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为本提升语文阅读教学品质

2011-09-05张蓉芝

读写算 2011年34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诵读情境教学

张蓉芝

【摘要】不管是从阅读教学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还是从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来看,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诫号:“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读与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语感训练,与美感培养,与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密不可分的。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意义最丰富的语言,而要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文字,达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读的作用是巨大的,可谓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立足之根本。

【关键词】语文教育;阅读;诵读;情感与思考;叹为观止;情境教学;深刻含蓄

先从“阅读”的概念说起,所谓阅读,也就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张必隐《阅读心理学》第四页)很显然,阅读课所指的“书面材料”即是以语言文字为材料而构建的课文,它既是各种“信息”的载体,又是“影响读者非智力因素”的凭据。因此,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这个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让学生掌握以书面形式出现的语言文字。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认定: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体会思想感情和凭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这标明了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不言而喻,提高读的能力,理解语言文字,这是实现基础目标的基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读,语文课上没有了读,也就不称其为语文课教学了。没有了读,要落实其他目标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叶圣陶先生就曾谆谆告诫我们: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对于课文,学生能读懂他的大概,而对于一些深奥的知识,字里行间的含义,他们未必能理解,老师只需要在这些地方点拨,讲解,要把多数的时间留给学生。

另外,从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看,阅读也必须以熟读和背诵为最主要的方法。语言学家指出:汉语有别于其他语言的特点有二:一是汉语比较广泛的应用,且有区别意义作用的声调;二是汉语一般没有词的内部形态变化,语法关系主要是靠虚词和词序来表示的。因此,要学生了解当时寄托在语言中的意思与情感,只凭借讲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通过吟读和背诵课文,使作者倾注于笔端的情感与思考再现,这样才能达到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至于运用。

以上,不管是从阅读教学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还是从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来看,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诫号:“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都起到哪些作用呢?下面,我就这个问题,再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读与教学情境的设计

根据素质教育对教学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做好“教”与“学”的服务工作。而情境教学便是体现这一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情境教学”,关键就是教学情境的设计,我认为,设计情境的一个简洁而有效的方法就是“读”。

一方面,现今的教材,大都选的是名家名作,可以说篇篇言辞精粹,蕴含隽永,都为蕴情之作,根据王国维的“境界”学说,可所谓“景语”中含着感情,“情语”中衬着景物,各个都达到了一种艺术的“境界”。但要这些小读者从作品的境界中领悟作者用笔之情,描写之境,不读是不行的,只有通过多读,听别人读,自己读,去细细地品味,那字里行间渗透的情,篇章中描写的景便构成一种境界。深深吸引住学生,文章的语言文字,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另一方面,从学生讲,对于思维能力尚未充分发展的小学生,情感表现是相当丰富的,而蕴情的读,就创设了一个有情的境,从而抓住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和儿童易被激起的情感这一动因,这样展开的教学活动,会使学习成为儿童情感所需的活动,教学气氛当然是愉悦的,轻松的。

深有体会的是我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她是我的朋友》,那是一篇讲读课文,描写了一个小男孩为了挽救同伴垂危的生命,毅然献血的感人故事,为了让学生体会小男孩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对朋友深深的情意,开篇,我便有感情地范读课文,果然奏效了,课堂上,同学们都默默地听着,一颦一蹙中都可见对小男孩命运的担忧,气氛一下有了,后来讲读课文,我又让学生反复读描写小男孩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细细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当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课文的难点问题——小男孩以为自己献了血就会死,为什么毅然决定要献呢?问出时,学生们激动地异口同声地读到:“她是我的朋友!”。课成功地结束了,课下,谭老师进行评述时,就肯定地说:“这节课上得很不错,最成功的就是开始的范读创设的情境,将学生的心抓住了。”我也深深地感到,读在这堂课教学中的作用确实不小。

二、读与语感训练

汉语的意蕴,深刻含蓄,又时真可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繁琐地纠缠于内容的课堂分析很难帮助学生达到此种境界,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有效的尝试方法,才能帮助学生感知语言背后的含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提示了帮助学生感知语言的金钥匙——读。通过诵读,耳朵可以具体的感受到语言抑扬优质的音韵,缓急合宜的节奏;眼睛可以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鲜明的形象;内心能够和作者的心相通,敏锐地感知课文的内容,所以说“读”是一种有效的语感训练,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形式的读指导学生去感受,凭借语言文字去思维,使课文描述的人、事、景物等在脑中浮现出来,产生真切的感受,进而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一位老师教学《凡卡》时,先是通过有感情的范读使学生受到感染。在朗读凡卡挨打时,重读“揪”、“头发”、“拖”、“皮带”,在“皮带”后一顿,重读之后改低声音,放慢速度,读“揍了我一顿”,表现出凡卡那泣不成声的控诉。之后,教师并没有做繁冗的讲析,而是适当指点,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边读边体会,在读到这部分时,仿佛看到狠毒的老板就在自己的面前,听到皮带抽打时啪啪的响声,感到自己头皮发麻,浑身热辣辣地疼痛,由此体会到沙俄时代穷苦孩子所过的非人生活。显然通过诵读,学生感知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就提高了。

三、读与美感培养

研讨课上,听谭老师讲课令我受益匪浅,每一堂课都是一种享受,印象很深的是听她讲《荷花》一颗,那是一片看图学文,同学们看着美丽的荷花图,耳边听着谭老师很有特色的配乐朗诵,如同身临其境,仿佛来到荷花池边,闻到了花香。这堂课,谭老师抓住了课文语言的特色,充分发挥了朗读的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讲课文第四自然段,这一段全是描写作者在荷花池边的感受,谭老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完老师的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轻声读,最后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读——“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动听的朗读声下,表演的同学翩翩起舞,从他们的表演中,很明显地看出他们感受到了美——语言的美,景色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象《荷花》写景状物的课文是不少的,文章言辞优美,描写景色秀丽,抒情性很强,谭老师在《荷花》一课上的教学,就给这类文章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就是要充分利用朗读,发挥文章本身独具的魅力,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品评玩味好的词句,好的段落,欣赏课文的精妙之处,从中增强爱美之心,受到审美教育。

四、读与整个教学过程

读不仅在情境设计,语感训练和美感培养上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其作用也是不可磨灭的。

前一段时间时间,有幸听了窦桂梅老师在西安研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感受很深。整节课听的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忘怀。这堂课窦老师就是恰如其分地运用了“读”这一传统教学手段,将诵读,演绎得富有生气与活力,让人叹为观止。其中最精彩的就在于她设计的“五‘送(诵)大娘”,送得情真意切。她采用了引读方式,层层深入,创设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志愿军的一员,深入体会感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共分了五个层次:“求——请求——恳求——哀求——无奈下达命令”,学生的体会逐步深入,情感渐趋投入,在反复的朗读中,达到“心入于境,情会于物”。

●第一“送” 在了解了故事的背景的基础上,窦老师煽情地说:“刚才你们讲的只是他们8年相处的点点滴滴。这样的故事,就是讲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哪!这一别,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相见。列车就要开动了, 千言万语只好化作‘诵别的深情。 (出示课件:诵亲人)。你怎么理解这个‘诵? ”

学生1:我觉得诵是赞扬的意思。 学生2:我觉得是用心灵赞颂。

窦老师接着说:那就把刚才你们讲的感情融入到朗读中,用你们的心去歌颂他们。 (播放课件:大娘的照片)。看,这就是当年《中国青年报》上登载的75岁的李大娘和战士张喜武挥泪告别的情景。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谁想和大娘诵别?

学生1:(深情地)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

●第二“送” 窦老师引导读:你的诵别含着深情,可是年迈的大娘怎么忍心就此和亲人志愿军分手呢?我们只好请求她停步。谁来请求大娘?

(学生2:继续读句子,“请求”大娘停步,读得很动情。)

●第三“送”窦老师引读:就是这样请求,大娘也没有停下送别的脚步,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恳求大娘——

(学生3:继续读句子,“恳求”大娘,尤其是“大娘”一词由慢到快的语气处理,很有味道。)

●第四“送”窦老师引读:可是,大娘的脚步仍然没有停住。为了让大娘回家休息,万般无奈,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她——

(学生4:继续读句子,“哀求”大娘,有意突出拉长“大娘——”!)

●第五“送”窦老师引读:你不断地哀求大娘,可大娘还是不回去。没有办法,我们只好以军人的口气命令她。谁来命令大娘——

(学生5:继续读句子,“命令”大娘,读“大娘”时语气很坚定。)

窦老师最后指导学生在读中突破了难点:这命令中也有不忍,命令中也含着深情——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啊!谁再来试试?

(学生读出的感情很复杂。)

●再“诵”升华主题窦老师:同学们,现在你想怎样对大娘诵别,就怎样对大娘诵别,开始!

(全体学生带着各自的体验诵别,有的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根本没有任何讲解,有的只是有目标、有层次、有提高的诵读。做到了以读为本,摒弃了传统阅读课文教学中烦琐分析的陋习,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注重进行个性化阅读指导,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一个提高。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意义最丰富的语言,而要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文字,达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上面的陈述就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在通往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的道路上,读的作用是何等巨大!它可谓是阅读教学的立足之本!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诵读情境教学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英语情境教学中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