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初探

2011-08-15李晓丹厦门理工学院人文社科系福建厦门361024

关键词:原理马克思主义案例

李晓丹(厦门理工学院人文社科系,福建厦门,36102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初探

李晓丹(厦门理工学院人文社科系,福建厦门,361024)

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课程特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决定了该课程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研究很有必要。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改革中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也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如:教学案例本身的因素、教师与学生的因素等。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发我们思考:无用知识具有有用性,教育要教给学生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业课;教学方法

根据教育部要求,2006年起,全国高校实施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方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该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全国大部分高校从2007年开始讲授新课,经过两年左右的教学实践探索,2008年底,开始出现该课程的教研论文。这些教研论文从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建设、教学的功能、教学的原则、应处理好的关系、社会实践、案例教学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研究。就“原理”课教学方法研究来看,教学方法和视角较为传统,多是集中强调经典性、时事性和生活性。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了将“原理”课教学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新思路:在教师讲解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原理之后,由学生组成团队,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来“发现”、论证自己的专业知识内容中所包含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原理,并派代表在课堂上讲解、演示。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笔者也受到了一些启发。本文就“原理”课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原理”课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

从“原理”课的教学现实来看,进行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由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包括效用心理和信息多元、崇尚竞争、思维敏捷等因素。长久以来,学生把思政课老师看作“政治说客”,采取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满足他们的效用心理——“原理”理论课的学习在专业中也是很有用的,变抵触感为认同感。学生组成团队,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来发现、论证所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派代表在课堂上讲解、演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新素质。

其次,由“原理”课课程特点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决定的。笔者曾经参加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等相关课题,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做了随堂调研并进行了相关研究,绝大部分学生对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心存抵触,更倾向于参与式的、能发表自己见解的教学方法。而“原理”课程的突出特点就是高度的理论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它着重于运用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去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这就需要学生必须要开动脑筋进行理论思维。而长期的被动式听课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甚至会禁锢和约束学生的好奇心,抑制他们的主动创造性。因此,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

“原理”课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还有其存在的现实可行性。

首先,让学生组成团队寻找专业里的“原理”课理论完全可行。“原理”课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有机组成。哲学的学科特点是涵盖面大,处处有哲学,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或多或少地运用到哲学思维,拥有一定的哲学内涵(如所有学科都有“事物的普遍联系”、“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些问题);政治经济学部分,由于厦门理工学院是理工科院校且倾向于应用型,每个专业都基本对应于相关的行业,行业的发展本身就包含很多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如“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影响劳动生产率”、“本行业的跨国公司的形成与运作”等);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同样可以结合我国建设过程中本行业的发展实际找到相关案例。这样就决定了让厦门理工学院学生组成团队寻找专业里的“原理”课理论完全可行。

其次,厦门理工学院“原理”课程设置在大二下学期,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并且思维活跃,也较易于组合成团队,完全有能力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来发现、论证所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派代表在课堂上讲解、演示。

再次,厦门理工学院多媒体教学的硬件保障也为该教学法新思路的实施提供了条件。

二、“原理”课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及影响因素

从上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两点考虑出发,我们尝试了将教学与学生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新思路,力求通过真实、有效的案例教学以提高“原理”课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并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学习能力及创新素质,从而改变学生把思政课老师看作“政治说客”的心理,变抵触感为认同感,增强“两课”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我们进行了如下改革:

从教学内容入手,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专业实际结合,如:结合机械系专业学习来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结合环工系专业学习来理解“自然条件影响劳动生产率”,结合文传系专业学习来理解“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企业经营的全球化”等等,这样加强教学内容的真实型和有效性,提高“原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学生的效用心理——“原理”理论课的学习在专业中也是很有用的,变抵触感为认同感。

从教学方法入手,“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在教师讲解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基本的概念、原理之后,由学生自由组合,五到十个人组成团队,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来发现、论证自己的专业知识内容中所包含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原理(如专业知识内容中的“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影响劳动生产率”等),并派代表在课堂上讲解、演示。教师根据所举案例的准确程度、分析论证的逻辑性和表达的清晰度等给出成绩,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此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学习能力及创新素质。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笔者一开学就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了每一组所要研究、讲解的原理的题目,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发现、论证自己的专业知识内容中所包含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原理。就作业效果来看,大多数的作业是认真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影响该教学法效果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案例本身的因素

一般来说,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它所隐含的信息或知识,应该基于学习者的原有认知基础。在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案例筛选中,案例的难度要适当,使学生有能力发现、论证自己的专业知识内容中所包含着的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原理。如果学生经过努力也达不到目标,会影响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提前做了足够的准备,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就所论证的原理与教师进行探讨,教师给予他们相关的思路与指导。但是,还是有个别作业团队,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状况、理论接受程度给了过高的估计,导致其与专业相结合的案例分析不透彻、效果不好。例如:英语专业的同学有一道结合其专业来分析原理的题目“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笔者在前期指导中就明确给学生放宽了条件,英语专业有相关的西方文化课程,笔者让他们从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和西方文化讲究“天人相争”的角度去寻找资料论证。但很可惜,学生对这个理论的理解接受存在一定的距离,无法展开深入探讨。

(二)教师的因素

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对任课教师的素质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不仅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原理烂熟于心,还要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此外,适当涉猎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与现状是更为严格的一个要求,否则会影响对学生专业案例的评价与教学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教学中,学生举的专业案例是PN管的例子,以高电平和低电平的相互依存与转化来说明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与转化。在这样专业化程度较高、且侧重专业理论的案例面前,教师难免受到自身学缘与专业性的限制,虽然通过学生的分析大概了解,但无法做到透彻理解。令人欣慰的是,学生毕竟是花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对原理与专业知识的梳理才找到了相关的案例,学习态度的认真以及由此给他们带来的知识逻辑的锤炼本身就是他们的最大的收获。

(三)学生的因素

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将学生所做的与专业相结合的案例作业与他们的平时成绩挂钩,但仍然存在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教学的情况,表现为不参与小组讨论与作业,“搭其他同学的便车”,有个别组的发言报告显示出随意性、应付性等。这些现象的背后原因有两条:一是学生对政治理论课不重视;二是作为大二的学生,对大学学习已经变“油”了,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大一学生高,课堂学习气氛不易调动。这是教师非常无奈的两个问题,有待于在日后的教学中寻找解决的思路和途径。

(四)大班教学的客观不利因素

由于本门课程采取大班上课,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质量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对个别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学习较认真,另一部分学生则相关知识结构不够扎实乃至有所欠缺,尤其是理工科学生没有高中的相关知识储备,这给教学的组织增加了一定难度。

此外,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为了解决大班教学与学生参与的普遍性要求的矛盾,教师不得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将案例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又导致了学生对该课程低重视度与教师对学生高要求的矛盾的产生。低重视度与高要求的矛盾,会使案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1]

三、“原理”课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几点教育思考

“原理”课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实践教育理性原则,更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教育理想。“原理”课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实践,引发了我们对教育原则、教育理想的一些思考。

(一)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这样的误解: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必须应付考试外是没有用的。通过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直观地告诉学生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从大学教育以及大学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大学应当强调无用知识的有用性。蔡元培在出访英国爱丁堡时就说过:“学与术可作为两个名词,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各国大学中所有科目,如工商,如法律,如医学,非但研究学理,并且讲求实用,都是术。纯粹的科学与哲学,就是学。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本,两者并进始可。”[2]恰恰是哲学原理等看似没有用的学科为学生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二)教给学生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式——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讲不是最重要的,因为“知识本身也有它的缺陷。第一,知识是对现实的抽象与总结,有脱离现实的一面。知识与知识的运用和创造并不是一回事;第二,知识是建立在别人经验与历史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未来的基础之上。因此,知识与亲历和未来有出入;第三,知识有随时间老化的缺点。今天学的知识,可能几年之后就过时了或至少部分过时了;第四,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学生毕业之后所要用的知识不可能正好对应。学生走向社会后,可能只能用到所学的一个百分数,比方5%,而95%要用的是没有学过的知识;第五,知识中一定有谬误和偏见。所以,知识虽重要,却不是最重要的”。[3]

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能力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像爱因斯坦所说:“我也要反对认为学校必须直接教授那些在以后生活中要直接用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观点。生活所要求的东西太多种多样了,不大可能允许学校采取这样的专门训练。除开这一点,我还认为应当反对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照我的见解,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对技术学校来说,这也是正确的,尽管技术学校的学生将要从事的是一种完全确定的专门职业。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4]

就像学者王建国在他的著作《人类理性的盲点》中说的那样,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学习获取知识,尤其是创造知识的方法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学习获取知识的策略和有效学习的策略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学习社会规范、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建立雄心志向比获取知识、方法和策略更重要。”[3]

[1] 汪虹.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46-48.

[2] 丁帆.大学的“学”与“术”及校制改革[M]//丁东,等.大学沉思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2-56.

[3] 王建国.人类理性的盲点[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12-113.

[4]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赵中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6-147.

Simple Analysis of Teaching Method of Integrating“Introduction to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Course with Students'Specialized Courses

LI Xiao-dan

The modern students'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 curriculum features of Introduction to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the disadvantage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determines the teaching method of integrating this course with the students'specialized courses necessary.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 that integrates with the students'specialized courses in teaching practice achieved certain teaching effects and also has some influencing factors:such as the case itself,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This teaching method has some enlightenment on us:the useless knowledge has usefulness and we must teach the students something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knowledge.

Introduction to Basic Principle of Marxism;specialized courses;teaching methods

G642

A

2009年厦门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案例教学法研究”(JG200926)

李晓丹(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教学、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原理马克思主义案例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