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学走进“联盟”时代

2011-09-24阙明坤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1年9期
关键词:联盟生源研究生

阙明坤

为什么高校都热衷于从过去封闭的状态走向学校间互通有无?在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中国大学该如何突破故步自封和画地为牢的模式,实现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梦?凡此种种,都折射出中国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漫漫征途上的尝试和探索。

眼下,不少大学正积极推进资源共享和合作共赢战略,一场中国大学组建战略联盟,形成“抱团发展”的热潮正在上演:

1月7日,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组成的“卓越联盟”签署《卓越研究生生源合作协议》,组建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常青藤”联盟。

4月8日—9日,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8所高校组成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简称“E8”)。

4月23日,河海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13所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成立“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

……

自定盟约,高校联盟风生水起

大学“抱团发展”的浪潮源于C9成立。

2009年10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我国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提出通过实施本科生交流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开展教学与教改研究等措施,共同培养拔尖人才。C9诞生,大学“抱团发展”自此潮起。

中国高校为什么要建设C9联盟?校长们的回答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校联盟是重要基础。“纵观世界历史,无论是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还是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顶级高校都是以一个群体的形式出现的。”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说:“一流大学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九层之台。”

袁驷认为,中国有高度重视教育的传统,同时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还有大量优秀的生源。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当中,中国高校应该把这些优势和特色转化为“中国模式”,形成世界一流的中国大学群体,这也是对世界高等教育的一种贡献。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说,“创建21世纪中国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联盟,精髓在于联合,这也是中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

其实,校际联盟发展战略早在多年之前已经在大学之间酝酿,并有一些成功的探索,例如武汉的“七校联合办学”,只是这一新鲜事物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随着C9联盟的正式建立和成功运行,大学联盟才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为其他高校“跟进”。

2010年3月,天津19所高校组成联盟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很好地解决因学校差异而导致资源不均的现象,深受师生们欢迎。据悉,天津“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惠及全市19所高校32万读者,联盟效益倍增,成为我国区域性数字化图书馆联盟的成功典范。

高校之间不仅在图书资源方面有合作,战略联盟也正向其他领域深入延伸。2010年年末至2011年年初, “北约”“华约”“卓越联盟”“北京联盟”纷纷亮相,“联盟”几乎囊括了国内几乎所有的知名高校。

虽然这些联盟侧重于招生合作,目的在于选拔招揽顶尖优秀生源,但是这也昭示着大学之间的合作交流更加紧密,不再局限于单兵作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认为,此举将成为一种趋势。

由于具备这些合作基础,大学联盟也具备了在更多领域进行合作的可能。例如,“卓越联盟”在成立之初就提出,今后将本着“追求卓越、共享资源”的原则,共同推进大学教育改革与卓越人才培养,协议还规定,每年定期举行校长联席会议,同时建立研究生院、教务处、招生办、科技处等部门联席工作会议制度。

2011年1月7日,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9所大学组成“卓越联盟”。此后,湖南大学研究生院也正式加入《卓越研究生生源合作协议》。

“我们这十所高校都以工科为主,学科上既有相似性,也有互补性,开展研究生生源方面的合作不仅空间广阔,对各高校研究生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也是很好的机会。”同济大学研招办主任陈宇光说。据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起,这些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在报考协议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时,可以在协议高校间进行交流,各学校每年将向其他学校推送100位免试直研生。

就在“卓越联盟”成立不久,又一研究生联盟诞生。4月1日,中南大学联合中山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全国17所“211高校”召开高水平大学优秀研究生生源校际交流和保障机制研讨会,与会代表现场签署了《高水平大学优秀研究生生源互推联盟框架协议》。

据悉,联盟将开展互相推荐本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到联盟成员高校攻读研究生,鼓励本校学生报考联盟成员高校研究生并在一定条件下优先录取。同时,联盟对外开放,其他高水平大学有意愿都可以加入。

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指出,研究生生源质量是制约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一个瓶颈,建立互推联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加强合作与交流,形成优秀研究生生源流动的良性机制,有利于提高生源质量、优化生源结构,从而促进合作高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西安交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天宇表示,在新形势下建立这样一个联盟很有必要,也很及时,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动态的系统。

目前,类似的大学校际联盟正在高校更大范围内推开。

今年4月,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等13所行业特色大学在中国矿业大学成立“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

该联盟是由教育部直属的部分原行业高校自愿组成的校际合作组织。“建立这样的一个高校资源共享的联盟,无论对人才培养还是科技创新,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西安科技大学校长苏三庆对这一行业联盟充满期待。

中国地质大学校长王焰新认为,联盟的定位可以解决目前高等教育办学中间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互相之间条块分割,优质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没有很好地实现共享,通过这样一种联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无独有偶,4月23日,北京邮电大学向媒体公开透露,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十余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正在筹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战略合作联盟。据介绍,联盟将秉承开放办学的思想,实现实验室、图书馆等软硬件资源共享、互补。联盟将整合各学校科研力量,联合承担国家支柱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更好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介入,大学联盟走向深入

随着合作的深入,目前我国高校之间的校际联盟已经逐渐由高校之间自发组织的合作,发展到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区域内高校联盟,合作的规模更大。

今年4月8日—9日,第三届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研讨会在上海松江召开。作为苏浙沪教育联动合作的标志项目,三省市推出一项“中国长三角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将每年组织实施年度合作项目,其中包括建立健全学位论文抽检互检、研究生访学互访制度,联合举办博士生论坛和暑期学校等,还将探索长三角部分知名高校联合招考研究生的新模式。

在研讨会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8所高校组成了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简称“E8”)。联盟高校利用地理位置接近、办学各具特色等优势,从今年秋季学期起,8校的本科生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互选8校的精品核心通识教育课程。

通过相关协议约定:江浙沪三地将实现在专家资源库、高校图书馆、仪器设施、中青年干部等教育资源方面的共享,同时将展开研究生教育、国际教育等方面的深入合作。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提出构筑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教育新高地以及共建长三角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想。

类似政府主导的区域高校合作不仅在长三角举行,在其他区域也正在进行。今年4月1日至2日,“2011年华北五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重点是进一步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北京市教委副主任付志峰透露,目前已经确定的合作计划,包括五省互相开放省级重点实验室;启动五省学生访学计划;建立华北五省大学生学科竞赛;五省教师、干部互相交流、进修。

政府主导下的高校区域集群,可以进一步促进高校办学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区域内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同时为区域高技术产业的集群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转型。此外,区域高校集群发展,也有利于发挥区域高校的群体优势参与国际学术竞争,提高国际影响力。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冒荣教授认为,高校区域集群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术资本的聚集效应和可共享性,避免高校之间的非合作博弈和无序竞争。这种高校间的合作,实质上是高校竞争优势的整合,这里并不排斥竞争,而是反对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

一纸“盟约”,如何实现共赢

高校联盟化是高校相互结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目的的运作过程。当前,高校联盟的形式多种多样,正在逐渐兴起,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高校联盟发展意义重大。

有学者认为,高校间开展战略联盟,有利于我国高校有限的办学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共享,教学成果和教学条件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和开发,这对我国办学资源相对不足的高校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光礼表示:高校联盟一是避免大家的恶性竞争,二是结盟后可以争取到国家更大教育资源。结盟后形成一个精英圈,抱团去争取国家教育资源,具有更大优势。

也有学者指出,高校战略联盟还有利于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高校核心竞争能力。同时,高校启动和推进联盟化发展战略后,学生发展的空间更大,选择范围更广,成长成才的路径更宽,学生接触和享用的资源倍增,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更多,更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教育规划纲要》对于提高大学交流合作水平也提出明确要求:“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认为,当前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走向联合与共享,而不是单打独斗,大学之间的联盟已经成为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

“合作共赢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这也是当前我国高校发展的共同机遇,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强国之道的必由之路。”陈骏对于高校联盟的前景非常看好。

目前,我国大学与世界名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赶超世界一流,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仅靠每个学校孤立地竞争、奋斗是很难实现的。推动大学合作,实现强强联合、整体崛起,是形势所迫和大势所趋,也是建设高教强国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大学在组建大学联盟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在联盟伙伴方面,高校对国际合作给予了较多的关注,相对而言,对近在咫尺的区域性合作以及国内高校之间开展的联盟与合作的关注明显不足。其实,只有通过加强区域性的联盟合作,提高区域内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才能有资格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在联盟模式方面,国内高校更习惯于两两合作这一个别联盟模式,而集体开展的基于长远发展利益的联盟模式则很少,这不利于高校形成应有的集成优势与合理的结构布局,也不利于形成整体协调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同时,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校际间合作,无论是深度还是其广度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战略联盟这一合作模式尚未被大多数国内高校所认可。

在联盟动力方面,国内高校的联盟意识、主体意识与竞争意识仍不强烈。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大学还需进一步创新合作机制,深化合作领域,健全合作机制。

首先,要树立开放办学理念,避免恶性竞争、重复建设,鼓励联盟共赢。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应牢固树立开放办学的理念,摒弃门户之见,把建立大学战略联盟列入自身发展战略,借助战略联盟整合各高校的优势资源,达到协作制胜、联盟双赢的目标。

其次,深化高校联盟发展模式。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可以实施不同的战略联盟策略。研究型大学可以在各自优势领域开展学术前沿研究、尖端技术开发、杰出人才培养等合作;普通高校可以课程教学合作等为出发点,开展师生交流,优化资源配置,逐渐拓展合作领域。在选择联盟伙伴时,要考虑优势互补性、理念相容性、目标一致性、利益双赢性。

同时,要理顺体制,激活机制,这是推进高校联盟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优化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避免各自为政,消除阻碍校际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体制性与机制性障碍,从而使高校联盟化得以顺利推进。联盟高校应组建一个专门机构,负责从事联盟的协调、运作和管理,协调各方关系。

另外,要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引导与组织作用,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参与高校战略联盟的协调工作。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要从宏观上给予高校战略联盟在政策上必要的扶持,扩大大学的办学自主权,為其搭建合作平台,创造合作环境,要支持高校联盟中各种跨校际管理机构的设置,促进联盟组织间成立各种跨校的联盟委员会,如教学联盟委员会、产学研联盟委员会等。

同时,也要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高校的联盟工作,鼓励社会兴办各类中介组织参加高校联盟的协调工作,成立大学联盟董事会来管理联盟的日常运行事务。

猜你喜欢

联盟生源研究生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跨省生源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