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国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路径选择探析

2011-08-15方彦明

关键词:参政参政党政党

方彦明

关于中国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路径选择探析

方彦明

政党政治是当代民族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整合和凝聚社会各阶层的组合器,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国强民富,是中国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共同使命,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同时,必须不断增强参政能力建设。因此,站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研究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的路径和对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中国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路径选择

在当代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格局中,加强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客观要求重视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要求与现实看,要在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中切实加强参政能力建设,这是提升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

一、中国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要体现时代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中国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政党关系的不断和谐,为参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平台。

首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要求加强参政能力建设。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些都直接导致各种国际矛盾错综复杂。为了应付这些新的挑战,各国政府和政党都在寻求政治上的变革,以加强各自的竞争力。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人们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政府的决策水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对参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内容、新的要求。

其次,要把发展作为参政能力建设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深刻变化着的国际局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中国参政党也应坚持把发展作为参政能力建设的第一要务,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和做好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以此不断提高参政能力。

再次,要体现不断深化对参政能力建设规律的研究。研究和把握参政能力建设规律,体现参政能力建设的时代发展趋势,就必须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把参政能力建设规律研究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研究结合起来。参政党在参政能力建设过程中,不断汲取人类社会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特点优势,也要实事求是学习借鉴世界政党的长处,取长补短。

最后,体现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中促进参政能力建设。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主要体现在执政能力建设和参政能力建设,这就要求参政能力建设必须与执政能力建设相适应,诚如邓小平所言:“共产党总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民主党派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出主意。这样,反映的问题更多,处理问题会更全面,对下决心更有利,制定的方针、政策会比较恰当,即使发生了问题也比较容易纠正。”[1]这说明了,执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参政能力的水平,参政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执政能力的水平,唯有这样,参政能力建设才能更加充分体现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应对时代变化的能力。

二、加强中国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的路径和对策

第一,加强参政党理论建设能力。加强理论建设,是提高参政能力建设的思想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党建理论成熟是参政党能力建设成熟的主要标志,“党的理论家需要更多的智慧,思想要更加明确,风格要看好一些,知识也要更丰富一些。”[2]因此,参政能力建设立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实践和新发展,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培养政党理论专家,构建政党理论基本内容,逐步完善和发展参政党理论,学习和掌握参政党理论,自觉运用参政党理论。

第二,推进制度化建设,创造参政能力建设的良好环境。制度建设是各参政党自身建设的保障,加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参政党参政能力,“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强制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征”[3]。参政党制度建设是多党合作走向制度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政能力建设中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保障性的建设。参政党要逐步建立一套科学化、规范化、适合参政党特点和组织运行的制度体系并加以完善,才能保障参政党履职能力的连续性、有序性、科学性,使其充分运用政治协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正规渠道,才能在实践中真正提高参政能力。

第三,构建和谐党际关系,营造参政能力建设的宽松和谐氛围。和谐党际关系是各政党之间的良性互动与有效合作,是基于长期合作的一种相对稳定与不断优化的关系模式,是差异与共识、多元与一元、自由与权威、发展与稳定、活力与秩序的张力与平衡。参政党应该以“和而不同”的理念,处理好与执政的共产党以及其他参政党的关系,即在一个统一体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反相生。各政党在和谐中共存,在和谐中发展,真正实现与中国共产党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营造参政能力建设宽松和谐氛围。

第四,增强参政党同群众联系,奠定参政能力建设的社会基础。政党的社会基础与政党的性质是紧密相联系的,在社会结构变动过程中,能否把握好参政党社会基础的变化,对参政能力建设和政治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参政党的性质出发,适应社会多样性发展的要求,适当扩大社会阶层和代表人士,有利于增强其包容性,更有利于把不同的政治诉求,纳入国家政治体系当中,巩固各参政党的社会地位。因此,密切联系群众是参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参政党的凝聚和代表作用功能。

第五,提高参政党成员基本素质,夯实参政能力建设的坚实根基。建设高素质参政党队伍,对于蒸蒸日上的中国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参政党的科学理论学习,全面深入地把握世情、国情和民情,提高参政党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能力,不断提高参政能力建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总之,参政能力建设要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地提高全体成员的综合素质,这关系到参政能力建设的全局,关系到多党合作制度的坚持、完善和发挥。

第六,借鉴西方政党制度的有益经验,拓展参政能力建设的宽广眼界。借鉴西方政党制度的有益经验,这是加强参政能力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树立世界眼光,合理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成果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以其自身的合理性确立了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显示了政治文明进程中符合时代要求。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政党在能力建设和提升过程中的一些实际经验和做法,来找到一些适合我国政党能力建设的有益经验,参政党积极借鉴西方国家政党的利益整合机制,结合具体实际,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利益整合机制,推进政党改革,是加强参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七,开展和实现政治交接,提升参政党的整体能力发展。积极开展和实现政治交接,为参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很好机遇与平台。参政党政治交接,是遵循政党能力建设规律,传承自身政治理念和优良传统,其根本目的和逻辑结果是增强参政党的生命力和活力,实现参政党价值的强本固基,从而提升参政党整体能力的发展。积极开展和实现政治交接活动,为参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很好机遇与平台。

三、中国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成效的评价标准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参政党以独特的政治视角,从社会发展的全局,客观地观察分析问题,并成为执政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桥梁和纽带。虽然参政能力建设是当代中国一个全新课题,但也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而有所改变、调整、丰富和发展,参政能力建设的成效的标准评价,大体看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否有利于发挥政治整合功能,起到社会稳定“凝聚器”作用。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越是分化,社会各种力量越是活跃,利益主体就越是多元化。中国参政党代表和联系着社会相当一部分社会阶层和社会集团[4],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和利益群体的重组,将会有更多不同群体的代表人物加入到各参政党派中去。因此,参政能力建设就是能够把各种同质的、异质的政治资源、利益和要求联系起来,吸收并同化于一个共同的目标中,通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包容并协调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以此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其次,是否有利于发挥利益协调功能,起到社会稳定“缓冲器”作用。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的利益群体和阶层逐步形成,社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利益协调危机。尤其是一些享受改革开放成果较少的弱势群体,其利益被一再侵犯,形成社会动荡不安之源。参政党作为执政党凝聚社会力量、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和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在参政能力建设中就是要不断体现沟通感情反映民意、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平衡各种政治力量和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的功能,以此消除不稳定因素,从而起到社会稳定的“缓冲器”作用。

再次,是否有利于发挥团结凝聚功能,起到社会“稳定器”作用。参政能力建设要不断体现在国家与社会间构建起双向、畅通的政治传输桥梁作用与功能,使维护社会稳定成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参政党重要职能,各参政党作为特殊阶层和群体的利益代表,在政治体系中反映自己所联系的那部分成员和群众的利益要求,协助执政党调整各阶层和社会集团之间的关系,避免各个社会阶层因在政治和利益诉求上的差异而可能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使各种具体利益得到兼顾和实现的可能,增强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利益表达和社会政治稳定功能。

最后,是否有利于发挥促进发展功能,起到社会发展“助推器”作用。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才能不断解决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才能国强民富,“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应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作为提高参政能力建设的前提”[5]。所以,作为以政党身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重大政治问题决策和管理国家的参政党,在参政能力建设中理所当然要充分发挥促进发展功能,并自觉地起到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是一个不断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深入把握参政议政规律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高质量地履行好参政党的各项职能。所以说,中国参政党如何提高参政能力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与提升。

[1]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04.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3

[4]张斌.新时期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的路径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33-34.

[5]魏晓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参政党发展趋势与建设问题思考[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17.

(作者单位:1.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秦卫波]

D665

A

1001-6201(2011)02-0197-03

2010-10-31

猜你喜欢

参政参政党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颜回之乐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绍兴后期高宗对中枢体制的调整——以汤思退再次“兼权”参政为中心的考察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为谁参政?
——参政妇女的社会性别意识分析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
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妇女参政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