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易》德育方法探析

2011-09-05黄长平冯文全

读写算 2011年34期
关键词:修德周易君子

黄长平 冯文全

读写算2011年第34期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第34期读写算【摘要】作为中国古文化重要经典著作的《周易》,在开展德育的方法上有许多值得挖掘的价值,如寓理于象、时位判断等,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利用,可以促进当前德育工作。

【关键词】周易;德育方法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灿烂瑰宝,是一部反映古代人们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以及对宇宙、社会、人生思考观点的优秀哲学著作。《周易》在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德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中国“德文化”的源头之一。教育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言“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后世更列之为国家经典教材《四书》《五经》之一,足见它在我国传统教育及儒家教育体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作为一部“说德育德”之书,《周易》中进行德育活动的方式方法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价值,深入进行分析挖掘,可以对当前我们的德育工作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现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辨析。

一、组织开展道德教育的方法

1、文学法:

《易》同《诗》一样,是我国上古时代产生的典籍,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们利用文学化的手法来抒情、说理的独特表达方式。如运用比兴手法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否》);运用诗化语言的,二言“得敌,或鼓/或罢/或歌/或泣”(《中孚》),三言“天地变,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丰其屋,蔀其家,闚其户,阒其无人”(《丰》);运用对偶对比的“其行次且,位不当也。闻言不信,聪不明也”“小人用壮,君子用罔”(《大壮》)等。这样的表达使道理阐述更加形象、丰富而具文采和启发性、活泼性,读起来更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好读易记。

2、案例法:

从已有的事件,尤其是具有道德示范意义的“先王”“先贤”等经历的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并作为案例进行说理,是《易》道德教育的常用方法。如,《泰》卦“帝乙归妹”、《随》卦“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明夷》卦“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箕子之明夷,利贞”等,这样,较好的将榜样法、案例法结合,使道德教育的方向性、标准性、操作性得到增强,也体现了道德积累和评价的历史性。

3、寓理于象:

《易》在说理思维上,具有极强的“模拟性”,即取象说理,寓理于象,如《渐》卦的说理,采用了“鸿渐于干” “鸿渐于磐” “鸿渐于陆” “鸿渐于木” “鸿渐于陵”的几个层次的物象来阐释。更进一步说,《易》中各卦的整体构成都是赋予了一定的象,如《小畜》象曰“风行天上”、《履》象曰“上天下泽”、《豫》象曰“雷出地奋”等,这样使说理更具体形象,说服力、启发性更强。同时,由于“象”包含的信息量虽然较为模糊,但完整、动态、丰富,给“理”的广延性、再生性、适用性提供了极大的空间,较好的处理了理论之“一”和生活之“多”的关系,避免陷入“死条板块”。

4、利益(吉凶)判断法:

《易》最初是从巫卜中产生的,是古代关于决策的指导书,吉凶的判断是其基本功用,即所谓“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传》)。但到了《易传》的时候,就着重于挖掘其中的道义内涵,并将天道和人道结合起来,强调了人的“有德”与否同吉凶的关联,“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歵……系辞焉以断其吉凶……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系辞传》),具有明显的“吉凶在人不在天”的思想,并由此将利益的判断同道德的修养结合起来,用结果导向来进行道德修为的引导。

5、时位判断法:

道德的修炼,体现在行为上,实则就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怎么做的问题,即道德方式的选择。《易》在这方面提出了结合“时”“位”状态加以判断,进行选择的独特方法。“时”在《周易》中直接出现就有50多处,如《蒙?彖传》“应乎天而时行也”、《豫?彖传》“豫之时义大矣哉”、《丰•彖传》“与时消息”等,而王弼更提出“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也”。(对话134)可见“时”(客观阶段及形势)在易理中的重要作用,言指君子应明时、守时、用时,德在时中,即顺应客观时段和形势的需要,而不能拘泥不化。同时,《易》在论及卦爻之义之德时,也常常结合“位”探讨,有“贵中贵正”的思想,如《坤》六五“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需》九五“酒食贞吉,以中正也”、《随》九五“孚于嘉吉,位中正也”等。《易》的时位判断法说明,人的道德修养具有一定的“时空特性”,应结合客观形势的不同适应进行,但“持中守正”是应始终坚持的。

6、德育同他育的结合:

道德教育不是单一的施行,而是同其他诸育结合,发挥更大的效用。“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君子以类族辨物”“君子以辨物居方”“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中的“辨物”“教思”即有思考、分析、辨别、训教的智育之意;元、亨、利、贞、光、明、盛、昌、厚、健和动静、刚柔、中和、天文、人文等美学观念、范畴、理论的运用,对坤德“正位居体,美在其中”“发于事业,美之至也”的论述以及从“美利利天下”到“以化成天下”的美德教化观,又体现了德育同美育的结合。

二、个体道德提高修炼的方法

1、融合法:

《易》强调道德的修炼和落实,应同人们实际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甚至让其潜移默化,悄然完成。如《系辞传》中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显诸仁,藏诸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调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等。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推行教化。

2、自律法:

《易》十分重视修德之时谨慎自律、反求诸己。如《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等。同时,也通过反面的警戒来提醒人们自律自戒。如《乾》“亢龙有悔”;《家人》“妇子嘻嘻,失家节也”;《谦》“天不利,为谦不违则也”。

3、积累法:

道德的修炼,是需要积小累微而成的。《大蓄》中的“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指出在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中提升道德。《乾》中的“终日乾乾,反复道也”,《复》中的“反复道”、“不远之复,以修身也”,指出在修德中要多次巩固、及时整改。《升》中的“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明确说到要“积德”。《坤?文言》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指出善恶福祸,皆在于一个“积”字。

4、知行法:

《易》在修德中讲究知行合一,以行为重。《大蓄》中的“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可谓言知,多识以蓄德。而《蒙》中的“君子以果行育德”,可谓言行,果行以育德。知是道德的积累和准备,真正的道德培育要放在果决的行动中。《乾》卦中言“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益》卦中也提出“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都十分强调道德修炼的知行合一,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品德。

5、比较法:

道德的修炼,是要讲对错高低的,这自然就涉及一个比较的问题,要在正确的比较中辨析、借鉴,从而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易》在这方面作出了详细的阐述。“有孚,比之,无咎”,表明实诚是比较的前提,只有首先做到了这一点,比较才不会出错;“比之自内,不自失”,说明比较的基础是认识判断清楚自己,自知之明,自己把握,不自我误判;“比之匪人,不亦伤乎”“外比于贤”则指出比较要选对对象,找好参照标准,以不当的人来比,则事业、修德就会受到损害,所比须贤。

此外,还有自主法(“或跃在渊,自试也”;“童蒙求我,志应也”)、变革法(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兼修法(动静结合、刚柔相济)、惩戒法(“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先王以明罚敕法”)等。

以上德育方法,都可以为我们当前中小学德育提供借鉴,结合实际德育工作的需要加以运用,使我们更好的避免单调、空洞的说教式的德育,从而促进德育实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论语•述而》

[2]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M].沈阳: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

[3]韩增禄.易学智慧对话[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4]冯文全.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5]杨春增.《周易》德育目标与德育方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6).

猜你喜欢

修德周易君子
“德”的镜像:老子思想解读
君子无所争
国风·卫风·淇奥
《豫》卦释义
甜甜的“蝴蝶茧”
有君子之道四焉
孔夫子关于“君子”究竟说了些什么
做官与“修德”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一)目录(周易经传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