众分类和知识管理,探讨了Web3.0技术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影响及趋势。

Web3.0 图书馆3.0 图书馆 文献计量分析 信息服务

1 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每一次更新换代都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行为和习惯。Web1.0时代,人们使用网络终端获取信息资源,逐步放弃了纸张查找,检索效率大为提高。Web2.0时代以个体为中心,强调用户的参与性和共享性,人们主要通过Blog、Wiki、Tag、RSS等技术自由发布信息,参与信息建设。如今,网络技术正向Web3.0的方向迈进,以后还将进入Web4.0、Web5.0,甚至Webn.0时代。Webn.0刻画了虚拟的网络世界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全部过程,反映了技术进步在信息和知识上的支撑作用[1]。Web3.0是Web2.0发展的必然结果。自从“Web3.0”出现在2006年11月12日美国《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2]中,Web3.0忽如一夜春风来,迅速在学术界、商业界引起了巨大反响。目前对于Web3.0还没有权威的、确切的定义。Google CEO埃里克施密特的定义颇有代表性:Web3.0是一系列组合在一起的应用。Web3.0的核心软件技术是人工智能,能够进行语义的智能学习和理解,因此Web3.0技术的运用可实现互联网更加个性化、精准化和智能化。基于Web3.0的互联网平台,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尝试运行阶段。美国的Facebook网站、中国的雅蛙都具有Web3.0特征,可实现信息的个性化、主动自由聚合、跨平台操作、信息一站式服务等[3]功能。如果说“Web1.0”主要解决的是人对于信息的需求, 那么,“Web2.0”主要解决的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参与、互动的需求,而“Web3.0”的本质是深度参与、生命体验以及体现网民参与的价值[4]。Web3.0有四个方面的特征[5]:①微内容(Widget)的自由整合与有效聚合;②适合多种终端平台,实现信息服务的普适性;③良好的人性化用户体验以及基础性个性化配置;④有效和有序的数字新技术。

2 Web3.0的文献计量分析

数据来自中国知网数据库的跨库检索,在“篇名”、“关键词”、“摘要”和“主题”检索途径中检索出含有“Web3.0”的所有文献,检索时间为2011年4月15日。将获得的全部文献的题录信息(篇名、作者、机构、关键词、摘要、发表期刊、发表年份等)导入NoteExpress软件中,通过比对进行去重处理,去掉一些杂志社的公告、通知等文章,最后得到137篇相关文献。

2.1 文献总量分析

这137篇文献,发表在2006至2011年之间。其中期刊论文116篇;硕士学位论文2篇,分别是2009年浙江大学的“趋向Web3.0:网络营销的变革及可能”和2010年华南理工大学的“面向Web3.0的网络新媒体业务运营支撑系统”。文献类型分布见表1。由此可看出,Web3.0研究的成果产出主要有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类型;但由于Web3.0研究的兴起时间较短,所以成果产出以期刊论文为主。本文主要研究这116篇期刊论文情况。

表1 Web3.0文献类型的分布

2.2 论文年代分布

图1 2006-2011 年间发表的论文数量

论文年度分布能够反映出某研究领域的受关注度及发展速度,揭示研究的纵向规律。从论文年代数量分布图可知,该研究领域处于上升期,成果越来越显著(其中2011年的数据作为参考,初步估计其研究趋势会超越2010年)。普遍认为“Web3.0”最早由比尔·盖茨在2005年公司高管会议提出,随后迅速引起了各互联网企业高官的关注。国内学者对“Web3.0”的关注始于2006年;2007年有7篇论文,主要是电脑、电子商务方面的科普性论文;2008年至今研究数量逐步增大,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研究层次也越来越深入,开始向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集中。

2.3 论文作者及作者单位分布

116篇期刊论文共计出现154位作者,篇均1.3位。大部分期刊论文只有一位作者,部分两到四位作者,最多的1篇有5位。由于Web3.0是近五年来从国外引进的新事物,逐渐引起研究人员的关注,论文的产出形式上表现为合著率不断提高。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是3篇,只有1位作者;发表2篇论文的作者有15人;发表1篇论文的有138人,占整个作者数量的近90%。在作者单位分布中,有13篇科普性的论文没有标记作者单位,剩余的103篇论文出现112个单位名称。发表论文最多的是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计5篇;发表2篇论文的有5个单位,如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发表1篇论文的有106个单位,占112个作者单位数量的95%。作者及作者单位分布表明,Web3.0的研究在国内正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核心著者及研究团队。

2.4 关键词词频分布

按关键词统计,116篇论文均标有关键词,共580个次,平均每篇论文5个。由于关键词是作者自行标引的,没有进行规范,因此“多词一义”现象比较普遍,如“图书馆3.0”与“lib3.0”和“library3.0”,统一调整为图书馆3.0;“Web 3.0”与“Web3.0”,统一调整为Web3.0等,最后得到了频次在6次以上的前8个关键词,见表2。从表中可知,“Web3.0”出现频次最高,达到89次,非常集中。其次是Web2.0和图书馆,可以看出,研究内容向图书馆方面集中。关键词出现5次的为5个;4次的为3个;3次的为9个;2次的为33个;1次的达到522个,占整个关键词总数的90%。可见在“Web3.0”研究的早期,研究内容比较分散。

表2 频次在6次及以上的前8个关键词

2.5 引证频次

论文的被引证频次是评价论文质量的有效指标之一。一般认为,论文的被引频次高,论文的受关注程度就高。根据CNKI检索工具被引频次的排序功能,统计得出被引频次在10次以上的论文8篇,见表3。论文的发表时间主要在2008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能够被引10次以上,足以说明这些论文的重要性。被引频次最高的是吴汉华[6]“从‘Web3.0’到‘图书馆3.0’”,达21次,年均10次,预计其被引频次随着“Web3.0”研究热潮的到来还会继续上涨。该论文在系统介绍“Web3.0”核心理念和网络特征基础上,从“Web3.0”引入到“图书馆3.0”,阐述了“图书馆3.0”在书目情报、资源共享和情报采集分析给图书馆带来的变革。该论文在图书情报领域起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表3 被引证次数在10次以上的论文的题目、

3 Web3.0在图书馆的典型应用

Web3.0时代的到来掀起了我国图书情报界对图书馆3.0研究的热潮。图书馆3.0更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在图书馆2.0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借鉴了Web2.0及Web3.0的许多内容,期望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使得图书馆系统和服务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智能化、个性化,实现图书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国内知名学者雨僧这样定义图书馆3.0:图书馆3.0=Web3.0+P2P(对等网),其中用Web3.0的技术来解决信息资源描述问题,P2P则通过新的网络结构解决服务模式问题。图书馆3.0的核心是资源整合。图书馆3.0概念的引入,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力愈显重要,传统的服务模式和运营模式将被打破,图书馆在资源建设、技术支撑、管理模式、服务模式等方面将随之变化。

3.1 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保障。Web技术的发展使得图书馆资源建设观念从“拥有型”向“存取型”转变。Web3.0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出现以下特点[7]:①个性化需求是重中之重。信息资源建设将着力于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的满足,图书馆将成为“因人而异”的个性化知识门户;②图书馆应重视数字化、网络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数字化、泛在化的理念将进一步加深;③图书馆资源建设模式转向共建共享的理想模式;④为用户提供智能化和一站式信息资源平台。Web3.0 使跨平台的信息聚合成为可能,可以把图书馆的自建特色数据库、馆藏图书目录、各类商业数据库以及其他网络资源信息聚合到一个平台上,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揭示和利用的效率。因此Web3.0 时代图书馆资源建设更侧重于知识的提供,知识资源在馆藏资源建设的比重不断加大。国内学者对Web3.0环境下资源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虚拟团队知识共享平台、个人网络中心平台和自主学习平台建设三个方面。

熊回香等人[8]通过分析Web3.0相关技术为虚拟团队知识共享带来的影响,从硬件设备和软件支撑(包括团队知识库构建和个性化知识搜索)两个方面分析了构建基于Web3.0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平台的可行性,设计了包括门户访问层、应用服务层、基础服务层和分布资源层4个层次的基于Web3.0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平台,探讨了平台实现的多终端访问、多平台跨语言知识交互、个性化知识服务和知识存储等功能。

薛鹏[9]应用Web3.0的思想和技术,论证了Web3.0图书馆个人网络中心平台建设的可行性并构建了平台框架。该平台具有三大功能特点:信息整合与交换、用户拥有自己的数据并能在不同的网站使用、用Web浏览器可实现复杂的系统程序。

结合Web3.0的个性化、智能化等特点,杨恒伏[10]提出新的自主学习平台建设方案,以体现用户内容的个性化、资源检索的智能化和参与的主动性。Web3.0环境自主学习平台的实施方案主要从共享资源建设、应用与服务接口、用户体验等几个方面进行展开,具有完善的导航功能、信息模块化与共享资源安全保障、高效的智能搜索、内容高度聚合的共享资源、虚拟团队的自动形成、交流的多样性、学习的真实性、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定制、基于用户使用习惯的个性化教学辅导等独特优势。

3.2 OPAC

联机公共检索目录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ue)是用户查询与浏览资源的平台与窗口,体现着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文献类型快速增长的今天,传统的OPAC逐渐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部分地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与资源绩效。利用Web3.0技术和理念,使OPAC脱离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S)的束缚,建立检索范围广泛、书目内容丰富、信息内容相关联、检索高效准确、检索结果按相关度排序、以用户为中心、用户高度参与的OPAC,可以将图书馆的服务延伸到图书馆之外,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11]。Web3.0下的图书馆OPAC将更专注于Web3.0的互动领域,发布、存储、分享、传播读者对图书的评论、推荐程度、个人观后感等信息,促进图书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形成某一图书知识领域的网上社交圈,大大丰富读者图书馆网上服务的体验[12]。

3.3 图书采访

目前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缺乏科学合理的决策,导致图书利用率低。虽然多数高校尝试用户参与选书和建立学科专家选书委员会辅助图书采访,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马启花[13]利用Web3.0先进技术,通过对用户需求、馆藏数据、书目数据、图书价值、学科经费分配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判断和评价,提出Web3.0图书采访智能化决策工作流程。在该流程中,图书采访“民主选书,集中决策”的模式得到最大限度的诠释,真正实现了由全校用户参与选书,由计算机进行智能决策。这种方法比传统图书采购的做法更科学,排除了采访人员主观判断干扰,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图书馆馆藏质量和服务水平。Web3.0环境下图书馆的图书服务呈现以下特点[14]:以海量的图书信息作为服务的保障,以简单、便捷、智能化的检索方式为依托,以全文检索来挖掘“长尾资源”,以精确的图书信息为用户提供“按需服务”,以链接的形式提供全方位的图书信息搜索。

3.4 参考咨询

Web2.0时代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由传统的“以资源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但在服务的广度、深度方面仍需改进。Web3.0将给图书馆咨询服务方式和咨询人员队伍建设带来深刻变化:参考咨询服务空间得到拓展、单馆咨询服务实现智能化、用户资源深入开发;专家馆员队伍组成结构多样化、咨询工作细化,形成各种类型的参考咨询馆员网络[15]。

Web3.0也从工具技术、服务模式、人员素质等方面对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发生作用,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全方位、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信息需求。Web3.0对虚拟参考咨询的影响有[16]:用户的主动性增强、内容的有效归整和聚合、不同终端平台的兼容、检索的个性化和智能化,另外可使离线咨询或联合参考咨询成为可能。

3.5 读者用户

读者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在Web3.0时代,图书馆与用户的关系[17]将发生深刻变化:①图书馆的竞争者增多。图书馆的竞争者不仅来自文化信息产业,计算机智能代理以及随着Web3.0发展而出现的高度细分领域的平民专家也会抢夺图书馆用户的注意力。②图书馆技术亟待增强。图书馆自身应加强技术创新,开发更多新的技术适应Web3.0的需要。③用户也将成为信息提供的中坚力量。④图书馆的重新定位。图书馆不再只是信息的储存中心,而是能根据用户需求创建综合化服务、个性化服务的信息平台。

网络技术由Web1.0、Web2.0到Web3.0,用户角色[12]在不断变化: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生产内容到重视体验,从消费者到参与者到建设者再到体验者。读者的阅读方式[18]呈现“虚拟化阅读”、“智能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和“移动式阅读”多样化的特点。图书馆的读者培训[19]方式也从基于语义网技术的自我培训、基于光纤传输的远程会议和VOD视频点播三个方面进行拓展。

因此,图书馆需要转变思维,创新服务方式,加强用户体验,才可能与用户零距离接触,更多地实现图书馆价值。

3.6 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是图书馆的首要任务,也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责。“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一直是图书馆工作的主旋律。Web3.0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深远影响体现在[20]:构建个人门户3.0、微内容(Widget)的自由整合与有效聚合、改变大众阅读形态、实现数字最大化、信息服务多维化。Web3.0在实现图书馆电子资源的跨平台聚合和智能搜索、构建基于Web3.0的手机图书馆和个人图书馆门户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21]。

图书馆3.0的核心理念是“功能与服务而非人与服务”,Web3.0时代图书馆服务在个性化、智能检索、信息共享和虚拟空间方面得以延伸[22]。吴一平[23]揭示了新一代图书馆3.0在资源的有效共享、智能化的情报检索和分析、多种终端平台的兼容使用方面给图书馆带来的巨大变革,构造了一个由信息抓取模块、全文检索模块和RSS生成模块组成的图书馆3.0的互联网信息检索模型,实现了校园招聘信息的高效检索,充分说明了图书馆3.0的巨大实用意义。

3.7 分众分类

分众分类( Folksonomy)是随着Web2.0而产生的新型网络信息分类法,又称大众分类、社会分类、自由分类等。它是由网络信息用户自发地为某类信息定义一组标签(Tag)进行描述,并最终选用高频标签作为该类信息类名的一种网络信息分类方法。分众分类是Web3.0一种主要的信息组织方式。熊回香[24]在全面分析分众分类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分众分类在标签的多样性、标签的模糊性、标签的扁平化组织、系统间的交互性很低、标签间语义关系缺乏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从微内容的自由整合与过滤、微内容的标准化与结构化、标注的规范控制、标签的基本属性、标签分类与聚类、标签间的关联、标签与本体的结合等方面探讨面向Web3.0的分众分类未来研究方向,最终实现分众分类体系的优化。

3.8 知识管理

图书馆引进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知识的价值,以创新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熊回香[25]在分析Web3.0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个人知识管理实施原则、个人知识管理内容及个人知识管理过程等方面阐述Web3.0应用于个人知识管理的可行性;设计了基于Web3.0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的4层模型,指出在分布资源层、本体库、公用信息平台的支持下,实现信息的标准化处理与基于本体的内容匹配等基础服务,从而使用户在门户访问层应用的支持下,实现跨语言、跨平台的一站式个人知识管理活动。

隐性知识外化已成为知识管理的难点和重点。董玉萍等人[26]通过对隐性知识的阐释及其显性化的难点分析,应用Web3.0的特点和典型应用工具(如雅蛙、阔地等网站),建立隐性知识库,达到知识共享,最终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

4 图书馆3.0研究的现状分析

从Web3.0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看,Web3.0思想渗透到图书馆事业的多个方面,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Web3.0在图书馆中的研究(图书馆3.0)仍处于初始阶段,表现为:

(1) 从论文数量上来说,目前研究成果还不多。2008年到2011年的四年时间里,共有相关论文60篇,其中2010年占到一半。从研究力量上来看,高校是研究的主要阵地,研究单位比较分散,还没有形成特色鲜明和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从论文层次上来说,重要的原创性的论文屈指可数。刊登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近20篇,权威性期刊上的论文只有《大学图书馆学报》1篇,还没有相关论文出现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从论文被引频次来看,高影响力的论文较少。被引频次超过10次的有4篇论文,只有1篇论文被引频次超过20次。从论文参考文献看,绝大部分是中文引文,较少借鉴国外最新成果,国际化的步伐任重道远。

(2) 从论文研究内容的广度上来看,已经涵盖图书馆工作的多个方面,如资源建设、信息服务、读者用户等,但还有很多方面尚未涉及或未及深入,如:图书馆营销、图书馆学术博客(微博)、虚拟社区、手机图书馆、学科服务、馆员素养等。从论文研究内容的深度上来看,尚需进一步深度挖掘。如资源建设部分,目前停留在介绍Web3.0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特点,还没有利用Web3.0技术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资源建设系统,然后上升到区域资源共享平台或全国性资源统一检索平台的高度。而在读者用户部分,虽然阐述了Web3.0环境下读者用户身份的转变,但用户还没有真正实现“体验者”的角色。将来Web3.0的一个重要应用是远程教育,建设在线精品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可能被颠覆。在信息服务部分,个性化个人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会异军突起,成为研究的主方向和热点,而结合Web2.0时代的RSS、Blog、Wiki技术,或者新兴起的物联网、云计算、3G(移动)技术支持的Web3.0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现实。

(3) 从论文研究的层次上来看,泛泛的理论层面的内容较多,领域研究成果的应用力度还不够,仅有1篇通过构造图书馆3.0互联网信息检索模型实现校园招聘信息高效检索的论文涉及到实际应用。目前还没有论文涉及Web3.0应用系统的评价或评估,而评估的原则、方法、指标、体系标准也是未来研究的趋势。可以说,未来图书馆3.0的研究侧重于理论的提炼和实践的应用。

总之,Web3.0技术在图书馆的资源建设、读者用户、参考咨询、个性化服务、信息服务、知识管理等方面引起一系列变革,而有些变革是无法估量的。图书馆人应及时更新观念,抓住机遇,积极搭建图书馆3.0平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图书馆在Web3.0环境下方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1] 张 旭,范 华. 论图书馆群体化发展新理念——图书馆n.0[J]. 情报资料工作,2010, 28(5):28-32.

[2] Markoff J. Entrepreneurs see a web guided by common sense[N]. New York Times,2006-11-12.

[3] 张德成,王植青. 开放教育资源的智能聚合与个性化建构——基于Web3.0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J]. 现代教育技术,2008,18(8):89-92.

[4] 刘 畅. “网人合一”:从Web1.0到Web3.0之路[J]. 河南社会科学, 2008,16(2):137-140.

[5] 徐 璐,曹三省,毕雯婧,等. Web2.0技术应用及Web3.0发展趋势[J]. 中国传媒科技,2008(5):50-52.

[6] 吴汉华,王子舟. 从“Web3.0”到“图书馆3.0”[J]. 图书馆建设,2008(4):66-70.

[7] 毕 荣,范 华. 从Web1.0到Web3.0——网络升级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J]. 全国新书目,2010(16):6-8.

[8] 熊回香,王学东,许颖颖. 基于Web3.0的虚拟团队知识共享平台建设研究[J]. 情报科学, 2009,27(12):1770-1775.

[9] 薛 鹏. Web3.0下图书馆个人网络中心平台建设的可行性分析[J]. 图书馆学刊,2009(8): 100-103.

[10] 杨恒伏,李勇帆. Web3.0环境自主学习平台建设模式研究[J]. 现代情报,2011,31(1): 32-35.

[11] 杨晓东. 基于Web3.0的OPAC构想[J].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98-101.

[12] 李 宾,沈晓梅. 从用户接受到用户体验——谈图书馆用户角色变化[J]. 图书馆论坛, 2010, 30(2): 17-19,52.

[13] 马启花. 基于Web3.0的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智能化决策设想[J]. 现代情报,2009,29(4): 117-119,122.

[14] 朱必云,周凤飞,冉东贤. Web3.0环境下的图书全面服务[J]. 图书馆论坛,2010,30(1): 59-61.

[15] 马智娟. Web3.0对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启示[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1(1):83-86.

[16] 胡 震,高风霞. Web 3.0对虚拟参考咨询的影响[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0(6): 612-613.

[17] 石 卫. 从Web3.0看图书馆与用户关系新变化[J]. 图书馆学研究,2009(9):63-65.

[18] 邱茹林. Web3.0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影响[J]. 情报资料工作,2009(6):73-75.

[19] 林 丽,卓晓云. Web3.0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培训的新方式[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0, 30(3):75-76,84.

[20] 潘庆超. Web 3.0下的信息服务探析[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0(4):40-43.

[21] 李 硕. 基于Web3.0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9): 21-23.

[22] 王 枫. Web3.0时代的图书馆[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2):274-277.

[23] 吴一平. 基于Web3.0思想的图书馆3.0服务新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 图书馆,2011(1): 90-92.

[24] 熊回香,王学东. 面向Web3.0的分众分类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3):104-107.

[25] 熊回香,张 晨,李玉波. 基于Web3.0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建设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10,54(18):95-98,138.

[26] 董玉萍,王翠萍. Web3.0环境下隐性知识外化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0, 30(21):11-14.

ABibliometricAnalysisofWeb3.0andItsApplicationintheLibrary

Liu Guife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Over 100 pieces of literature about Web3.0 were indexed by the database of CNKI in the past five years. The present article makes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heir period distribution, literature types, keyword occurrenc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and citation frequency with a focus on several key applications of Web3.0 in library such as resource construction, OPAC, acquisition of books, reference, information service, user, folksonomy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ts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al trends are also discussed.

Web3.0; Library 3.0; library; bibliometric analysis; information service

G250

刘桂锋,男,1980年生,博士,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发表论文1篇。

猜你喜欢

个性化图书论文
图书推荐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班里有个图书角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