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通识教育研究述评

2011-08-15白兆锋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哈佛大学通识课程

白兆锋

(西藏大学师范学院,拉萨850000)

大学通识教育研究述评

白兆锋

(西藏大学师范学院,拉萨850000)

当前,通识教育不断受到我国研究者的重视,内地许多高等学校纷纷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并冠名以“通识教育”实践,但问题也层出不穷。究其根源,主要是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定位模糊。当务之急,是在理性的层次上分析、认识并界定通识教育,从而为当前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通识教育;概念;研究述评

当前,通识教育作为中国高校的改革方向之一,已经被国内的一些大学特别是部分著名学府所倡导和实践。这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形成趋势。但是通识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多维度、多阶段的历史范畴,面对一个如此引人注目又充满歧义的概念,国内学者至今也没有对此达成一致认识。认识论上的误区以及错误的定位和认识对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都是非常有害的。当务之急,是在理性的层次上认识通识教育。笔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对通识教育的定义进行梳理、分析,加深理解,希望可以为我们当前通识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一、从历史的角度对通识教育的分析

王春春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探索》一文中认为[1],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希腊亚里士多德主张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讲求知识的广泛性,贬斥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保持心灵的自由,其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性,促使人的智慧、道德和身体的和谐发展,为个体积极享用“闲暇”,从事“沉思”作准备。为着这个目的,自由教育以“自由学科”为主要内容,避免机械的、实用的、专业化的训练。

胡大志在《通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一文中认为,自由教育的传统毫无疑问地被看做通识教育理论的最好来源,并将其发展分为三个时期[2]:

(1)自由教育思想的形成时期(主要是指古罗马时期):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针对当时的自由人的教育,以自由发展理性为目标,提出了自由教育,核心是发展理性。

(2)以古典学科为主的自由教育时期(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注重古典学科或文科,是对束缚人的狭隘的中世纪精神进行坚决的反抗。在高等教育中表现为重视传授价值,轻视讲述事实;重古典文科,轻实用学科,把心智训练而不是具体技术或职业作为重点。

(3)自由教育内容的扩展时期(从工业革命开始):自由教育吸收了科学学科,成为了文理兼备的教育。其主要观点是,高等教育不能只是为知识而知识,还必须考虑知识的后果:不仅应进行自由教育,还应该进行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的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和受教育者的多种多样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使得自由教育不得不拓展其内涵来为自己辩护。综上所述,从历史上看,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是同义词。

周晓辉、陈舒怀、骆少明的《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3],张寿松的《近十年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4]等文章均认为:世所公认的、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是由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教授(A.S.Packard)提出的,他第一次将自由教育和大学教育联系起来。

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

王定华在《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一文中以哈佛大学为例对战后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状况进行了梳理[5],认为战后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致力于培养“全人”(the whole Man)。“全人”不是抽象的,而是指善良的人(good Man)、善良的公民(good citizen)和有用的人(useful Man)。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其逻辑起点和理想目标的通识教育,要求建立一种新的人才观和教育价值观。主张从单一的、片面的培养目标转向完整的、全面的培养目标;从相互脱节和对立的教育体制,转向完整的、统一的教育体制;从割裂的、残缺的知识,转向广泛的、全面的教育内容。

1977年哈佛大学通过的《核心课程报告书》于1978年正式实施,该报告明确了哈佛大学的教育理想或目的是培养20世纪有教养的人。为此每个哈佛学生必须修习下列五个领域的课程:文学与艺术、历史研究、社会分析及推理、科学、外国文化。可见,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非常广阔,适应现代多元文化和社会。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哈佛大学修正了战后提出的培养“全人”的目标,倡导为下个世纪培养“新人”。为此,哈佛大学认为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应包含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课程,还是一种态度,一种学习方式,一种终生的追求。

相对于国外,我国的通识教育起步较晚。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尤其是我国著名教育家梅贻琦提出的“大学之道”、“通识为本,专识为末”,“本末兼赅,通重于专”等思想均闪烁着通识教育之光。冯惠敏在《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一文中对此有较全面的阐述[6]。

李曼丽、杨莉、孙海涛在《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一文中,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背景与问题的提出作了简要概述[7]。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经济、外交上的原因,“专业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这种专业教育在当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急需的人才,但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弊病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培养出来的人才基础较弱、素质较差,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1961年我国开始纠正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期,高校逐渐认识到培养人才的任务在于使大学生具有成为专家的基础和素质。此后,高校开始推出加强学生基础的措施,如“拓宽专业”、“学科渗透”等。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纷纷开始了文化素质教育改革。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状况而提出的,它旨在提高人才的全面发展的素质。”虽然文化素质教育内涵比通识教育要窄,但它体现了通识教育的哲学观。

左崇良在《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实践的误区与路径》一文中,对在当前我国高校通识课程实践中存在的四大误区进行概括,认为通识课程概念不清、通识课程目标不明直接导致通识课程实践的混乱和低效[8]。

二、从语言学的角度对通识教育的分析

唐霞在其硕士论文《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研究》中,从语言学的角度对“通识教育”一词进行研究,颇具新意,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其含义[9]。谷建春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中对此也有提及[10]。

通识教育是由英文中的“general education”一词译过来的,这里的“general”,共有六个解释:一是普通的、全面的、整体的、总的;二是非专门的、一般的、普遍的;三是正常的、常规的、通常的;四是大致的、不详细的、笼统的;五是总的、首席的;六是在通常情况下、一般而言。由此可见,英文中的“general”是一个形容词,所以我们在使用的时候一般会翻译成“普通教育”、“全面教育”或“综合教育”,这种翻译本身就造成了对“通识”的不同理解。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词语的意思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通识教育中的“通”在中文语境下不止有形容词普通的、全面的等意思。中文语境下的“通”意义要比“general”更广泛一些。

《现代汉语词典》中“通”的释义有以下几种:(1)“通”有共通的意义,即通行于或适用于一个方面的,属于大家的,彼此都有的。(2)“通”有不限于或超出一事一物而与外物建立联系的意思。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贯通”、“沟通”。(3)精通某一方面的人。

对于“识”,该辞典的释义:(1)认识、识别。(2)常识、才识;见识、知识;思想或意识的意思。那么“通识”所应包含的具体内容就应该是:(1)所谓“通识”,首先包含了人们生活中所具有的那些基本的常识,这种常识在每个时代、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普适性,是人们普遍拥有的东西。(2)所谓“通识”还包含着那些不同但是相通的知识。由于人与世界的多样性、真理的相对性、认识真理的能力的有限性以及人性的复杂性、矛盾性,造成了人类生活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人们具有沟通这些差异、辨别这些差异的能力,宽容这些差异的精神。这种沟通的能力,宽容差异的精神也是“通识”所包含的很重要的内容。而所谓的通识教育首先就是对所有人生活中所具有的共同的、普遍的知识的教育,其次通识教育还应该教给学生那些不同但是相通的知识,教给学生认识世界的差异性、矛盾性,使每个学生面对这些不同时应该具有独立思考、沟通差异、辨别是非的能力。

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最大危机,主要在于大学缺失了核心,缺失了精髓,即人文精神的失落。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理想,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教育不能没有操守,教育不能没有人文精神。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对当前教育问题最有力的回应,是解决教育人文缺失的良策。

[1]王春春.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探索[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胡大志.通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D].上海:复旦大学国际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周晓辉,陈舒怀,骆少明.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7,(3):32 -35.

[4]张寿松.近十年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0):12 -14.

[5]王定华.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1997,(6):83-85.

[6]冯惠敏.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17 -19.

[7]李曼丽,杨莉,孙海涛.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125.

[8]左崇良.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实践的误区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7,(3):91 -93.

[9]唐霞.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谷建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G642.0

A

1001-7836(2011)07-0018-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7.008

2011-03-20

白兆锋(1978-),男,河南洛阳人,2009级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哈佛大学通识课程
哈佛大学46%是富二代,但决定上限的不是出身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看一眼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