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势研究

2011-08-15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专才研究型应用型

于 淼

(北京理工大学 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1)

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势研究

于 淼

(北京理工大学 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1)

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出发,介绍了国内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认为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社会需求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势;办学特色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也从原来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通过高考的方式进入大学。然而,受我国高等教育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历史上全面模仿前苏联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按“狭口径,高、精、尖”的“专家型”模式培养人才。但是,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大学,学生都是多样性的,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兴趣,以一种模式去培养所有的学生必定是不合理、有缺陷的。因此,对我国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势在必行。

一、国内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一定的教育机构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和素质培养,并使其达到预期培养标准的一种相对固定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方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实现组合这种结构的方式[1]。我国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总的说来有两种:专才培养模式和通才培养模式,这两种模式贯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只是在不同的时期有所侧重。

专才培养主要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主要学习苏联的经验,按专业培养人才。专才教育虽然没有作为口号提出来,但已经表现在课程结构和比例上,教学计划中除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和体育课外,其他课程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专业课。按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较好地胜任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满足了我国当时工业化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绝大多数的高校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通才培养则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至今。由于专才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不高,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及促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社会日益复杂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出现。因此,政府向高等学校提出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各高校开始注重培养具备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是通才培养的突出代表。

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

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于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同时扩大学生的就业途径,教育部曾就高等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原则性指导意见。依照教育部指导意见,学者们和各高校对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主要总结为以下五类。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高级专门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其能力包括岗位能力、职业岗位群能力、专业能力、就业能力,还包括一定的创业能力[2]。随着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急需大量技术应用型人才。

2.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素质、研究创新型的精英拔尖人才为目标,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上,重视通识教育,加强基础学科、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和学科交叉课程模块的建构;以探索和研究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学会认知和创造,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具有健全的人格、创新的思维、宽厚的基础、全球的视野和领导的潜质。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课程体系改革,它奠定了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基础;一般采用导师制,导师对于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介绍专业研究动态和传授研究方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导师制成为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重要制度;同时,在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科研立项制等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方面起到了“孵化器”的作用[3]。

3.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既不同于通才教育培养模式,也不同于专才教育培养模式,它是随着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出现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修读第二学历(学位)或辅修跨学科的其他专业等途径,使本科生获得本专业以外第二(甚至第三,但极少)个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能适应跨专业、跨学科工作和研究的复合型人才”[2]。复合型人才具有多种学科交叉的综合知识和智能结构,同时具有合理的知识和智能结构,敏锐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社会欢迎,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许多高等院校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4.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其重点是突出“创新”,要全面深入地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其主要特点是:突出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的禀赋、特长得到充分发展;注重启发诱导,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强调实践训练,全面锻炼创造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能力、知识和素质的辩证统一[4]。

5.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育人”“服务”“以人为本”,是经过系统设计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针对不同的教育目标,在教育方式上应该充分体现灵活性和多样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空间,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让不同潜质和不同志向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发展渠道,充分发扬个性和发展潜力[5]。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现实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

除此之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正处在一个积极改革、大胆实验的阶段,许多高校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了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清华大学“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北京理工大学“足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数学基地班,北京师范大学的“励耘实验班”等,都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探索。因此,可以看到,各高校开始由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以专才、通才为主的传统培养模式,转变为应用型、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三、对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本质是众多非精英学生进入大学,这时大学教育的重心不仅仅是在校生中的少数精英学生,为数众多的非精英学生同样需要接受高质量、高收益的大学教育。我国在传统上一般将大学分为三类:培养研究生和开展科学研究的研究型大学;培养在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的教学型大学;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类型的大学就只能采取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各自的发展需要将多种模式相结合,培养全方位的人才会收到更佳的效果。如研究型大学不一定只采用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生活、生产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兼具的人才,既能促进学校的发展,也为社会提供了所需人才,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总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概念,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探索,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改革,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实力与条件,结合社会需求进行科学的战略目标定位,构建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1] 韦巧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改革与战略,2007(11):159-160.

[2] 潘柳燕.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刍议[J].广西高教研究,2001(6):52-54.

[3] 邢来顺.历史学基地班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57-58.

[4] 修朋月,张宝歌.高师院校校本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2):76.

[5] 陈煜.教学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模式选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42-43.

YU Miao

(Institute of Education,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081,China)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in Universities of China

The tradi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in universitiesof China is described and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is summarized.It puts forward that all the universities should form their own initial educational character according to their own actual situations.

university of China;personnel training model;development tendency;educational character

G 649.21

A

1008-9225(2011)03-0067-03

2011-01-06

于 淼(1986-),女,辽宁朝阳人,北京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王立欣】

猜你喜欢

专才研究型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科技型企业专才和通才、交互记忆系统与双元创新关系研究
做质量人需要通才还是专才?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如何驾驭“不服管的专才”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