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与对策

2011-08-15杨圣明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外延经济发展

杨圣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 财贸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名家论坛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与对策

杨圣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 财贸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36)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关键问题。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政绩观相矛盾,同时缺乏相应的经济体制基础和科技基础。这是今后继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解决的问题。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发展方式;集约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根本性、全局性的关键问题。它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和方式问题,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问题。因此,党和国家给予高度关注。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显出来。综合国际、国内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2008年、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而且也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议题。对于如此重大的问题,继续深入研究,多方探讨,认真切磋,学术界应以高质量成果、真知灼见,献给国家和社会,以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更大成就!

我们应该清醒估计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不是轻而易举的,而是极其艰难的。让我们先简要回顾一下历史,然后再说当前的问题。

前苏联的经济在二战前后大约经过三十年的外延式的高速发展,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明显降低,经济效益越来越差。对此,当时前苏联经济学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这是外延增长方式或者说粗放经济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由以外延增长方式为主转向以内涵增长方式为主。于是出现了1962年的“利别尔曼建议”和1965年的“柯西金改革”,力求推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是,这些改革措施都被封杀。1971年苏共“24大”正式提出“向集约化为主的发展道路过渡”,苏共“27大”又确定了“生产的全面集约化”和“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然而,这些主张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口号上,并没有得到实施。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时,其仍处于粗放经营,以外延方式为主,始终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每个卢布生产基金产出的国民收入从1970年的55戈比下降到1990年的28戈比,降低49.1%。

我国十分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早在1962年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同志就提出和阐明了这个问题。①改革开放初期,刘国光同志在1984年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一书中,全面深刻地论述了“从粗放发展到集约增长的转变”问题。党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十三大”提出“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十四大”进一步强调“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党和政府更加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为什么反复强调这个问题呢?固然因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很重要,但主要原因还在于转变发展方式的成果不显著、不理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虽然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0%左右,而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却在22%以上,高出GDP增速的一倍以上。可见投资效益相当差。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1990年为37.1,而2007年降至26.0,降低30%;2009年降至9.5,降低74%,当然,这是经济危机时期的特殊情况。可见,虽然年年号召提高效益,转变发展方式,但事实上投资效益还是下降的。调整经济结构,重点扩大消费需求,困难重重,成效不多。这同粗放的发展方式有很大关系,或者说,这是粗放发展方式的表现和结果。

现在要问,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什么如此艰难?原因当然很复杂。这里仅谈几点。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政绩观相矛盾。目前各级政府和许多领导干部仍然把GDP增长速度作为衡量政绩大小的标准。为了使政绩更大,各地各部门进行GDP竞赛,看谁的速度高。这样把经济增长速度放在第一位,而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好做点表面文章,调整产业结构力度不大,很难解决“两高一资”项目问题。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只要把追求过高的GDP增长速度放在第一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过是徒具虚名。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缺乏应有的经济体制基础。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提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只有继续深化改革,尤其是生产要素价格改革,才能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开辟道路,扫清障碍。目前,我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其中包括劳动力价格、生产资料价格、土地价格、货币价格、能源价格、资源价格、环保价格等,都存在扭曲,不能反映真实情况,迫切需要改革。然而,改革似乎已经停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现在看来,这个要求很难兑现。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技基础薄弱。大家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决定经济发展方式的最根本的因素。外延发展方式与内涵发展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而后者则高度重视科学技术,主要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目前之所以仍以外延发展方式为主,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科技水平偏低,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不高,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科技含量少,因而劳动成果的科技含量自然不够多。以上三点既是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也是今后继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注释:

①刘国光:《略论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光明日报》,1962年7月2日。

Difficulties Faced by China in Shifting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Yang Shenming

The key issue in current China is to accelerate the shifting of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On the other hand,such shifting is in contradiction with the political achievements pursued by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without the support from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technological foundation.So it is necessary to overcome such barriers before shifting the development mod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crude development mode;collective

F124.6

A

1007-2101(2011)01-0011-02

2010-07-08

杨圣明(1939-),男,山东金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方向为经济学及中国现实经济问题。

武玲玲

责任校对:周海鸥

猜你喜欢

外延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关于工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再认识
入坑
爱情的内涵和外延(短篇小说)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