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水泥行业发展谈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2011-08-15胡成刚长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关键词:专业课水泥专业

胡成刚(长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从水泥行业发展谈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胡成刚(长春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近十年来,水泥行业发展迅速,水泥生产水平基本接近国际水平。水泥行业处于高速成长期,人才缺口很大,而高校是人才的摇篮,因此水泥行的发展与高校教学密不可分。目前各高校培养的学生,不同程度存在基础知识不牢、专业知识老化、系统性不强、动手能力较差、吃苦耐劳精神欠缺等不足,因此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此主要从改革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五个方面探讨教学改革的问题。

水泥行业发展;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于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材料科学应用日益广泛的背景下逐步增加。建材是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水泥、陶瓷、耐火材料等应用材料在当今高科技发展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因此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能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设计、生产、研究和开发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专业类人才。从1998年国家专业目录调整开始,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内的高等教育就面临着宽与窄的问题。以宽口径培养学生,虽然有利于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但是面面俱到导致面面不精,不精通的结果是学生到企业工作后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接受培训,企业对此一直非常不满意。以此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一、水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社会各行业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作为国家建设的基础性行业——水泥制造业,更是发展迅速。经过几代水泥人的不懈努力,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生产技术和自力更生自主研发相结合,我国的水泥生产水平由原来的落后国际水平30年发展到目前基本接近国际水平。目前我国大型水泥企业已全面掌握了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研发了适应各种原材料的生产技术,实现了自动化生产。随着各种先进的生产控制手段、检测手段的利用,大大提高了水泥质量,更好地满足了国家建设的需要,我国水泥生产总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09年全年水泥总产量达到16.3亿吨,同比增长17.9%。目前在建和拟建项目为418条窑外分解窑生产线,预计新增产为8.3亿吨,届时水泥总产量将达到25亿吨左右。目前水泥生产十强企业已经有两家年产过亿吨(安徽海螺水泥集团和中国建材集团所属的南方水泥集团)。

2009年12月14日工业信息化部发文,将培育一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建材企业集团,初步形成八家以上产能超千万吨的区域性水泥集团;2010年水泥行业将继续受益于国家拉动内需的“四万亿”计划,原计划2009年底前中央投资6000亿元人民币,但有2000亿没能实现,2010年是“四万亿”投资计划最后一年,预计今年中央投资将高于去年,估计水泥需求将进一步拉动。如能顺利淘汰落后产能6亿吨(小水泥),水泥市场会进一步扩大(虽然可能会出现区域性过盛,但经过行业自身调节,比如减少低标号水泥生产可以解决)。

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进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水泥行业至少还有20年的快速成长期。就目前趋势来看,水泥行业将进入快速淘汰落后产能、大企业并购小企业的资本竞争时代。

从水泥行业的人才结构看,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不超过10%,而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全面的中高层生产技术管理人才及一线的技术人才。这从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建筑材料专业的本、专科生就业状况可以看出,截至2010年春节到来之前,65名本科生(除个别考研深造外)以及75名专科生全部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但也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方面,比如个别企业反映学生基础知识不牢、专业知识老化、系统性不强、动手能力较差、吃苦耐劳精神欠缺等情况。

二、高校在学生培养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企业反映的学生基础知识不牢、专业知识老化、系统性不强、动手能力较差、吃苦耐劳精神欠缺等情况,究其原因,是高校在学生培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不足。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础知识不牢和教学方法、手段、考核方式、实验环节有直接关系。比如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由于内容较多,基本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难于调动;启发式教学、讨论课设立很少或没有;与之配套的教学实验开出率不高;采用的考核方式大多是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加之个别教师划定考试范围,导致学生平时不学,临考前突击一个月,轻松过关。为了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了掌握知识而学习,考试过后一段时间,学生基本忘得差不多了。

第二,专业知识老化、系统性不强,这和教师使用的教材本身跟不上学科的发展,加上个别教师存在一套教案用多年的现象,新知识难于得到补充有直接关系。教师难于有机会到新建的企业去学习、锻炼,新知识补充不进来;随着行业的发展以及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落后的生产方法不断被淘汰,同时又派生出一些新的知识领域,而个别高校仍然沿用老的课程设置体系,跟不上行业的发展。比如从建材行业来看,高级检测设备的原理及使用、建筑cad绘图、计算机在建材行业的应用,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课程,强电、弱电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这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有着很大的不同,老一套的知识体系急需更新。因此,应该依据专业建设需要设置课程,而不是因人设课。

第三,动手能力较差的成因主要体现在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上。由于实验开出率不高,设备数量少,不能保证绝大数学生都能有机会亲自动手做实验,没有这个亲身体会,也就很难分析出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手段和操作的正确性,更谈不上和理论知识相结合;专业实习受资金、企业现状、高校与企业关系等限制,实习时间、深入程度难以保证,这给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很多困难;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较多,从小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和锻炼,导致专业实习中,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低下,对专业实习不够重视,实习效果较差。曾有学生在企业实习中,由于受不了企业一线工作的苦和累当了逃兵。

为适应行业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必须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这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思路

(一)改革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

专业教学的目标是为企业培养技术全面的中高级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满足现代化大型水泥企业生产的需求,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相关课、专业相近课程的设置上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应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整合和优化,精心设计课程目标,在保持每门课程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删除陈旧、交叉、落后的教学内容。新课程要反映学科最新成果,增加学科综合知识,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实习大纲,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等教学基本文件,并要求所有教学基本文件相互衔接,注重前导课和后续课程的衔接。为保证专业知识的全面性,应注重专业相关课程的开设,比如强电、弱电课程、建筑CAD绘图、生产控制、生产管理、检测等相关知识的课程。必要时可以多开设几门选修课(包括混凝土相关知识)。针对专业课教师缺乏一线生产经验、工程应用能力弱等问题,可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承担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拉近企业和课堂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既然培养目标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明确,可以弱化“宽口径”办学的问题,保证专业课的教学学时数,为企业培养专门化的高精尖专业人才。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一定要把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为此教师要精心组织授课内容,经常深入到企业,特别是新建的先进企业考察、座谈,不断丰富阅历,更新知识。教师不但要上好课,同时要加强本门课程建设,争创精品课。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知识更新的速度,保证教学质量,使培养的学生适应行业的发展。

(二)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的专业课教学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大四学生有大部分同学复习考研,荒废了专业课的学习;二是受专业课学时限制,每堂课的内容又多,只能采用灌输式教学,学生听课感觉累,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为此,专业课可以尽量前置,适当增大专业课学时数,并开设讨论课;就企业经常发生的问题、课程中的难点、重点发动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辩中理解知识,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多媒体教学中提高课件质量,充分利用三维动画阐明生产原理,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直观性的特点,课件上网,使学生课后能够反复观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内容。此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曾有人提出,学生的注意力维持的时间不超过15-20分钟,所以适当活跃课堂,加强师生互动,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是十分必要的。

(三)加强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是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的问题,也是导致学生就业难和学生在企业中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每所高校的当务之急。由于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紧张,个别高校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了扩大办学规模上,导致高校债台高筑,负债运转,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设备更新缓慢,学生实习经费紧张,实验开出率不高。多数实验变相成为演示实验,绝大部分学生不能亲自动手;专业实习时间短,实习目的难以达到。教育部曾提出,本科生实践环节教学时间不得少于一年,这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必须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力度,提高实验开出率,依据专业特点认真制定实验、专业实习教学大纲,精心选择实验题目,尽量做到每一个实验题目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并对实验结果、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实验操作过程的不足。依据本专业的特点及发展状况,除要求学生掌握常规的实验手段外,还要学会高精尖仪器的使用(包括常规维护)、自动检测等知识。学会通过实验手段发现生产中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到恰当的解决办法。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适当开设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引入中控模拟操作设备,缩短教学和生产实际的距离,适应企业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要和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搞好专业实习。基本保证至少四周的生产实习,四周的毕业实习。认真制定实习指导书,内容应该包括实习目的、任务、实习内容、时间安排、需要在企业弄懂的具体问题、撰写实习报告的要求等。并要求学生了解企业对学生的要求(知识结构、能力、道德品质、组织纪律性等),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带着问题下厂才能保证实习效果。条件允许,可以聘请企业生产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座谈,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带队教师要切实负责,管理好学生,做到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并利用实习机会丰富阅历,争求企业对本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建设本专业。

另外,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生学习的导向。在学生成绩考核的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重点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开卷、闭卷相结合,笔试、答辩、操作相结合等,改变学生死记硬背,临阵突击的学习方式。

(四)打造一支过得硬、叫得响的专业教师团队

人的素质是事业成功的第一要素。引进高端人才,改善教师结构,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是专业建设以及深化教学改革的首要条件。为青年教师提供成长的舞台和条件,以老带新,青年教师应自觉走进他人课堂,反思自己课堂,借鉴精品课堂,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每个学科梯队在带头人的带领下,认真进行集体备课,经常研究教学中各个环节的不足、教学难点、教学手段等等,使学科带头人真正成为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教师也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倡奉献精神,使三尺讲台真正成为每位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办学离不开企业,同样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学校。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五)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基地

现在的水泥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的股份制企业,和以前的国营企业相比,接待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他们有很多顾虑:一是安全的问题;二是担心影响生产操作;三是专利技术保密的问题。所以在实习的方式方法、时间安排、内容地点等要和企业协商,争取得到企业的大力配合;实习过程中要经常和企业负责学生实习的领导沟通联系,以便随时解决实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学生管理和安全教育,确保在实习过程中不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只有这样实习基地才能稳固。另外,可以把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接受企业的考查,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实习期间就可以签订意向性就业协议。

学生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也会影响到招生规模和质量。因此,每所高校对学生就业问题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苦练内功是根本,除深化教学改革外,应充分发挥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能,加强学生组织纪律性、道德品格、以及各种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从而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实现以质量求发展,否则就是短期效应,一锤子买卖。虽然现在水泥专业就业形势看好,但如果各高校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较低,也会在就业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

我国水泥行业处于高速成长期,大的水泥集团人才缺口很大,有必要建立全国性的水泥企业联系网络,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在学校实行订单式培养,依据企业发展规划,在大二大三中挑选学生,签订意向性就业协议,企业可以为这些学生解决求学过程中的经济困难。

行业和学校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水泥行业的发展为学校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把握机遇,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合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高校谋求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大学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水泥专业毕业生呈现供不应求趋势,为专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高校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环节等有很多地方不适应行业的发展。因此,这些问题应引起业内人士的共鸣和重视,从而提升高校在本专业的办学水平。

On theEducational Reforms of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Engineering Specialty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Cement Industry

HU Cheng-gang

Cement industry is in its growing stage,so there is urgent need for talented persons in this field while universities are the cradle to train the person needed.Therefore,the development of cement industry has close connection with university teaching.The students that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ultivate,however,have deficiency in their fundamental knowledge and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s out of date and unorganized.They lack manipulative ability and are less likely to bear hardships.Thus it'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reforms of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engineering specialty.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at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forming curriculum setting and perfection,reforming of classroom and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staff,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e base and employment.

the development of cement industry;teaching reforms;curriculum;teaching methods;practical teaching

G642

A

胡成刚(196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水泥专业课教学。

猜你喜欢

专业课水泥专业
水泥像被踢死事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水泥搅拌桩在城市道路软基处理应用中的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化腐朽为神奇—本土创造—水泥环保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