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探微

2011-09-05许虹萍

读写算 2011年34期
关键词:丰碑语感想象

许虹萍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有识之士也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语感教学的重要地位,甚至已有人呼吁把语感教学看作语文教学的核心,把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怎样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和积累呢?

一、创设情景,引导想象,培养学生语感。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景,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课始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景,奠定了课堂的基调。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再 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丰碑”是什么?为何说雪覆盖下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里的“丰碑”是指什么?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二、让学生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如《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澜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色彩斑瓓、穿、越”等词语,就无法感受到活生生的动人的蝴蝶聚会的场面,要想让学生披文入情,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数以万计的蝴蝶身着彩衣正从四面八方赶来,它们生怕耽误了大好春光,急着到蝴蝶谷去聚会,你瞧它们飞得多么轻快,多么活泼!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舞姿翩翩的彩蝶,正赶着去蝴蝶谷聚会呢?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因此,想象、联想是直觉思维的翅膀。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

三、读写结合, 在表达中强化语感。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自己的感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组织学生积极自主阅读课文, 读写结合, 写下自己的理解, 可以促使学生主动阅读, 富有个性地理解课文, 并获得独特的感受。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借助语感进行情景表述,凭借语感进行修正,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语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如教学《燕子》“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一句时,把句中的“痕”与“根”做比较,使学生体会到,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达出来,产生了一种朦胧美。通过对“痕”字的挖掘,使学生懂得了如何用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而这种体会过程就是对学生语感训练的过程。再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中一句:“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单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出感情色彩呢?可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雪”和“炭”在文中分别指什么?表达什么感情?雪”指的是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炭”指的是朝鲜人民的关心和帮助。一个“雪”,一个“炭”,不正表达了中朝人民深厚的情谊吗?通过琢磨,学生从“雪中送炭”这个词语,不但品味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而且体会到了作者一字一语的准确与奥妙。

四、融入生活, 在体验中培养语感。

新课标指出: 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要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生活的体验, 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积累与现时感悟的冲突, 激活思维。可见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 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

例如, 在《只有一个地球》中有这样一句话: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 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文中为什么这样写?

如何引导学生来领悟和品味? 笔者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1.反复朗读课文中宇航员在太空遥望地球的段落, 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地球的可爱与美丽?

2.你自己在影视、报刊中见过这样可爱的地球吗?

3.地球太容易破碎是什么意思?

4.在我们身边你看见过哪些毁坏地球的行为? (人们吃早点、购物时使用塑料袋所产生的白色污染, 人们做家俱、方便筷砍伐树木, 在河里挖沙破坏河床……)5.你学完这句话后有什么体会和感受? 结合实际谈谈身边保护环境的典型的人或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始终强调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 只有融入了学生身边的人或事, 才能让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情感中, 从而对文中“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 “造成生态灾难” “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加深了体验和感悟, 最终让学生领悟和品味到“太可爱”, 同时“太容易破碎” 的原因, 从而达到编排本课的目的, 那就是教育学生珍爱生命, 保护地球, 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总之,“语感教学”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最好体现。它的提出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广大教师只要在“语感培养”的领域里潜心思考,不断探求,就一定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王尚文《语文教育论引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猜你喜欢

丰碑语感想象
童长荣:铮铮铁骨铸丰碑
快乐的想象
一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曝光
丰碑最初不是『碑』
丰碑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