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外部空间设计初探

2011-08-15郭亚婷樊晓刚

山西建筑 2011年27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轴线校区

郭亚婷 樊晓刚

大学校园的外部空间是校园整体空间的核心组成部分和校园生活的重要载体,创造一个易于师生生活、学习、交流并且富有场所精神的校园外部空间是高校建设者所追求的。但现实情况是新建的高校校园往往不如人意,校园外部空间各组成元素之间缺乏联系性,不能形成完整连续的外部空间结构和内部人文精神。通过时间沉淀的高校老校区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往往具有整体感和历史人文韵味,通过对老校区的空间研究,可以为新校区的建设起到一定借鉴作用。鉴于校园外部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校园空间也是城市空间的一个缩影,笔者将城市设计理论中的一些理论引入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研究中。罗杰·特兰西克的《寻找失落空间》中提到了“联系理论”,这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理论,被称为关联耦合分析。这些“线”可能是交通线、线性公共空间或视线,如各种交通性干道、人行通道、序列空间、景观轴等。通过对这些“联系线”的分析来挖掘形态元素的形式组合规律以及动因,其目的在于组织一种关联系统或一种网络,从而建立空间秩序的综合结构。此次,笔者运用联系理论对四川大学的老校区——望江校区外部空间做了一个分析。

1 外部空间分析

1.1 物质线

由于校园内建筑密度较低,道路线可称为校园中的物质线,由它贯穿整个校园,连接各建筑群及空间结点,是外部空间结构取得整体连续性的最有力手段之一。在空间结构的安排上,道路与各空间应该存在一定必要关系。

从望江校园道路交通分析可得,人流主要经过的地方,即道路与道路的汇集处,往往有校园级的空间节点。这些节点多为开敞的公共空间,如校园东区玉章北路与张澜路交汇处的双荷池是川大师生都爱去的公共空间,北门的学府广场则为人流汇集和疏散的场所。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型语言》中认为交往场所最好与人流动线呈“相切”的关系,即视觉上保持连同、位置上相互靠近,行动上又方便可及的“密接状态”。经过的人流可以了解场所里的活动,参与或者离去;场所里的人可以动中取静,与外界保持一定的联系。故处于主要道路“边缘”的空间成为了丰富校园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川大校园的不同位置和区域,设置了很多此类的活动空间,增加了人们使用各种外部空间的机会。如在教学区、宿舍区周边,道路边的树林草地中间设计少量硬质铺装或石质桌凳或仅为草地,即可为同学提供一处独自读书或几人探讨问题的活动地方。这使得校园外部空间与校园生活有机结合,实现了丰富的空间感受。同时,道路串联着各建筑群,建筑群周围一般有小型广场或绿地围绕,故在设计时,应更注重道路的便捷性,强调步行环境的变化和提供各种停留空间场所。

1.2 行为线

轴线是联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组织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手段,而在校园规划中轴线的运用也是十分适用的,轴线形成的线性空间为典型的动态空间,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轴线系统,易形成有序、层次丰富的外部空间,引导人的活动,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和视线,轴线保证了外部空间的连续性。轴线的交叠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系统,便可以构成整体连续的人流行为线。但是这种过于理性的空间设计往往使得感受变得单一,空间缺乏活力,要使空间具有多样性,就要试图打破这种规则式的格局,这才适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感受,所以校园空间更应该成为一种半网络状。哈夫提出的关于提高城市建成区内自然开敞空间连续性的设计方法中提到实现连续性目标需要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多样性、可达性、整体性与灵活性。所以说,轴线的设计对形成校园外部空间的整体性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打破固有的模式则更能增强空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望江校区是在发展中逐渐建成的,由过去两座相邻校园合并而成,经长时间形成的外部空间,是最初的设计意愿和之后各种需求累计交织的结果。东西两区各有网状轴线,通过道路、建筑或绿地各元素对轴线的打乱,使人走在川大校园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有序与无序的交错感,这种格局丰富了整个外部空间的层次。以校园特有线性空间,随节点大小时而收缩,时而放大,不断交替变化,产生步移景异的空间韵律,最终实现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的特色化和灵活性。

1.3 心理线

文化性和场所精神是师生们对校园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基础。文化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校园外部空间是校园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形式。能否形成使人尊重、留念的具有校园精神和历史文化的空间、场所,应该是评价是否是一个成功校园的重要标准。文化与校园的联系,应该更多是一种意境的营造和人是否能参与进来。只有充分的揭示场所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特色,才能真正体会到场所精神和意境趣味。

四川大学作为一座百年学府,望江校区校园的人文色彩和历史沉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例如从北门出发,经双荷池—林荫大道—体育馆,这是一条具有向心力与引导性的心理轴线。双荷池景色优美,春季树枝展嫩叶,夏季双池荷花尽开,秋季有师生在此钓虾,冬季时,即使天冷也有同学在此晨读。平时,许多人无事也喜欢坐在两边的长廊里休息,或坐在池边的圆凳上看书,就算旁边有行人、车辆经过也不会打扰他们的兴致。走在长长的林荫大道上,穿过学校的主要教学区,看见同学们手捧着书、三五成群的,或与老师交流着。这样年复一年的,可以强烈的感受到这就是大学的校园,两旁排列整齐的梧桐树营造出了一种时光交错的场所感。体育馆前有一片开敞绿地,草坪上只种植了少量灌木,人可以随意进入。这里紧邻学生宿舍,所以成为了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而在天气好时,更有许多人在这里晒太阳、放风筝和举办活动。不同的空间、在人参与下有了更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意境韵味,这就是大学中需要的具有校园文化和有利于师生生活、学习、交流的富有场所精神的校园外部空间。

2 评价和讨论

2.1 老校区外部空间更新完善

老校区的空间结构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演变而成的,要很快做出大的改变是不现实的,而且这也容易破坏老校区原有的校园文化。在对老校区更新、改建和发展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不要在短时间内改变校园本来的风格,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局部修整,慢慢改变原来的那些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东西。2)最大限度地利用校园。依托原有的条件,挖掘房前屋后、交接处、建筑组群之间大小不等的节点空间的存在价值和弹性功能,营造小尺度公共空间,以方便学生之间、老师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偶发交往活动的需求。3)挖掘新兴校园文化,创造出具有时代感的新的校园景点,使老校区再次展现活力,与时代一起进步。

2.2 新校区外部空间建设规划

新校园往往在理性设计下产生,校园空间往往缺乏生机和活力。在进行设计规划时,可以借鉴老校区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证人们在外部空间活动和感受的连续性。要注意路网的构建,道路与道路、道路与建筑的空间关系,轴线的设计和半网络结构的运用。要摆脱新校园的通病——统一、单调和无特色,还是要在校园文化和场所精神上下功夫。可能有些校园文化精神需要一定时间积淀才能最终形成,但最初通过一些景观设计其实还是可以做到自己的特色。如中国台湾高雄大学在进行大学校园建设时,就设计了几处特别具有人文特色的校园景点并注重细节的变化,一下就使新校园与其他学校有差别,有了自身的特色。

3 结语

校园的最初外部空间结构一旦形成,便影响着人们在校园中的生活,随着时间进而沉淀演变成一种自身的校园文化。所以在探讨校园外部空间结构的设计时,要避免最初的形态对校园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要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构想校园规划。

[1]李世东.高校校园改造的五大要点[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1-23.

[2]吴劲松.高校景观设计文化意境之初探[J].安徽建筑,2009(4):96-98.

[3]尹海伟.城市开敞空间——格局、可达性、宜人性[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4]钟 祺,戴云倩,郑 志.联系理论在新建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结构中的应用[J].中外建筑,2006(6):55-57.

[5]付云松.大学校园建设应从物质文化延伸到精神文化[J].山西建筑,2010,36(1):12-13.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轴线校区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曲轴线工件划伤问题改进研究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基于回归分析的水电机组轴线曲折预判断分析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行书章法浅析(十五)书写应把握行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