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词义变化的动态研究

2011-08-15宋海荣运城学院中文系山西运城044000

关键词:义位义素词义

宋海荣(运城学院中文系,山西运城,044000)

浅谈词义变化的动态研究

宋海荣(运城学院中文系,山西运城,044000)

探讨词义变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词义变化结果的静态描述上,更应该关注词义变化过程的动态分析,同时应该借鉴一切有用的分析方法,使古汉语的词义研究尽可能上升为科学的、分析的、论证性的深层研究。

词义变化;义位;义素分析法

从古至今,汉语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但组成汉语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的发展又是不均衡的,其中尤以词汇的发展最为迅速。词汇的变化不仅体现为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更重要的是在于词义的发展变化。词义的运动性是绝对的,这也是词义本质的一种体现。古今词义的异同正体现了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关于词义的变化已经有很多的论述,但是仔细研究,这些论述并不完善,以此非常有必要对这些论述进行梳理与补充。

一、词义的内涵

在研究词义变化之前,必须弄清楚什么是词义。

词是语言系统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单位,是音义结合的统一体,语音是它的形式,词义是它的内容,形式和内容二者缺一不可。从广义来说,词义的内容可以粗略地划分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等,其中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不能孤立存在,它们依附在词汇意义之上。词汇意义也即词的概念义,又称为理性义、指称义,是人们对所指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概括认识。概念义是一个词主要意义的承载者,在一个词的诸多义项中处于核心位置,它是词义得以存在的核心,也是其它意义产生的基础。所以研究词义的动态变化问题,首要的和最重要的是研究词汇意义的动态变化问题。

这里不能忽略一点,即概念义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客观事物的名称,还包括动作、状态、程度、性质、关系等各方面的内容。也许有人会提出,既然词义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客观认识的结果,那么如果有的词所反映的事物在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如“鬼”,它的概念义又是什么呢?根据著名的语义三角理论可以知道,符号(词)所代表的指称意义不仅仅指现实世界的物体、行为、动作等方面,还包括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产生的主体看法、虚假认识、大脑中存在的意象等等,符号与它所指称的事物之间并没有一一对应的直接关系。

二、词义变化的解释说明

在对古今词义的演变进行探讨时,必须认识到时间的相对性,古今词义并没有时间上的明显界线,各个时代的词义是有差别的。先举以下两例:

“坐”,古人的坐姿和现在不同,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以两膝着地,臀部贴着脚后跟,在先秦时,“坐”与“跪”是同义词。

“雷”,《说文》中解释说:“阴阳薄动雷雨”,认为“雷”是阴气和阳气迫击运动而产生的。

《河图括地象》认为“雷者,天地之鼓也。”

随着物理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对雷有了新的认识,雷声不过是云层放电时放出的响声。

坐、雷是否属词义变化?我们认为不是。词义的真正内容在于其概念义,因此词义变化的前提是概念义发生了变化。坐,从古到今都是表示“坐下来”的一种动作,不过在南北朝时期桌、凳产生以前,没有像现代这样的坐具,因此导致坐的姿势不同,但是“坐”的概念义“把臀部放下来支持身体重量”从古到今并没有发生过任何变化。雷,早期的时候,由于历史水平的局限,因此对一些词无法做到准确解释。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不断地深化,越来越趋于客观、正确。尽管人们对雷的认识从古至今有很大的差别,但“雷”这一词所表达的概念义“雷声”并没有发生任何质的变化。因此在讨论词义变化时,首先要将其限制在概念义变化的范围之内。

三、词义变化的探求方法

词义演变就本质上来说属于词义引申的过程。当词义有了变化后,人们为了说明一个词的意义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常常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分类方法来对词义变化的结果进行描述。最常见的是来自于西方传统语言学中的分类法,将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等,但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解释词义的发展变化是不到位的。举例说明,如“丈人”,古代指“老年人”,现代指“岳父”,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来看,有的同学认为是词义缩小,有的认为是词义转移。之所以产生不同的结论,原因在于这种分类法对于汉语实际来说并不是特别合适,它并不能确切无误地描述出词义变化的结果,更谈不上对词义变化过程的分析。

在探讨词义变化时,不能仅仅局限在对词义变化结果的静态描述上,更要关注的是对词义变化过程的动态的分析上,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不管是动态的研究变化过程还是静态地描写变化结果,我们必须深入到词义的内部,细致地分析词义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整个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具备一定的标准、原则,应该运用科学的、分析的而非笼统的、含混的研究方法。

(一)在探讨词义变化时,不能笼统地以词为单位,而要以义位为单位

词义系统是以义位为中心要素建立起来的。义位是比词小的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词义单位,是词义系统中的一个环节,相当于词典学中的义项。我们姑且把一个词的所有意义称作“义库”。义库--义位--义素构成了词义系统的三个层级。以义位为中心来分析词义的变化比传统的单纯从结果来描述要进步。如:

“臭”,如果站在词的角度分析,最早“臭”是指“一般的气味”,到了现代指“难闻的气味”,这样很容易得到一个结论:“臭”的变化在于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由中性词变成了贬义词。显然,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祥”也如此。“祥”,在上古泛指吉凶的征兆,如《左传·僖公十六年》中载有“是何祥也?吉凶安在?”“祥”在这里是个中性词,指“征兆”,后来“祥”的一个义位“凶兆”趋于消失,而另一个义位“吉兆”逐渐取代了“征兆”义。

“池”,如果直接分析,“池”的变化似乎就是由古代的“护城河”变为了现代的“池塘”,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上古汉语中的“池”主要有两个义位:一个是常用义护城河,如《左传·僖公四年》中载有“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另一个是非常用义“池塘”,如《孟子·梁惠王上》中载有“数罟不入洿池”。后来“池塘”这一义位逐渐取代了“护城河”的地位,上升为常用义。如今,“护城河”这一义位已消失,但是在有些词语中还保留它的义素,如“城池”。

(二)在探讨词义变化时,可以借助义素分析法

义素是构成义位的语义成分,是从一组相关的词语中抽象出来的区别性语义特征。义素分析法是现代西方语义学开始使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深入到词的内部分析其意义构成。

义素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善词义扩大(缩小)理论。不管是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都属于词义变化。应该补充的是,这里的扩大或缩小指的是内涵变化前提下的外延的扩大或缩小。如前所述,只有内涵发生了变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词义变化。

如“鑑”,《说文》中载有“大盆也”。鑑就是后来的镜,古时作监,从皿,以盛水也,古人最早是用大盆盛水来照形,后来才有了铜镜之类。

鑑,不管是以水作镜还是以铜为镜,亦或如今以玻璃作镜,材质的变化并没有让“鑑”这一器物的本质属性发生变化。因此“鑑”的变化可以理解为:内涵未变,外延扩大,词义未变。

义素越少的词其内涵就越少,外延也就相应扩大;反之,义素越多的词其内涵就越多,而外延也就相应缩小。词义扩大即指词的某一个义位在发展过程中减少了内涵,表现为义素的减少;词义缩小即指词的某一个义位在发展过程中增加了内涵,表现为义素的增多。如:

响(古):[回应]+[响声]

响(今):[响声]

“回应”这一限定性的义素减少,使得“响”字内涵减少,外延扩大。

至此,可以将词义扩大(缩小)表述为:

词义扩大:义素减少→内涵减少,外延扩大

词义缩小:义素增加→内涵增加,外延缩小

三、在探讨词义变化时,可以运用语义场理论

义素分析法必须在一定的语义系统中进行,若干具有共同核心义素的词语构成的聚合体就是语义场。词义扩大(缩小)与词义转移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扩大(缩小)前后的义位是否在同一个语义场,而词义转移是词的某一个义位发生变化后,由一个语义场转入另一个语义场。如:“河”由“黄河”演变为“一般的河流”,但是核心义素“河流”并没有改变,所以它们属于同一个语义场内的变化。另例:

丈人(古):[年龄大的]+[人]

丈人(今):[妻子的]+[父亲]

通过对这两个词的义素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不存在义素的增加或减少,因此也谈不上词义扩大或缩小。古代“丈人”是一种社交称谓,它是对老年人的尊称,而现在“丈人”是亲属称谓,指“岳父”,二者不在同一个语义场内,属于词义转移。再如:

兵(古):[武器]

兵(今):[持拿武器的]+[人]

这里“兵”虽然也增加了义素,但是它并不属于词义缩小,因为核心义素已经发生了变化,语义场由“武器”转为“人”。

四、词义变化的层次

如前所述,可以对词义变化的层次做一个大概的说明,词义变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是义位数目的变化;其二是义位意义的变化。

(一)义位数目的变化

1.义位数目增多

如:劝,《说文·力部》中解释为“劝,勉也。”由“劝勉”之义引申出“劝说、劝阻”之义。

布,本义只指“麻布”,后引申为用棉、麻织成的织物。没有货币的时代,“布”被作为交换的媒介,于是“布”又有了货币的意思。《周礼·天官·外府》中载有“掌邦布之入出。”布可以铺开,又引申为陈列、展开、公布、公告之义。

2.义位数目减少。

如:丈夫,可以指成年的男子,如《战国策·赵策》中“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也可以指未成年的男子,《国语·越语上》中“生丈夫,二壶酒,一犬。”近代还可以指“妻子的配偶”。但现在“丈夫”已不能表示“未成年男子”这个义位。

坟,在古代有很多义位:

高出地面的土堆,如《礼记·檀弓》中:“古也墓而不坟。”

坟墓,例如在《说文》中:“坟,墓也。”

大,如《诗·小雅·苕之华》中:“牂羊坟首。”

水边高地,如《诗·周南·汝坟》中:“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但坟到了现代汉语里只剩下“坟墓”这一义位存在。

(二)义位意义的变化

词义的关系主要有两种构成:一是类属关系,二是组成关系。

1.词义扩大

(1)类属关系:由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如:

江,原指“长江”,后泛指江流。

洗,最早表示“洗脚”,和沐(洗发)、沬(洗脸)、浴(洗澡)、澡(洗手)等构成一个语义场。而如今,“洗”已经由下位义“洗脚”变为上位义“洗”。

(2)组成关系:由部分过渡到整体。如:

脸,古义与“脸颊”接近,指“目下颊上”,即妇女擦胭脂的那个部位。如白居易《昭君怨》中:“眉销残黛脸销红。”而现在则表示“整个面部”,二者是组成关系,即脸颊是面部的一部分,“脸”由部分过渡到整体。

2.词义缩小

(1)类属关系:由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如:

蟲,原本泛指一切动物,后来专指昆虫。

宫,本义是房屋、住宅。如在《尔雅·释宫》中:“宫谓之室,室谓之宫。”但秦以后只有王者所居的殿堂才能称为“宫”。

(2)组成关系:由整体过渡到部分。如:

足,本是“人体下肢的总称”,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中有:“股、胫、蹠、跟全部为足,足从口者,象股胫周围之形。”现在“足”则专指“脚”,词义由整体过渡到了部分。

3.词义转移

(1)相似转移。义位之间存在某种相似之处,如形状、功能、作用、情态等方面。

防,本义是“堤坝”,《说文》中解释为“防,堤也。”它是用来堵塞水的,引申为“堵塞”,如《国语·周语上》中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2)相关转移。义位之间虽没有相似之处,但二者存在一定的关联。

脚,本义指小腿,即膝盖到脚腕的部分。《说文》中解释为“脚,胫也。”中古以后,“脚”的词义转移到踝骨以下部分,并在口语中逐渐替代了“足”。

狱,本义是诉讼,现在为监狱。

词义引申是词义演变的主要途径,但它还不能够对词义运动的状况作出全面的解释,如何更好地分析汉语词义的变化,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不仅应该研究它的词汇意义,而且还应当关注其语法意义、色彩意义等内容。

其次,研究词义某一段时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曾经有过什么样的因素起过作用,弄清楚其来龙去脉,这比单纯地对词义变化的结果进行粗略的分类更进步。

再次,不仅仅应该探讨一个词内部发生的变化,而且应当扩大到词与词之间,即词汇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词义变化。就拿古汉语中的施受同辞来说,通过仔细分析,可以对词义变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受,甲骨文像一只手拿着承盘交给另一只手,就接受方来说是“接受”,就给予方来说是“授予”,“接受”和“授予”是“受”这一词的下义位,后来随着词义系统向细致、严密化发展,“受”专门表示“接受”这一义位,而另一个义位“授予”义则由在“受”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授”专门表示。

可以看出,“义位义在使用中总会强化自己的区别特征”,当一个义位与原来同一词内的其他义位的差别愈来愈明显时,词汇系统就会使用增加新词的办法,把它分离出来另立门户。词义变化往往会带来词汇系统一连串的变化,在词汇使用的过程中,词汇内部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调整。同时,西方语言学中的词义理论并不能完全适合汉语词义变化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借鉴一切有用的分析方法,使古汉语的词义研究上升为科学的、分析的、论证性的深层研究。

[1]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8.

[3] 苏新春.汉语词义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86.

[4] 葛本仪.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5]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

Dynamic Research of the Semantic Changes of Words

SONG Hai-rong

Talkingaboutsemanticchangesofwords,weshouldstudy not only result of changes in themeaningofthe word,but also how the meaning changes.We can use all useful research methods,so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meaning of words of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may be more scientific.

semantic changes of words;sememe;seme analysis

H03

A

宋海荣(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古汉语文字学、训诂学。

猜你喜欢

义位义素词义
汉语义位历时衍生次序判定方法综观
汉语义位“宽”“窄”历史演变比较研究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浅析英汉词语搭配研究现状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义素分析法
字意与词义
义位函数理论的共时与历时分析
色彩义素类型略说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