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氟比洛芬酯对七氟醚全麻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影响

2011-08-20李龙云苏振波赵国庆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1年9期
关键词:芬酯比洛躁动

李龙云,李 云,苏振波,赵国庆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麻醉科,吉林长春 130033)

七氟醚作为一种新型吸入麻醉剂,在我国临床麻醉中逐渐普及。在其临床应用过程中,人们发现麻醉苏醒期术后躁动发生率较高,达39.31%,而疼痛是引起术后躁动的主要原因[1]。本研究旨在观察术毕前给予氟比洛芬酯对七氟醚全麻下麻醉苏醒期质量的影响,探讨氟比洛芬酯的镇痛效果,从而为临床提供更多镇痛选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中日联谊医院2009.4至2010.3间行择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80例,ASAI-Ⅱ级,其中男性 90例,女性90例,25-60岁,体重45-80 kg。随机分为三组(K组、F组和N组)每组60例,男女各30例,无过敏史、长期疼痛病史,无呼吸功能障碍,且短期内未服用过镇静催眠药物。

1.2 麻醉方法各组均采取静吸复合麻醉。诱导药物如下:咪达唑仑0.05 mg/kg,维库溴铵0.1 mg/kg,依托咪酯0.2 mg/kg,舒芬太尼0.4 μ g/kg。麻醉维持均采取七氟醚吸入,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值处于1.0-1.4水平。手术结束前1 h不再给予任何药物。各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前30 min给予镇痛药物。K组氟比洛芬酯1mg/kg稀释至10ml缓慢静脉滴注,F组给予芬太尼1 μ g/kg稀释至10 ml,N组给予0.9%生理盐水10 ml。术毕常规拔除气管导管。

1.3 观察指标患者入室静息状态下和拔管时的MAP和HR。患者睁眼时间(停止吸入七氟醚至可呼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停止吸入七氟醚至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停止吸入七氟醚至可回答简单问题的时间)。患者苏醒期的疼痛、镇静、躁动、咽喉疼痛及呼吸抑制评分。

1.4 统计分析所得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P<0.05定义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三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情况(±s)

表1 患者一般情况(±s)

注:三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P>0.05.

组别 n 年龄(岁)体重(Kg)手术持续时间(h)维库溴铵剂量(mg)舒芬太尼剂量(μ g)K组 6049.7±4.8 68.6±9.11.4±0.2 3.4±1.410.5±4.4 F组 6052.5±4.3 66.4±9.21.4±0.2 3.5±1.411.0±3.2 N组 6051.4±5.0 68.3±8.41.5±0.3 4.0±1.310.0±3.3

2.2 患者苏醒期拔管指征

2.2.1 生命体征变异量 K组和F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拔管即刻和术前静息状态差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K组二者略高。K组和F组分别与N组比较,MAP和HR变异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2.2.2 拔管征象 K组和N组患者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K组时间略长。F组各项时间均长于K组和N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患者苏醒期拔管指征(±s)

表2 患者苏醒期拔管指征(±s)

注:与其余两组比较,*P<0.05.

组别 n MAP差值(mmHg)HR差值(Bpm)睁眼时间(分)拔管时间(分)定向力恢复时间(分)K组 608.7±2.98.2±3.112.2±2.913.8±2.915.2±2.7 F组 608.0±2.96.3±3.416.1±2.0*18.6±1.7*22.2±2.6*N组 6017.1±3.9*16.1±5.6*11.3±4.212.9±4.214.9±4.1

2.3 患者拔管后的反应

2.3.1 镇痛结果 N组的疼痛及躁动评分明显高于K组和F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镇静评分三组间无差异(P>0.05)。K组和F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K组略高。见表3。

2.3.2 不良反应 F组出现呼吸抑制例数高于K组和N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K组和N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N组诉咽喉疼痛例数高于K组和F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K组和F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患者拔管后反应情况(±s)

表3 患者拔管后反应情况(±s)

注:与其他两组比较,*P<0.05.

组别 n 疼痛程度 镇静评分 躁动评分 低氧血症(例)咽喉疼痛(例)K组 60 0.8±0.6 0.8±0.6 0.7±0.7 8 10 F组 60 0.4±0.5 0.9±0.6 0.6±0.5 24* 7 N组 60 1.4±0.9*0.5±0.5 1.4±1.1* 6 34*

3 讨论

随着医疗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快通道麻醉的应用越来越多,人们对麻醉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苏醒期躁动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全身麻醉苏醒期躁动主要表现为血压增高、心率加快,甚至坠床、窒息等严重并发症。大量研究表明,疼痛是引起术后躁动的主要原因。给予镇痛药物后,多数躁动可缓解。而人工髋关节置换等大型手术,创伤大,时间长,除了切口本身造成剧烈疼痛外,患肢肿胀、肌肉筋膜紧张、骨与骨之间的摩擦、骨膜引起的刺激等,均会造成术后急剧疼痛。术后疼痛是产生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减轻或消除术后切口疼痛和运动疼痛也成为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为了达到综合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临床通常采取术中超前应用镇痛药物[2]。临床上应用的镇痛药物主要是阿片类、非甾体类抗炎镇痛类及区域神经阻滞药(即局麻药)等多种类、多途径的超前镇痛和平衡镇痛。阿片类镇痛药,如芬太尼、舒芬太尼等,与阿片类受体相结合,激活镇痛中枢而达到止痛作用。舒芬太尼是人工合成芬太尼衍生物,是镇痛效能较强的麻醉性镇痛药。阿片类镇痛药随着应用剂量的增加,副作用发生率增加,包括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及延长苏醒时间等。

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镇痛效果确切,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术后和癌性疼痛。氟比洛芬酯作为一种新型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经缓慢静脉注射后药物可靶向富集于手术切口和炎症产生部位,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体内生物合成[3],达到抑制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超敏化,从而起到减轻或解除疼痛的作用。同时对其他镇痛药物具有协同强化作用[4],对脑血流及其氧合无影响,对麻醉深度、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亦无明显影响,且不抑制呼吸。静脉给药5分钟起效,6-7分钟药效可达高峰,作用持续时间达6小时以上[5-7]。同时它可胃肠外给药,从而避免了对胃肠道粘膜的刺激,避免了恶心呕吐的发生,加强了手术用药安全性。临床上氟比洛芬酯通常作为术前给药进行超前镇痛,同时术毕给药强化镇痛药物药效,是一种很好的镇痛方法[8]。

本研究于全身麻醉拔管前30 min分别缓慢静脉滴注氟比洛芬酯和芬太尼进行对比研究。研究表明:术毕前氟比洛芬酯(1 mg/kg)和芬太尼(1 μ g/kg)的超前镇痛均可使麻醉苏醒期取得较好苏醒质量,对患者的术后应激、术后躁动、术后急性剧烈疼痛及全麻后咽喉疼痛均能起到良好预防效果,为临床麻醉提供了更多术后镇痛选择。氟比洛芬酯镇痛效能与芬太尼接近,而氟比洛芬酯对患者清醒及呼吸抑制等影响小,可安全应用。

[1]鲍 杨,史东平,冯卫征.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的研究进展[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0,26(2):183.

[2]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Acute Pain Management.Practice guidelines for acute pain management in the perioperative setting:an updated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Acute Pain Management[J].Anesthesiology,2004,100(6):1573.

[3]Ochroch EA,Mardini IA,Gottschalk A.What is the role of NSAIDs in pre-emptive analgesia[J].Drugs,2003,63:2709.

[4]马 欣,杨建军,苏中宏,等.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骨科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3):176.

[5]Yoshitani K,Kawaguchi M,Tatsumi K,et al.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flurbiprofen does not affect 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 and cerebral oxygenation under isoflurane and propofol anesthesia[J].Anesth Analg,2004,98:471.

[6]Hirota K,Fukushi S.Flurbiprofen does not change the bispectral index and 95%spectral edge frequency during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with propofol and fentanyl[J].Eur J Anesthesiol,2002,19:483.

[7]徐国柱,李晓玲,段砺瑕,等.氟比洛芬酯微球载体注射液治疗中度术后疼痛的II期临床试验[J].中国新药杂志,2004,13:846.

[8]高明,韩阳东,赵国庆,等.氟比洛芬酯术前术毕静注对上腹部手术镇痛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7):1090.

猜你喜欢

芬酯比洛躁动
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氟比洛芬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道路躁动
安徽农化:在变革与躁动中坚守前行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在关节手法复位中的应用
躁动季节
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