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念想春联

2011-08-15

茶博览 2011年2期
关键词:桃符春联对联

念想春联

春节写春联、卖春联、送春联、贴春联……它们每年都成为我国民间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可是,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您知道春联的来历与发展吗?

春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春联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以驱鬼辟邪。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代以后,我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相当普遍,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況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現我們今天所见的春联。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从此,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进入清代,对联更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再后来,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流传到越南、朝鲜、新加坡等国,以至这些国家至今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可以说,春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作,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智慧。春联能够延续到今天,与它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和民俗风情密不可分。如今,在我国广大城乡,除夕前人们还是会约定俗成地贴上春联,以表达自己或家庭对生活的祝福和愿望。不过,最近几年,受社会浮躁之风的影响,春联的文化价值开始渐渐背离它原有的美学价值和人文艺术,有被工业化和个体随意涂抹的迹象,一些春联,内容既不符合科学精神,充满封建迷信成分,章法上也是随意简化、随意表达,例如:上联——找工作找好工作,下联——找老公找好老公,横批——噢耶。春联甚至遭到“无厘头”的洗礼变得垃圾化,活脱脱演变成一种现实闹剧,如:“冠希艳照辞旧岁,霆锋绿帽迎新春。”还有的春联成为发泄情绪、表达不满的工具,如:“春晚年年看,无聊岁岁瞧”。另外,春联的强烈视觉效果与浓厚“味道”,原本蕴含在各类手书与墨香中,而今机械印刷使之荡然无存,这也让春联变得毫无生机起来。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春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人的精神面貌。雷人春联是对春联文化的挑战,反映出民俗在一定时期价值取向上的浮躁、迷茫与无奈,它令中国文化受累,其实何止是受累,而是“受伤”。所以,如何让春联告别浮躁回归到传统文化中,使之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浓厚节日符号和文化表达,在当今还真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猜你喜欢

桃符春联对联
你家春联贴对了吗?
新春联
元日
新春联
桃符的传说
元日
桃符的传说
对联知识小问答
自对在对联中的作用
我怎样教写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