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Fahr病3例报告

2011-08-20王江涛吴雪梅贾飞勇王洪亮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年9期
关键词:双侧基底节入院

王江涛,吴雪梅,郑 柔,贾飞勇*,王洪亮

(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儿内二科,吉林长春 130021;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儿科;3.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诊治中心)

Fahr病又称特发性家族性脑血管亚铁钙沉着症。1930年Fahr首先报道1例,Fahr病以基底节、丘脑、小脑齿状核及大脑半球白质的钙化为特征[1],临床少见,国内少有报道,现有我院收治3例Fahr病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1:男,18个月,以生后至今18个月不会站,不会走于2010年8月16日入院,患儿系G1P1,足月自然产,出生体重1.5 kg,母孕早期曾出“风疹”,未用药,无脐带绕颈,出生时羊水少,浑浊,否认胎盘异常,生后有缺氧,曾吸氧,母乳喂养,无明显黄疸,生后4个月会抬头,翻身、坐均较正常晚,11个月会爬,12个月会扶走,4-5个月会认母,现患儿至今18个月不会独站,不会走,手能持物,会捏物,只会发单音节,无明确指向,能分清熟人、生人。家族中无类似病例。体格检查:头围43 cm,粗大运动:可扶走,不能独站,精细运动:拇食指捏物欠灵活。肌张力:正常。反射:双侧膝腱反射正常。双侧巴氏症阳性。智力方面:注视、追视可。应物能:可主动抓握,应人能:能认识母亲,能分清熟人、生人。言语:只会发无意义单音节字。头CT:双侧额叶、顶叶及双侧基底节区可见多个不规则形点状、管状高密度影,双侧额顶叶、双侧颞叶白质见不规则形低密度,呈对称分布,右侧颞叶病变较大。脑内多发异常钙化灶,双侧多发低密度。头MRI:脑内多发异常。GESELL测试:动作能:粗动作相当于52周,细动作相当于60周,应物能相当于55周,言语能相当于35周,应人能相当于 55周。同型半胱氨酸 12.84 μ mol/L,NSE16.5 ng/mL。PTH正常。临床诊断Fahr病。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病情略好转出院。

例2:男,3岁,以确诊继发性癫痫2年,抽搐1天于2010年7月30日入院。患儿系G1P1,足月剖宫产娩出,出生体重3.9 kg,母孕7个月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未用药自愈,出生时胎位不正,患儿3个月会抬头,6个月时不会坐,当时就诊于我科诊断为精神运动发育延迟,给予康复训练后,9个月会坐,27个独站,28个月独走。入院前2年,患儿于哭闹后出现身体发软继而发生抽搐,抽搐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向一侧凝视,口周发青,流口水,四肢抖动,持续数秒钟,按压人中后缓解,缓解后嗜睡,左侧肢体无力,嗜睡可于发作后2-3天缓解,肢体无力于2-3月后恢复,诊断为继发性癫痫,给予左乙拉西坦抗癫痫治疗,患儿抽搐发作完全控制,后因家属自行停药,再次出现抽搐发作,表现同前,此后一直规律口服左乙拉西坦,现剂量为250 mg,每日2次,抽搐未再发作。入院前1天患儿哭闹后出现身体发软,家属给予水合氯醛灌肠,患儿仍出现抽搐发作,表现同前,共抽搐5次,持续3秒至 30余分钟,于我院门诊给予水合氯醛灌肠,肌注镇静药物后缓解,缓解后嗜睡,右侧肢体无力。家族中无类似病例。体格检查:一般状态欠佳,嗜睡,咽略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腹未见异常,项强可疑阳性,双侧巴氏征阳性,右侧膝腱反射弱,肌张力低,仰卧位股角170度,左侧上肢肌力Ⅰ级,左侧下肢肌力Ⅱ级。头部CT示双侧对称性钙化灶,注意Fahr病。同型半胱氨酸 12.72 μ mol/L,NSE16.0 ng/mL。PTH23.3 pg/ml。临床诊断Fahr病、精神运动发育延迟、继发性癫痫、癫痫持续状态。给予抗癫痫,营养神经治疗,病情好转出院。

例3女 ,10岁。以“哭笑无常乱语2个月,发作性眩晕1.5个月”入院。患儿系G1P1,足月剖宫产娩出,无家族史。系统检查:一般状态可,意识清,智力轻度下降。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同型半胱氨酸12.84 μ mol/L,NSE16.5 ng/mL 血清磷 1.27 mmol/L、Ca2+2.35 mmol/L,甲状腺功能、甲状旁腺功能正常,头颅CT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性钙化。临床诊断为Fahr病。

2 讨论

Fahr病发病率为0.23%-1.6%,CT扫描阳性率为3.2%-15%。本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以散发,但大多与遗传有关,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患者14号染色体基因异常,16号或18号染色体可呈环形改变,但也有认为与14号染色体无关者[2]。本组两例患儿未见内分泌异常及血钙降低,家族中无类似病例,考虑散发病例。临床可有抽搐、智能障碍、行走不稳、健忘及语言不清[3],血及尿钙磷化验正常。本组3例患儿两个有运动发育落后,智力低下,其中1例有构音障碍,病例2患者以抽搐入院,,临床表现与本病较为符合。

图A为例1患儿头部 CT改变;图B为例2患儿头部 CT改变;图 C为例3患儿头部CT改变

1971年由Moskowitz等拟定了诊断标准:①影像上有双侧基底节钙化;②无甲状旁腺机能减退表现;③血清钙、磷正常;④肾小管对甲状旁腺素反应功能正常;⑤无感染、中毒、代谢等原因。本组3例患儿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典型的CT、MRI表现大多能做出正确诊断,但需与下列几种疾病相鉴别:①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脑内钙化灶与Fahr病十分相似,但临床常表现为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低钙血症高磷血症与血清PTH减少或不能腹腔测;②结节性硬化症:侧脑室体部和枕角室可见室管膜下结节或结节样钙化,可突入脑室,皮层可见脑回环状病灶,高密度块状病灶及“H”形病灶,面部多有皮脂腺瘤。此外,还应与碱性磷酸酶活性紊乱疾病、外伤后血肿后遗症、脑炎、巨细胞病毒和弓形体病等感染性疾病、CO中毒等缺血缺氧性疾病及生理性钙化等鉴别。

本病在CT上主要表现为两侧基底节区对称性钙化斑,大小不一,尾状核、豆状核、内囊区最多,少数可有囊变。丘脑、下丘脑外侧,脑干,小脑齿状核以及两侧大脑半球均可见对称性多发性钙化斑,有时还可见脑萎缩。本组3例病人均可见上述特征性钙化斑,未见脑萎缩。CT在钙化的显示方面优于MRI,多数学者认为CT应作为本病首选的检查方法。MRI应用高分辨率和梯度回波亦可改善颅内钙化灶的显示[4-5],能够显示病灶区内和周围胶质增生的范围和程度,而且在显示小脑病灶、并发的脑白质脱髓鞘改变、早期脑梗死方面明显优于CT。CT和MRI均可显示其并发的脑出血、脑梗死、囊变及脑萎缩。CT和MRI结合,可以更加全面、客观的显示病变的性质、范围和程度,提高诊断准确率。

本病无特异性治疗,CT的特征表现常是诊断本病主要依据,凡临床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抽搐,智能及运动发育障碍的儿童均应考虑到本病可能。

[1]Hoque MA,Siddiqui MR,Arafat Y,et al.Fahr's disease:a very rare cause of epilepsy[J].Mymensingh Med J,2010,19(1):127.

[2]Lam JS,Fong SY,Yiu GC,et al.Fahr's disease:a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frontal lobe syndrome[J].Hong Kong Med J,2007,13(1):75.

[3]Ashtari F,Fatehi F.Fahr's disease:variable presentations in a family[J].Neurol Sci,2010,31(5):665.

[4]Shakibai SV,Johnson JP,Bourgeois JA.Paranoid delusions and cognitive impair ment suggesting Fahr's disease[J].Psychosomatics,2005,46(6):569.

[5]Kotan D,Aygul R.Familial Fahr disease in a Turkish family[J].South Med J,2009,102(1):85

猜你喜欢

双侧基底节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单侧和双侧训练对下肢最大力量影响的Meta分析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微创与钻孔引流术在老年性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蛋白质在双侧慢性缩窄性损伤大鼠脊髓后角的表达
入院计划概念框架系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