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不同时代作家笔下的英雄形象看作家的理想境界

2011-08-15陈翠萍

长治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共工弥尔顿吴承恩

陈翠萍

(忻州师范学院 外语系,山西 忻州 034000)

从不同时代作家笔下的英雄形象看作家的理想境界

陈翠萍

(忻州师范学院 外语系,山西 忻州 034000)

文章将以历史发展的观点,从对比文学批评的角度,用文本分析和人物分析方法来分析吴承恩笔下《西游记》的孙悟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弥尔顿笔下《失乐园》的撒旦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时期的毛泽东同志的诗歌中的共工这三位英雄形象,并从他们所生活的不同时代背景所导致的不同的悲剧得出结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不同时代作家所拥有的理想境界是截然不同的。

孙悟空;撒旦;共工;英雄形象

一、总论

吴承恩(1501年-1582年),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出身于一个小官吏降为小商人的家庭。吴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刚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很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以讨好上官有关。他厌恶腐败的官场,不愿违背本心,对黑暗的现实持否定态度。他塑造的主要人物孙悟空在中国甚或是在世界上,早已家喻户晓。

生活在欧洲社会的转折时代,约翰·弥尔顿(1608-1674)经历了英国史上的一个黑暗时代。当时复辟后的斯图亚特王朝,对清教徒资产阶级革命家残酷报复,疯狂迫害,不少人经不起斗争的考验,投降变节。弥尔顿虽屡遭迫害,生活艰苦,然而仍不屈不挠,顽强斗争,始终不丧失其鲜明立场,不改变原有的革命信仰,不放弃先前的革命原则。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弥尔顿敢于对复辟王朝进行挑战,于1658-1665年创作了他一生最伟大的作品,史诗《失乐园》,该作品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坚定信念。就这样,撒旦的形象应运而生了。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就是描写在红军第一次反“围剿”斗争胜利的情景,共工这个被赋予新意的英雄形象诞生了。

二、孙悟空、撒旦和共工的人物形象分析

在吴承恩、弥尔顿和毛泽东的笔下,孙悟空、撒旦和共工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他们都属于神魔类、都有自己的抱负和理想、都经过了和上层社会统治者激烈的斗争,但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一)神魔

孙悟空、撒旦和共工这三位角色都是文学史上的神魔,关于他们的来源有不同的研究和看法,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有着自己思想的精灵。

孙悟空于公元前578年六月初一,出生于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乃一仙石吸收天地之气孕育而生,之后度过光景,因为闯入水帘洞,被花果山诸猴拜为“美猴王”。之后学会了地煞七十二变和筋斗云。为了寻一件称手的兵器,大闹东海龙宫,终寻得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定海神针),龙王怀恨在心,上报天庭,要求缉拿孙悟空。后来在第324岁,因阳寿已尽而大闹地府,销毁生死簿,返回人间。阎王再复上报天庭,玉皇大帝欲捉拿悟空,太白金星建议招安。孙悟空被召上天宫,被骗封为弼马温,15日后知道原来这官只不过是个马夫,大怒,打出南天门。玉皇大帝知道孙悟空反下天宫,大怒,命李天王派兵镇压,孙悟空打败巨灵神、哪吒三太子,天宫被迫封其为齐天大圣。后发现地位同弼马温相同,而搅闹蟠桃盛会、偷盗仙酒,玉帝震怒,命李天王再率十万天兵天将带十八架天罗地网,去拿下妖猴,因为此战,孙悟空名扬天下。

《失乐园》长约1万行,分12卷,故事取自《旧约》。夏娃和亚当因受撒旦引诱,偷吃知识树上的禁果,违背了上帝旨令,被逐出乐园。撒旦原是天使长,但因立神子为众神之长而心怀不满,集合一部分天使,和上帝作战,于是被打到地狱里遭受苦难。此时撒旦已无法再同上帝作战,决定通过人类的堕落来报复。于是他冲过混沌,潜入人世,来到亚当居住的乐园。上帝派遣拉法尔天使告诉亚当面临的危险,同时把上帝创造世界和人类的经过告诉他。但是亚当和夏娃意志不坚,还是受了撒旦的引诱,吃了禁果。上帝决定惩罚他们,命迈克尔天使把他们逐出乐园,在放逐前,迈克尔把人类将要遭遇的灾难告诉了他们。

古代神话中的共工,是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以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后被颛顼诛灭。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二)反抗

孙悟空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意义在于其称美猴王时期:大闹龙宫;大闹冥府,勾掉猴名,不受冥王管辖;大闹天宫,搅乱蟠桃会;对抗如来佛等,为中国古代自佛教传入并中国化以来传统的无所不能的真、善、美的代表——圣灵形象给予一定的反叛精神,理性与非理性产生严重的冲突与矛盾,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在客观上赞颂了自由与个性,揭示了深刻的时代意义。孙悟空对于自由平等的追求也是与生俱来的。孕育了孙悟空的仙石是集天地日月精华的自然物,与人类和其它动物毫无血缘关系。他的成长环境花果山,更是一片远离尘世的净土。因此,孙悟空充分享受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对于世俗的繁文缛节以及社会等级制度毫无概念。[1]

撒旦是《失乐园》中刻画的最为出彩的艺术形象。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拜伦和雪莱等对其英雄气概倍加推崇。应当承认,撒旦的反抗精神确实具有革命的一面,他的英雄主义精神也并非虚饰。他以一个被创造者的身份,反抗创造者,就是“反抗自身存在的根本”,本身就决定了其命运的悲剧性。而他败而不馁,坚决抗争到底的性格,更是增添了悲壮的一笔。[2]

古《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禹攻共工国山。”《荀子·成相篇》中说:“禹有功,抑下鸿,为民除害逐共工,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书·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3]古籍中记载的这些古老传说,其故事的本来面貌并一定是共工氏部落故意振滔洪水为害天下。可能的情况是,在舜帝时期,共工氏部落采用驾轻就熟的筑堤挡水方法来治理大区域乃至黄河流域的水患,结果发生溃堤事故,以致带来了更大洪水而被大禹攻击惩罚,或者被尧帝流放,以致后来有了“共工怒撞不周山”之说。

(三)英雄悲剧

孙悟空的悲剧起源于他对于阳寿定数的不满,即不能与天庭诸神享有平等的生命权。他们可以寿与天齐,而孙悟空的阳寿则要受阎王控制,只有324年。于是他直闯阎罗殿,痛斥阎王爷,一笔勾销生死簿上所有猴类的名字,讨回公道。此后,他又为不平等的社会等级而抗争。他大闹天宫、挑战玉帝的绝对权威,却受统治阶级蒙蔽,屈任弼马温一职。继而再次反抗,扯起“齐天大圣”的旗号,决意与玉帝分庭抗争。灵霄宝殿上,孙悟空也发出了战斗檄文:“灵霄宝殿非他有,历代人生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然而受到神佛联手武力镇压,孙悟空战败被镇于五行山下,被迫皈依佛门。又无奈受紧箍咒的制约承担了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重任,最终加入了西天佛祖菩萨们的行列。从“石猴”到“齐天大圣”到唐僧的大弟子,到“南无斗战胜佛”,孙悟空的人生自由一步步被统治阶级剥夺,纯净的思想一步步被等级制度污染。[4]

压迫着撒旦的是上帝制定的绝对服从的“游戏规则”。天使的命运就是心甘情愿接受上帝的统治。这一普遍规律的专制的本质被自由意识所粉饰,即人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包括选择行恶的权利,但是必须承担上帝的惩罚。而事实上,善与恶的标准本身就是上帝制定的,反抗就是恶。撒旦曾是上帝创造的强大又有能力的天使长,对上帝选择圣子作为继承人很是不满。他认识到自己的无限潜力,认为自己才是上帝继承人的不二人选。撒旦再也不堪忍受上帝的不公正待遇,召集了一批堕落天使,企图反抗上帝的专制统治。圣战中败下阵来的撒旦被打入了地狱,但仍旧保持着帝王般的尊严。[5]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后裔,与黄帝家族本来就矛盾重重。帝颛顼接掌宇宙统治权后,不仅毫不顾惜人类,同时也用强权压制其他派系的天神,以至于天上人间,怨声鼎沸。共工见时机成熟,约集心怀不满的天神们,决心推翻帝颛顼的统治,夺取主宰神位。一场酷烈的战斗展开了,几个来回过去,帝颛顼的部众越杀越多,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一十三骑。他举目望去,不周山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去路,他知道,此山其实是一根撑天的巨柱,是帝颛顼维持宇宙统治的主要凭藉之一。身后,喊杀声、劝降声接连传来,天罗地网已经布成。共工在绝望中发出了愤怒的呐喊,他一个狮子甩头,朝不周山拼命撞去,只听得轰隆隆、泼喇喇一阵巨响,那撑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拦腰撞断,横塌下来。

天柱既经折断,整个宇宙便随之发生了大变动,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和江河东流、百川归海的情景。

三、三位英雄人物所承载的作者的不同的理想境界

吴承恩、弥尔顿和毛泽东这三位伟大的作家,所处的年代不同。吴承恩生活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明朝,是世界史上的十六世纪,早于弥尔顿一百多年;弥尔顿写作《失乐园》的年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是世界史上的十七世纪;毛泽东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时已经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了。从十六世纪的封建时代到十七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再到二十世纪的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文学作品中,作家笔下的人物自然也就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因此不同的时代作品中的人物所承载的作家的理想境界是不同的。

中国的封建社会可谓历史悠久,连绵两千余年。重农抑商,闭关自守以及对士人禁锢思想的统治政策,使得文人们死气沉沉,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比欧洲和其他国家缓慢,人的自由意识虽有所加强但相对于西方的启蒙运动来讲相差甚远。《西游记》的出现也可以说是追求自由与个性的幻想中的革命,没有也不可能出现像英国那样腥风血雨的两股新旧势力的斗争,所以说文人们的革命思想已经朦胧地出现,行动却远远滞后。从另一个方面看,作者也是矛盾的。封建社会虽然已经慢慢走向末路,而士人皆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家国为己任,但由于社会现实以及封建制度的压力,往往采用规避的方式来旁敲侧击以警醒统治者或以宣扬某种理念来教化大众,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6]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由“美猴王”发展成“齐天大圣”再到“南无斗战胜佛”这一过程正是吴承恩的思想意识的再现。他想痛快淋漓地把不合理的现行社会制度即以道教治国的制度打翻,希望靠一种外来力量建立自己想象的理想国度,但又局限于自己所受的儒家教育,因此就出现了由道家弟子“皈依”佛家的孙悟空这一由抗争到妥协的人物形象。吴承恩生活的明朝是信奉道教的时代,国内很多要人都以饮服道家丹丸为要,而把国家大事置于脑后,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用自己的方式来规劝统治者,所以在《西游记》里出现的道人都是邪道、妖道,而一旦出现了佛家人物,则一切大光明,这无疑是作家用一种旁敲侧击的方式来警醒当朝统治者的。无论是吴承恩还是孙悟空,他们也曾奋力跳跃,但终于没有超越过去。

《失乐园》中的撒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史诗中的撒旦,体格魁伟、意志刚强,同上帝展开了惊心动魄和可歌可泣的斗争。尽管失败了也不气馁,被打入地狱,仍然激励伙伴们发扬叛逆精神,树起必胜信心。他不能忍受屈辱的奴才地位,自立为王,继续与上帝抗争。恩格斯就此称赞弥尔顿创造撒旦的功绩,认为他是“第一个为弑君辩护的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先辈”。[7]作为清教徒革命家的弥尔顿,其思想政治视野毕竟要比新兴市民阶层的代表者吴承恩要来得开阔和高远些,山雨欲来风满楼的17世纪的欧洲,又大大不同于中国的明代中后期,因此魔鬼撒旦失败了仍在坚持斗争,孙悟空却被“定位”在佛界最高层的第48把交椅上。

共工这个人物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较早的神话人物,是有名的暴力神,但在毛泽东的笔下他是英雄。我们从词句“不周山下红旗乱”来分析一下。“不周山”,毛泽东原注: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共工死了没有呢?没有说明。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8]诗人于此是借共工的形象以描写今天的伟大的革命家,诗人把共工看作进行翻天覆地,并且取得了胜利的英雄。这个形象是雄伟壮烈、富有气魄的。毛泽东此词,发展了这一神话,把“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赋予了革命的意义。

四、结论

综上所述,吴承恩,弥尔顿和毛泽东这三位作家出生和写作的年代不同,他们所创作的作品人物虽然有惊人的相似性,但结局却截然不同,因此不同时代的作家笔下的英雄形象所承载的作家思想境界是不同的。

吴承恩生活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从客观上就形成了孙悟空的反抗不彻底的形象;弥尔顿从小受人文主义的教育,反对封建礼教,反对不彻底的英国宗教改革;同时他又鼓吹自由、平等、博爱,被称为启蒙思想的先驱者。他直接参与了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但因为革命被复辟而失败,撒旦的形象正好表达了米尔顿自己的不屈服的思想。在骄傲而阴沉的撒旦形象中,写出了敢于和权威抗争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但是撒旦在史诗后部中形象的下降也表明了诗人并未能根本突破在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精神和政治环境的影响。所以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者毛泽东相比,吴承恩的儒家思想和弥尔顿的宗教思想和革命精神的的局限性是相当明显的。毛泽东创造的共工这一伟大形象,是最坚决最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化身,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奠基在五千年文化传统、悠久的战斗传统上的民族特质相结合,又经过中国和世界革命斗争烽火千锤百炼而形成的。[9]毛泽东这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一次反围剿的战斗中,就已经预见到了无产阶级革命一定会成功,无产阶级一定会以共工怒撞不周山的精神气概撞出一个新的纪元、新的世界。

[1]李存颉.悲剧英雄命不同[J].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07,(12):15.

[2][3]李存颉.悲剧英雄命不同[J].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7,(108):18.

[4]nileizhen.失乐园与西游记之比较.浅谈撒旦与孙悟空的人物形象[M].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7.

[5]李靖国.英雄的悲剧 悲剧的英雄──孙悟空悲剧形象再探[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7):23.

[6]石磊.毛泽东诗词书法赏析[M].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1.

[7]段彩乔.失乐园.中的“Satan”形象与毛泽东诗词中的“共工”形象的异同[J].2000,(7):4.

The Analysis of theW riters'Ideal State from the HeroesW ritten by Different TimeW riters

CHEN Cui-p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Xinzhou Teachers University,Xinzhou Shanxi 034000)

This thesis analyzes three characters's tragedies:Sun Wukong in Pilgrimage to the Westwritten by Wu Chengen in Chinese Ming Dynasty,Satan in Paradise Lost written by the British writer John Milton and Gonggong in Mao Zedong's poem in 1930 by text and character analysis of literal comparision in the point of view of historian development,then from their different tragedies of different time background it gets the conclusion which is human beings can not change historian developing tendency,different writer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have different ideal states.

Sun Wukong(Monkey King);Satan;Gong Gong;writer's ideology

I209

A

1673-2014(2011)01-0043-04

2010—09—22

陈翠萍(1968— ),女,山西神池人,硕士,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 单麦琴)

猜你喜欢

共工弥尔顿吴承恩
共工触山
吴承恩:人生不过是一场“西游记”
弥尔顿研究代表性文献评述
吴承恩剿匪
祝融胜共工
1720年版《弥尔顿诗集》的排版、插图和导字——分析目录学案例研究
齐天石与共工氏——从西游到红楼:石头的脱胎换骨(一)
《西游记》作者不是吴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