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商业银行“3十1”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2011-08-15黄勋敬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1年9期
关键词:胜任绩效考核人力

黄勋敬

编者按:本文提出应以“战略化、体系化、职业化和人本化”新四化为指引,优化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重点打造完善“3+1”系统:“3”为基于流程的定岗定员定编系统、基于业绩导向的绩效考核系统和基于类别的员工培育与开发系统。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尝试“1”建设:即开展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新体系实践。通过“3+1”型系统化的人力资源战略建设,实现与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协同,促进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银行业发展趋势与经营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地变化,国际化、综合化、集团化和信息化等特征凸显,人才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实力象征、地位标志以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谁拥有人才优势,谁才会赢得发展的主导权和竞争的主动权。这给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新要求。从业务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越来越深入业务的全流程,成为业务部门的战略合作伙伴。从各级管理层的角度看,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使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员工的来源及成长来看,大批80后甚至90后进入职场给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面对这些挑战,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应在原来的基础上因势而变,采取创新和服务理念,开创性的进行工作,努力从人力资源管理到人力资本管理的转变。

一、新时期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理念:新四化

思路决定出路。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指导思想来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综合商业银行内外部形势,必须建立与商业银行价值观相吻合,与发展战略相吻合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观。借助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四个现代化”的提法,我们不妨用新四化来作为指导。

(一)战略化规划

站在战略的高度,充分审视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商业银行外部环境,在商业银行愿景、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推进形成全行人力资源愿景目标、方向思路、管理机制。为此,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从传统的人事管理中解放出来,扮演行长参谋、政策监督指导者、战略目标支撑者的角色,真正成为业务部门的战略合作伙伴。

(二)体系化建设

树立人力资源体系观,打破分割化、条块化,关注各体系、模块之间的联系和整合,打通各流程接口,构建战略性、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体系。为此,商业银行要构建全流程、无缝链接的HR(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各模块系统建设,实现人力资源各主要职能模块的有机整合,实现工作的前后端/平行端/作用与反作用端之间的有机整合。同时,推进HR工作信息化进程。实现人力资源体系整体运作效率提升,推进人力资源工作信息化进程。

(三)职业化运作

运用职业化的工具、技术,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主体的职业化素质和能力,推进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者任职资格管理,建设人力资源专业团队,提升商业银行直线经理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职业化运作的关键因素:一是职业化主体(人力资源工作者和各级直线经理层);二是职业化的工具与技术;三是职业化的流程;四是职业化运作的环境和机制。在职业化运作的关键因素中,职业化环境与机制是我们依托的大环境,是前提所在;建设职业化队伍和运用职业化工具与技术是职业化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在加快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职业化运作进程中,重点关注和有效提升的方面。

(四)人本化管理

当前,在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业务快速发展,客户规模迅速扩大,网点扩容、升级、新增带来较大的人员缺口,人员紧张与业务发展的矛盾突出;业务一线员工承担考核压力大、任务重,主动辞职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员工薪酬福利水平在金融业的竞争力仍待提升,职业发展机制还不够完善;关爱和服务员工的工作体系不够健全,疏导员工压力和精神负担的办法渠道还不够丰富;部分管理者抓班子、带队伍的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工作方法比较简单粗放。这些问题既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快速发展带来的新的挑战,也与当前员工队伍价值取向和职业观念差异扩大有关。对此,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应进一步实施人本化管理,重点是加强能力管理和员工感知管理。员工能力管理方面,着力开展队伍建设、胜任力模型、职业生涯管理建设;员工感知管理方面,着力加强员工期望值管理、开展满意度调查、对员工进行行为引导、培育员工心理资本。

配合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商业银行的“新四化”理念互为支持,共同构成了新型人力资源战略管理指导思想体系。在“新四化”中,战略化规划是目标和方向,是实现银行战略,实现组织协同的战略方向,体系化建设和人本化管理将形成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优势,而成熟的职业化运作将构成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优势。

二、以“新四化”为指引,重点打造三个系统

从为业务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与组织保障角度出发,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必要面面俱到,应配合全行战略目标,以“新四化”为指引,明确全行人力资源质量开发策略,全面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技能的水平,并着重建立起以下三个重要的基础支持系统:即基于流程的定岗定员定编系统;基于业绩导向的绩效考核系统;基于类别的员工培育与开发系统。

(一)完善基于流程的定岗定员定编系统

定编定岗定员定额系统是在银行组织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通过工作岗位分析与评价,明确岗位的(数量与质量)要求,为银行构建科学化人事制度、科学地选拔任用人才提供技术支持的基础系统。它通常由组织结构与工作岗位分析、劳动定员定额、人员招聘与选拔、任用与调整等子系统组成,及时地为企业提供岗位工作说明书、一般岗位和中上层各类工作岗位分类分级图等多方面的人力资源信息。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快速变化发展,商业银行有必要在流程优化的基础上重构岗位管理体系,完善基于流程的定岗定员定编系统。

1.形成全行性的机构编制与管理体系

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各级机构人员编制核定成为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比较突出的一个难题。因此,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部门有必要在重新优化流程的基础上,统筹制定全行性的机构人员编制管理规范制度。以刚性的制度规范统一明确各类型机构网点岗位人员的配置标准,统一明确各类型内设部门人员的配置标准,真正实现标准化管理,奠定全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

2.坚持因需设岗原则,保证岗位的价值

在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必须从“理清该做的事”开始,“以事定岗、以岗定人”。设置岗位既要着眼于银行现实,又要着眼于银行发展。按照银行各部门职责范围划定岗位,而不应因人设岗;岗位和人应是设置和配置的关系,而不能颠倒。同时,既考虑到最大限度地节约人力成本,又要尽可能地缩短岗位之间信息传递时间,减少“滤波”效应,提高组织的战斗力和市场竞争力。

3.科学、合理地进行定编

在保障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要协调好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直接与非直接经营人员的比例关系;直接与非直接经营人员内部各种岗位之间的比例关系;管理人员与全部员工的比例关系。进行定编工作时,不妨借助第三方的力量(例如专业的咨询公司),以专家为主,走专业化道路,确保定编的科学合理性。

从业界实践来看,预算控制法是一个有效的定编方法。预算控制法通过人工成本预算控制在岗人数,而不是对某一部门内的某一岗位的具体人数做硬性的规定。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业务目标和岗位设置和员工人数负责,在获得批准的预算范围内,自行决定各岗位的具体人数。由于银行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并且是与产出密切相关的,因此,预算控制对银行各部门人数的扩展有着严格的约束。

4.搭建内部人才市场,完善员工流动机制

在既定的定编定岗原则下,员工只有合理流动起来,才能成为一池活水。紧随商业银行经营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岗位分布变化,人力资源部门应加强前瞻性的统筹规划,不断加大员工轮岗交流力度,加快形成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工作机制。推动员工根据全行发展需要和自身职业倾向,实现跨序列、跨岗位、跨区域、跨层级、跨国境的有序流动,促使人岗匹配、人事相宜,不断提高人员配置效率。

通过搭建全行统一开放的内部人才市场,组织推动与市场化配置相结合、岗位引才与员工择岗相结合,加大员工流动力度。对已积累一定实践经验的员工,可通过岗位轮换或合理流动,加强技能培养,丰富岗位阅历;对长期在同一岗位工作的员工,可积极帮助其参加多岗位交流与体验,避免职业倦怠。同时,树立注重多岗位、多层级工作经历的用人导向,加大干部交流培养的力度,引导员工合理有序流动,持久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和价值创造力。

通过系统规划,明确回答全行人员的定编定岗及定员定额问题,在有限的人力资源约束下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避免各级人力资源部门被业务部门“倒逼”要人的窘况,通过机制性建设,奠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基础。

(二)完善基于业绩导向的绩效考核系统

绩效考核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指挥棒,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和发展方向,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和发展潜力。因此,商业银行应着力于打造基于业绩导向的全面绩效管理系统。

1.构筑全面绩效管理体系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绩效管理体系通常分三个层级:银行层级、部门层级和个人层级。对于银行层级来说,绩效考核办法宜粗不宜细,要根据商业银行的战略方向,突出考核重点,不能要求面面俱到。对于部门考核,有必要进行细化,形成分类别、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部门考核体系。

需要重点设计的是个人层级的考核,目标是要形成差异化的考核激励体系。因此,要按照简单、直接、透明的原则,针对不同岗位类别的工作性质,设计差异化的绩效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及绩效激励方式。管理类岗位员工的绩效考核以组织绩效为主,个人绩效为辅。绩效工资主要与组织整体绩效挂钩,同时考虑个人分管业务的绩效贡献。副职绩效工资确定可征求所在单位或部门正职的意见。销售类岗位员工的绩效考核以全产品营销积分计价考核为核心,采取目标考核和积分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积极尝试客户经理绩效工资“零基考核”模式,鼓励客户经理开拓市场的积极性。专业类岗位员工的绩效考核以行为能力评价和工作业绩为主要内容,与部门绩效挂钩。运行及服务类岗位员工绩效考核以业务量、客户识别、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为主。对于部分管理类岗位员工、承担重大风险的员工和承担风险管控职责的员工,可探索根据不同业务的业绩实现和风险变化情况,对部分绩效工资实行延期支付,避免员工为追求短期利益而过度冒险。

2.制订形成配套完善的绩效管理手册

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商业银行要完善基于岗位职责的绩效考核体系,规范绩效考核流程,提高绩效考核的公信力,避免因业务发展变化而简单改变考核权重的做法,防止绩效考核政出多门、层层加码、变动频繁以及兑现不及时等问题,确保考核在同一机构、在考核周期保持相对统一、稳定,切实发挥好考核激励的导向作用。

全面梳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在整合现有各类绩效办法的基础上,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简便易行的绩效管理手册,作为分支机构开展绩效管理工作的基本文件。同时,重点推行管理类人员的绩效合约考评、销售类人员的计价奖励、运行类人员的计件奖励和专业类人员的业绩积分管理;强化绩效考评等次管理,将考评等次作为等级档次调整、绩效工资分配、横向交流、职务调整等工作的主要依据。

3.加强各级直线管理者对员工绩效辅导的力度

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企业绩效和员工绩效的“双赢”,要实现这一目的,直线管理者对员工绩效的及时反馈,对员工的优点进行肯定,提出有待加强的方面,帮助员工找出解决方法,切实提升员工对绩效结果的认可度,促进员工的绩效进步。

4.以绩效考评为基础,构筑富有竞争力薪酬激励机制

健全员工收入与经营绩效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推动组织绩效与员工个人收入的协调增长,不断提升薪酬激励的外部竞争性。人力资源部门有必要引导员工正确理解薪酬政策,客观认识银行业薪酬在社会行业中的水平位次,以及薪酬水平与经营绩效的关系,树立合理的薪酬预期。同时,优化员工工资结构配置,合理配比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总额,平衡员工收入的保障功能和激励功能。在不断提高全行利润、提高人均效率的基础上,按比例同步增加员工收入。完善多元化的激励体系,丰富激励手段,努力构建个性化、多元化的激励机制。

(三)完善基于类别的员工培育与开发系统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有效的员工培育与开发系统包括对员工的培训与员工成长开发两部分。前者立足于建立有效的商业银行培训体系,后者重在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

1.打造形成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

商业银行员工培训体系的建立是实现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开发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以建立发展型的员工培训体系为目标,需要着重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培训“谁”,二是培训“什么”,三是“如何”培训。

一个完整的商业银行培训体系包括促进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管理体系、基于岗位与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多种信息化手段组合运用、内外师资结合的实施体系,以及促进培训转换为行为改善和绩效提升的评估体系。

2.深化对员工职业发展的分类管理,激发员工队伍的整体活力

①实现由单一的行政职务体系向矩阵式、多元化职业发展体系的转变。积极适应业务发展对专业化、国际化和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逐步构建路径清晰、层次分明、全员覆盖、双向沟通的职业生涯管理体系,加快实现由单一的行政职务体系向矩阵式、多元化职业发展体系的转变。在制度设计上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当不了经理而又好好干的员工可以拿到甚至超过经理的收入,当不了总经理而又好好干的员工可以拿到甚至超过总经理的收入。通过机制设计,引导人才主动参与自身职业生涯开发管理,形成稳定心理契约,焕发人才内在发展动力。

②健全员工职业晋升发展的常态化和竞争性机制。逐步建立以岗位价值、工作能力和业绩表现为基础的晋升发展机制。注重推行竞争择优的选聘机制,以公开选聘、竞争上岗等方式,引导员工积极参加岗位竞争,使竞争性选聘成为员工择岗任职的主要方式,为每一名员工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职业发展机会。

③加强后备队伍建设。实施“接班人计划”,加快构建全行“关键人才地图”,建立与银行战略转型和业务发展需求相匹配的后备人才库,有效推进人才的代际交替和经验传承。实施“管理培训生计划”,对富有潜力的新员工采取轮岗、内部导师辅导等一系列培养措施,建立人才成长快车道,渐次安排其进入核心岗位。

④创建全球雇员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搭建全球雇员流动的双向选择平台,拓宽全球雇员在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之间的任职通道。充分发挥全球人力资源优势,注重培养和引进投资银行、金融工程与衍生产品、金融期货、风险管理等领域的高端人才,打造在全球金融竞争中的新优势。

⑤积极探索实施员工帮助计划。借鉴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经验,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探索开展员工帮助计划,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员工缓解压力,提高工作绩效。

三、以“新四化”为指引,开展胜任力模型的探索

随着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光做好以上三件事,可能并不一定能够适应新形势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挑战。借助先进企业的经验,商业银行不妨可以尝试性地开展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探索工作。

(一)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 Model)是指要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力要素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即胜任力的名称、胜任力的定义(指界定胜任力的关键性特征)和行为指标的等级(反映胜任力行为表现的差异)。胜任力模型为某一特定的组织水平、工作或者角色提供了一个成功模型,反映了某一既定工作岗位中影响个体成功的所有重要的行为、技能和知识,因而被当作工作场所使用的工具。

(二)借助胜任力模型提升商业银行管理科学化水平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借助胜任力模型这一有效工具与时俱进地开发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是一个新课题。根据发展战略和流程改革需要,商业银行可构建科学合理的胜任力模型,以品德、能力、贡献为导向,明晰不同类别、不同层级、不同发展阶段人才评价标准和参数体系,建立集岗位任职资格评价、胜任力评价和绩效考核为一体,定性与定量结合、静态和动态平衡的人才综合评价机制,促使商业银行文化价值观和核心能力要求逐步内化于人才内心,引导人才主动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和业绩水平。

(三)探索建立综合化的人才测评中心

有条件的大型商业银行,不妨探索建立全行性或区域性人才测评中心,创建一套能力测评与业绩考核相结合、传统考察手段与现代360度测评手段相结合的人才评价识别模式。选择多元化评价主体和准确高效的测评工具,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公信度;依托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构建具有胜任力评价、KPI指标考核等功能的人才评价模块,为人才培养、晋升、使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例如,笔者带领的课题组曾经构建了商业银行行长的胜任力模型(领导力)模型,并且将此模型成功应用于行长选拔、培育和开发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充分展示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相关情况参见本人著:《从胜任到卓越——商业银行行长领导力模型》,中国金融出版社)。

胜任力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内核,在此基础上,连结起人才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接班人计划等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因此,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可以探索建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员工候选人选拔与配置体系,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员工培训体系,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现代银行后备员工选拔和培育体系以及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进而打造形成全新的人力资源基础。

四、人力资源战略落地的关键:强调战略协同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战略落地的关键在于真正帮助和促进业务的发展,实现战略协同。因此,商业银行应围绕本行的战略目标,把服务转型、推动发展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推进人才代际更迭与新老交替,明确发展方向,制定政策措施,不断提高队伍建设与全行发展战略的契合度、协同性。在这过程中,通过“3+1”型机制建立,帮助业务部门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创造条件。同时,以扩大核心业务领域和新兴业务领域高端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专业、销售、运行、客服等各类人才培养,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层次协调的一流人才队伍,为建设现代金融企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胜任绩效考核人力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医院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的实践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探讨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绩效考核“指挥”医院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