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流行文化现象的价值观解读

2011-08-15于馥颖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文化教育

于馥颖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江苏徐州 221116)

青年流行文化现象的价值观解读

于馥颖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江苏徐州 221116)

青年流行文化是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迅猛发展的产物,是青年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存状态的写照。针对青年流行文化给青年价值观带来的复杂深刻影响,我们需要以辩证视角审视青年流行文化,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价值观教育,更新青年价值观教育理念,不断创新青年价值观教育途径与方式。

青年流行文化;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深化改革开放为青年成长创造了更宽松的文化环境,青年也在宽松的文化氛围下建构了多种亚文化群体,青年流行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青年流行文化更加异彩纷呈。走进青年流行文化,洞察青年价值观走向,对于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青年流行文化的内涵与构成

青年流行文化是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迅猛发展的产物,它的繁荣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当代中国青年流行文化异彩纷呈,反映着青年群体的思想状况,也塑造着青年的品质、态度和人生理想,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机制。

(一)青年流行文化的内涵

流行文化是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青年生活在商品社会中,必然受到流行文化的强烈影响,青年在接受的同时,也在加工和创造,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青年流行文化,正如波兰思想家符·塔达基维奇指出的:“这些风格并不是从一代人向又一代人过渡着的,他们是与生活与文化一道在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并成为时代的表现。”

当下中国青年流行文化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青年流行文化流变的最新形态。“青少年流行文化体现青少年的趣味、爱好、情绪、观念和想法。发型、着装、饰物、流行语(网虫、碟鼠、吧蝇、车狼)、流行玩具、摇滚及流行音乐、舞蹈等各种象征符号、风格和行为的组合,为青少年展示自身的感受与想法提供了足够的选择”,青年流行文化形塑着青年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是青年思想、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存状态的写照,记录着他们青春成长的喜怒哀乐。

(二)当下中国青年流行文化的构成

进入新世纪,青年流行文化较之改革开放前20年,更加复杂多变,以下文化现象尤其引人关注。《大话西游》引导的“无厘头”文化、《蓝色生死恋》引来的“韩流”、短信文化催生的“拇指文化”、木子美的博客引发的网络“客来客往”、网络音乐、“嘻哈文化”(HIP-HOP)、《超级女声》唱响草根“秀(show)潮”、《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带出的“恶搞文化”、动漫热、“志愿者文化”和“山寨文化”、消费文化、创业文化等。

除了上述文化现象外,还存在着一些小众化青年流行文化现象,尽管说“小众”,但其绝对数量很大,反响也不小,并且还在进一步发展。如Cosplay、萝莉文化、先锋电影与同性恋亚文化、朋克、“古惑仔”文化、电视游戏文化、都市新新人类与新新文化、贱客文化、都市御宅族、耽美文化、锐舞文化和布波族文化等。围绕这些流行文化,青年群体形成一个个“小圈子”,有着各自独特的活动方式。同时,“小众”和“大众”文化现象在不断交流,展开互动,从而形成了更为多元、多彩的青年流行文化景观。

二、青年流行文化现象背后的青年价值观现状

青年流行文化的兴盛体现了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的多元化,青年以此表达了自身独特的价值追求,他们在与主流价值体系抗争和融合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一)崇尚自主又矛盾彷徨的价值选择

青年流行文化表明青年拥有自己的语言、时尚和表达方式,也表明他们的生活内容日趋丰富,生活空间日趋扩展,这些在根本上反映了青年主体意识的增强,发展自我、崇尚自主成为他们的主流生活。然而,青年流行文化具有很强的非理性,“生产、复制、传播、兴盛、消失、被取代等流行过程,不是单靠理性和逻辑分析可以说清楚的。由于它的高度复杂性和日常生活性,使得它在一定周期内的生产、复制、传播、兴盛、消失、被取代等过程,除了存在着某些可以分析和条理化的部分外,必然同时掺杂着相当成分的非理性因素,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游戏性和相当程度的神秘性。”畅游在自己创造的流行文化里,青年往往凭感觉去追随时尚,而跟着感觉走又常常让他们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判,为获得更多欣赏,他们会选择迎合,青年因此又会时常陷入迷茫。

(二)追逐功利又面向多元的价值取向

如上所言,青年流行文化是文化市场化迅猛发展的产物,追逐功利这一市场经济的核心价值理念也必然渗透在青年流行文化中,青年在不断接受和创造流行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对现实生活非常务实的态度,功利成为很多青年的直接价值取向。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因为与多种文化不断交流融合,再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制的多元利益格局的影响,使得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由理想化向世俗化、功利化转变的同时,也表现出多元化倾向,他们既看重物质享受,又注重精神追求;既讲索取,又讲奉献;既直面现实,又追求超越。

(三)注重自我又兼及社会的价值实现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青年流行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在根本上反映了青年的自我实现欲求,他们以这种文化特有的方式来释放压力、张扬个性、找寻心中理想的生活状态。青年流行文化不仅表达了青年强烈的自我实现愿望,也体现了他们的坚守和担当,其中如“志愿者文化”和“创业文化”充分显示了青年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敢于担当精神。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青年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两重性,这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问题也不容忽视。当青年以狂欢式的文化消费来抵制成年人文化时,发展到极点必然导致文化异化问题。青年流行文化异化主要表现为:电子信息技术下的符号异化;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助长了神的异化;商业化服务与消费加剧了物的异化。异化实质反映了青年被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奴役,被选择的自由奴役,不再是独立的创造主体,成为商业发展的工具,成为单向度的人。青年流行文化异化在根本上会导致青年出现过度膨胀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功利主义和极端的自我表现倾向。青年通过流行文化传达出来的庸俗、低俗以及理想和责任感的缺失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解决。

三、青年流行文化视域中的青年价值观教育

青年流行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化生态,但它自产生以来,饱受争议,也给青年价值观带来了复杂的影响。针对青年流行文化背后的青年价值观现状,创造更有利于青年成长的思想文化氛围,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坚持以辩证视角审视青年流行文化

青年流行文化具有鲜明的双重性,它的盛行,是社会宽容、人性自由、价值多元、生活多样的体现;是文化回归平民、回归生活的必然。而作为商业性、消费性文化,青年流行文化也夹杂着一些不良因素,对青年的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必须用辩证地看问题,泥沙俱下,我们需要披沙拣金。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价值观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青年流行文化拥有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等多元价值观念,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时常让青年彷徨迷茫。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现代价值观念,是当代中国主导性的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流行文化发展,才能提升青年流行文化的品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价值观教育,才能深刻把握青年流行文化现象背后的青年心态和价值观念。

(三)更新青年价值观教育理念

青年流行文化正日益成为青年价值观的重要影响源,面对这一现实,我们必须创新青年价值观教育理念。

1.教育要面向生活

青年流行文化的盛行是文化走向生活的重要体现,走向生活也是价值观教育获得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这就要求教育必须抛弃过去那种‘高、大、空’的空洞的、抽象的‘见价值规范、概念、准则’而‘不见人’的做法,真正使价值观教育成为一种包含着对学生生活、生命、人性等的关爱、呵护和照料的富于人情味、现实化的活动。”走向日常生活的价值观教育要求我们要变单向灌输为互动,对不良倾向进行及时教育和引导。

2.教育要关注生命

青年流行文化满足了青年强烈的个性表达需要,是青年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带给青年意义的失落感、价值的迷茫感和灵魂的虚无感。而“人的生命需要‘形而上’和‘形而下’构成的‘张力’,如果缺少这种张力,泯灭了永恒和无限,人生失去目标和方向,人也就会失去对生活的‘意义感’。”生命“形而上”的需要实际是个体赋予生命活动的永恒价值和意义。青年价值观教育需要关注青年生命,通过各种渠道让青年体验终极关怀,促使他们在求索中摆脱低俗化、庸俗化和泛感性化倾向。

(四)创新青年价值观教育途径与方式

价值观教育长期以来具有强烈的泛政治化倾向,过于严肃和“高姿态”,不注重艺术性和娱乐性,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这种方式日益受到挑战。为实现教育目标,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教育途径与方式。

1.用好大众传媒,增进教育互动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时代转变的重要标志——技术对于艺术和文化的介入。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青年流行文化的流行与传播。传媒时代只有充分运用大众传媒,才能实现教育生动、互动,增强吸引力和渗透力;才能及时了解青年的思想动向,进而及时有效地开展疏导工作。

2.丰富实践活动,深化生命体验

青年流行文化体现了青年的亲历亲为,青年通过躬身实践,获得深刻体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我们需要创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抽象的理论说教变成生动活泼的体验,充分发挥体验式教育的强大作用,让青年通过自主活动完成价值观自我建构。

3.加强审美教育,提升精神境界

审美活动是青年实践和消费青年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通过青年流行文化传达出的审美观通常包含如下倾向:喜欢用绚丽的色彩制造强烈的视觉冲击;热衷于运用夸张的造型,制造和标榜非一般的感觉;崇尚直白、新颖的审美方式;以娱乐与休闲为主要审美目标。这些体现了青年的变革和创新。然而,在标立新型审美观的同时,青年审美也存在泛审美化、过于功利化和平面化倾向。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审美教育,变长期以来单纯的知识传授、艺术技能训练为心性提升,将美育与德育、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促进青年在审美中升华自我,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4.强化隐性教育,促进教育渗透

青年流行文化具有极强的日常生活性,青年也很享受“生活化”氛围,由此可以看出,隐性教育更容易在他们身上产生作用。“隐性教育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以潜在的、较为隐蔽甚至是无意识的形式,或者通过受教育者生活的特定环境,使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让受教育者学习知识、接受某种思想、提升素质的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在注重显性教育的同时,强化隐性教育,对推进价值观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增强群体感化,营造育人氛围

从传播途径看,青年流行文化主要是一种“同伴文化”,“作为‘同伴文化’也带有集体性。无论这种集体性是如何脆弱,但是已经足以让青少年在与同伴及社会的交流和沟通中建立自我。”“正是“同伴文化”的模仿性特点,使流行文化往往发端于青年。青年们由此获得共同的话题、话语和方式,分享共同的情感与趣味,并借此获得一定的身份认同。”由此可以看出,群体对个体具有很强的示范、熏陶作用,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努力探索群体感化型教育形式,营造群体氛围,实现环境育人。

青年流行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与生俱来的两面性,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主流文化的主导作用,克服青年流行文化的先天不足,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1][波]符·塔达基雏奇.西方美学概念史[M].褚朔维,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239.

[2]李和平,刘开源.青少年流行文化对商业运作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6(28).41.

[3]万美容,叶雷.21世纪初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流变[J].中国青年研究,2009(04).24-37.

[4]许传新.论当代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特征[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15.

[5]张广纯.青年流行文化异化之思考[J].岭南学刊,2009(03).124-126.

[6]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203.

[7]高青海.人就是“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21.

[8]朱玉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其实施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34.

[9]陆玉林.青少年流行文化的魅力[J].中国青年研究,2003(02).7-8.

[10]江玉安.青年流行文化的流行与导向[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11).147.

Youth Values under the Youth Pop Culture

YU Fu-ying

(Jiangsu Jianzhu Institute,Xuzhou 221116,China)

Youth pop culture is the produc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development of culture,is the portraits of youth thoughts,value ideas,the behaviors and status of living.Considering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n youth values brought by youth pop culture,we need to deal with youth popular culture from dialectical perspective,persist in leading the youth values education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updating youth values education concept,instantly innovating youth values education ways.

youth pop culture;values;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education concept

82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1-3974(2011)04-0033-03

2011-09-15

徐州建院2010年度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JYA310-39)。

于馥颖(1976-),女,硕士,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价值观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