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自然哲学中“自然”含义的演变

2011-08-15范红亚范红领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本性自然人民出版社

范红亚范红领

(1.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2.河北省图书馆,河北石家庄050011)

试论自然哲学中“自然”含义的演变

范红亚1范红领2

(1.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2.河北省图书馆,河北石家庄050011)

自然哲学中“自然”含义是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不断演变的。因此,在特定语境中要正确把握其含义。“自然”含义演变经历了由生长、自然物之本性和依据、自然物的集合、人化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过程,这一演变过程体现了由高度抽象性向具体性、感性的变化规律。

自然哲学;自然;演变

自然哲学是以自然本体为研究对象的,是对“自然”存在的哲学思考,因此对“自然”含义演变的探讨十分必要,这不但有助于我们学习自然哲学,而且对当今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

一、自然哲学研究对象——“自然”含义的演变

(一)自然的原始含义——生长

在西方,古希腊哲人早就认识到“自然”的含义表示,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地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从这个有机体生长出来的意思。

在古代中国,自然的最初含义也是自己如此、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意思。老子的《道德经》中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就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顺应“自然”。在老子以前并没有“自然”这一术语,“自”和“然”是分立的。把它们合并在一起,是两个字意思的叠加,“自”指“自己”,“然”指“如此”,所以,“自然”的最初含义是“自然而然”,“自成”。庄子区分了“自然”和“人为”的概念,并且主张自然,反对人为。他在《庄子·秋水》中是这样阐述其理由的,“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意思是说自然是内在的本质,人为是显露于外的东西,高尚的东西就在于顺其自然。汉代的王充在《自然》篇中写到:“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而物自生,其自然也。”指出天地生成万物都自然而然的,天是自然无为的。西晋郭象注《庄子》认为自然就是“天然”。

(二)作为“存在”本身的自然——自然物之本性和根据

作为最原始的自然的含义为生长。海德格尔则进一步把自然概念引申为:“physis就是‘存在’本身,因其之故,存在者,才变成并保持住而得以可见。”自然的概念既然强调自己如此,这就涉及一个主体与外界的关系问题。那么自然存在的根据和动因又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就意味着自身具有运动源泉的事物的本质,“本性就是自然万物的动变渊源”[1]89。其含义就是宇宙间所有变化和运动都可以追溯到自然物的本性。如天体运动、动植物生长等都是源于自然物的本性。

(三)作为存在物之整体的自然:自然物的集合

自近代以来,欧洲的nature的意思是指存在者之整体,即在集合意义上的自然物的总和或聚集。其意与“宇宙”、“自然界”、“世界”同义。爱尔维修是这样描述的:“什么是自然?一切事物的总和。”[2]495霍尔巴赫:“自然包括了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它是所有能作用于我们、并因此能和我们有利害关系的一切事物的集合体”,“在它之外的东西不存在而且也不能存在,因为这个巨大的整体之外是什么也不可能有的”。[3]161费尔巴哈则明确指出:“自然界是一切感性的力量、事物和存在物的总和。”[4]58

马克思提出对自然做“人本身的自然”和“人周围的自然”的理解[5]560,或者说是“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的双重组合[6]488。恩格斯认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7]54石里克在《自然哲学》中指出:“所谓自然,我们是指一切实在的东西,即一切时间和空间上确定的东西。”[8]6罗尔斯顿在《哲学走向荒野》中是这样表达的:“自然包括任何的存在,是一切存在的总和。”[9]40海森伯则进一步提出:“‘自然界’作为科学研究探索的对象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它成为一个表示人类依靠科学技术方能深入的全部领域集合的概念,不论这些领域在人的直观感觉面前是否作为‘自然’而出现。”[10]1

(四)人类认识和改造的自然:人化自然

随着工业和技术的发展,自然又被赋予新的含义。马克思曾经说过现实的自然界是一种“人化的自然界”[11]48,那么如何理解“人化自然”呢?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有理论和实践两个途径,那么我们就从这两个层面对人化自然的含义进行分析。从实践的角度讲,人化自然就是指被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改造的自然。像生产机器、交通工具等都不是自然制造出来的。这些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12]219。从理论角度来讲,马克思曾说:“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13]95其含义是,自然界存在的一切现象从理论上都可以成为自然科学的对象,成为人的精神食粮。人用观念的理性的方式掌握了自然界。

(五)作为生态系统的自然:生命共同体

美国的哲学教授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在《哲学走向荒野》中指出:“作为生态系统的自然并非任何不好意义上的‘荒野’,也不是‘堕落’的,更不是没有价值的。相反,她是一个呈现美丽、完整与稳定的生命共同体。”[9]10“当生态学成为人类的生态学时,就把它置于Oikos——他们的‘家’的逻辑之中。”[9]18即将自然的本质归结为生命共同体。它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

二、对“自然”含义演变的思考

通过上文介绍,我们认识了“自然”的含义,经历了由“生长”到“自然之本性和根据”、“自然物之集合”、“人化自然”再到“生态自然”的演变过程。透过这一演变过程,我们对“自然”含义作更深一步思考。

(一)自然含义的演变规律

从古希腊哲人认为自然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地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从这个有机体生长出来的。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描述中自然的含义显示出高度玄妙、神秘。海德格尔“physis就是‘存在’本身,因其之故,存在者,才变成并保持住而得以可见”,亚里士多德“自然就意味着自身具有运动源泉的事物的本质,本性就是自然万物的动变渊源”,可以看出自然概念的高度抽象性。而认为自然是“自然物之集合”“人化自然”再到“生态自然”显示出其具体、感性性。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自然含义的演变是由高度抽象、玄妙、神秘的精神领域逐步走向具体、感性的现实世界。”[14]87

(二)自然含义不断丰富发展的原因

从哲学角度来讲,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其本质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纵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由以自然为中心到以人类为中心,进而转到人与自然和谐几个阶段。

以自然为中心阶段,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还完全受制于各种自然的力量,并且把自然力看做是某种超自然的神的力量的化身。人类通过各种原始宗教意识对其顶礼膜拜。这一时期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人对自然的被动与服从,人与自然表现出一种消极和谐的关系。老子、庄子等对“自然”含义的表述,恰恰是以自然为中心的体现。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又大大增强了人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不再惧怕自然,相信依靠自己的能力能够认识自然,并能够改造和征服自然,于是以自然为中心的观念让位于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显然,在这一阶段自然含义又扩展到了“人化自然”。恩格斯曾告诫大家:“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7]158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我们必须深知自然界的复杂性和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要尊重自然。因此,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自然含义的演变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相一致,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三)自然含义的语境问题

“自然”含义在特定的语境中是不同的。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自然的含义是有所不同的,有其特定的含义。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就意味着自身具有运动源泉的事物的本质,本性就是自然万物的动变渊源。”在这里,他所讲的自然就是自然物本性之意。因此,我们就不能把这里的“自然”理解为其他含义。“自然”由“生长”到“生态自然”含义的演变,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化。“先前的意义没有消亡,而是像在进化过程中常常看到的那样在其上面又增添了新意。”[15]33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新的含义的出现,而抹杀掉自然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三、结语

“自然”作为人类生活的基础,它不仅为人们提供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资料,而且体现了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水平。所以对“自然”含义演变的探讨十分必要,不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自然哲学,而且对当今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1](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4]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8](德)石里克.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9](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0](德)海森堡.物理学家的自然观[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5](德)H·萨克塞.生态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编辑:王 玮

2010-10-08

范红亚,女,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范红领,女,河北省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信息化管理。

猜你喜欢

本性自然人民出版社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
抉择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人民出版社
本性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