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索尔·贝娄《只争朝夕》的文学伦理学研究

2011-08-15殷小翠

文教资料 2011年35期
关键词:贝娄威尔小说

殷小翠

(河南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南 开封 475001)

作为索尔·贝娄作品中受到最广泛阅读的一本小说,《只争朝夕》自然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只争朝夕〉新论》是一部研究此小说的专著[1]。除了专著以外,有关《只争朝夕》的论文也颇丰。有些学者研究小说的主题,如现代社会人类的隔离,汤姆·威尔赫姆分裂的自我、家庭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有学者则从文化背景方面解读,如Patrick Costello在Tradition in Seize the Day一文中指出小说构建的基本叙事框架是阿德勒医生对传统的信奉与汤姆对新事物的坚持之间形成的对立。有学者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张崇在硕士论文《对于〈只争朝夕〉主人公威尔海姆个体化进程的研究》中借助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进一步从汤米内心的阴影,人格面具和自我三个方面展现了汤米的内心世界[2]。王俏以异化与解除异化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主人公汤米·威尔姆内心所受异化之折磨和为摆脱这种折磨所做出的努力[3]。有学者探讨小说的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陈静研究了小说的解构策略;周莉莉指出《只争朝夕》这部小说最大的特点是结构上的“大型对话”和言语中的“微型对话”;何洁霞运用修辞性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文本中的叙事结构和策略技巧,阐释了文本中的叙事特点[4]。综述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鲜有学者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角度对小说《只争朝夕》进行解读,因此,本文从此角度切入分析文中蕴含的伦理道德因素,从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三方面探讨作品中人物在美国社会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以便更好地理解贝娄的人文思想。

一、索尔·贝娄及作品《只争朝夕》的简介

索尔·贝娄 (1915—2005)是美国最主要的小说家之一,他在二战后美国文坛的地位可以和海明威、福克纳相提并论。他曾以《奥吉·马奇历险记》、《赫索格》和《赛姆勒先生的行星》三次获得全美国国家图书奖,以《洪堡的礼物》获普利策奖。1965年,他因《赫索格》获国际文学奖,也是获此奖的第一位美国人。1968年1月,法国授予他“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同年他还获得“犹太遗产奖”。1976年,他以“对当代文化富有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00年,85岁高龄的贝娄再次显示出非凡的创作生命力,推出生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拉维尔斯坦》。同时,他还获得了美国最重要的精英杂志之一《纽约客》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深邃,主题深远广阔,风格独特灵活。贝娄作品典型的主人公是受难的犹太知识分子,他们很难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贝娄主要关注的是工业化社会人们的生存困境,在小说中试图揭示人类生活的意义,以及现代人在这个物质世界中遭受的孤独与压力。

《只争朝夕》是贝娄的第四部小说,也是唯一一部被拍成电影的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汤姆·威尔赫姆人生中简单但意义重大的一天的经历展示了他痛苦的生活。汤姆,四十出头的中年人,刚辞掉推销员的工作,与妻子和两个儿子分居。他想跟妻子离婚不但遭拒,还要定期付钱给她。汤姆处于经济和精神痛苦中,几乎要崩溃了。目前他居住在纽约市的一家豪华酒店,因为其父艾德勒医生住在那里。汤姆想从父亲那里寻求经济援助和精神安慰。令他失望的是,父亲不愿听他诉说困难,更不会帮助他。艾德勒医生虽然生活优裕,但他只关心自己,不想让任何人依靠他。因此,威尔赫姆只得另寻生财之道。可是他却误把伪心理学家特莫金当成股市专家,把仅有的七百美元交给他去投资,不料股价大跌,不但失去了所有的钱,特莫金也不见了。最后,他孤身来到一座教堂,见到一个正在出殡的尸体,不禁失声痛哭。

二、人与社会视角下对主要人物精神生活的解析

自文学诞生以来,人就成为文学描绘的核心,通过对人性的真实发掘和诗意描绘,来展示人的生存状况和人性深度。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仅是文学要反映或表现的主要内容,也是文学伦理学批评阐释和发掘文学道德伦理价值的重要维度[5]。因此,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分析主要人物在现代社会物质化、金钱主宰一切的生活背景下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以及由于个人与社会的冲突而遭受的痛苦很有意义。二战后的美国,传统的道德体系被破坏,民主已不复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普遍存在,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加剧。小说中的伪心理学家特莫金是经理的熟人,可以不用支付依法规定的全部保证押金,直接做商品投机生意。那些靠投机挣大钱的人想尽办法逃税漏税。威尔赫姆觉得很不公平,特莫金告诉他:“这是个商人的政府。 ”[6]此外,整个社会物欲横流,金钱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人们为钱疯狂,忙着挣钱。正如威尔赫姆所说:“天上地下到处都是钱。大伙都在大量地往家里扒拉钱。”[7]在金钱的驱使下,有些人不惜违犯法律,抛弃亲情和友谊。尽管威尔赫姆遭遇经济危机,富裕的父亲埃德勒却声明不会给他一美元。对此,他非常伤心:“你恨我。假若我有钱,你就不会这样了……是金钱把我们弄得父不父子不子了。”[8]威尔赫姆已经意识到,在父亲眼中,金钱比父子关系更重要。为了金钱,父亲坚决拒绝帮助他。拉巴包特先生退休后有一大笔钱,眼睛几乎失明还到股市牟利,对孩子却漠不关心。

三、人与他人视角下对主要人物社会关系的解读

人与他人的关系,是文学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从人与他人的角度分析家人及其他人之间的关系,首先要探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特别是父子关系。威尔赫姆和父亲在性格、价值观和处世等方面差别很大,双方矛盾重重。父亲只顾自己的事业无暇关心孩子,而威尔赫姆有强烈的责任感,关爱孩子,愿意为他们做出牺牲。艾德勒医生是一位优秀成功的老科学家,受到大家的敬仰。他很注重自己的外表和行为,看起来总是干净又体面。他善于与人沟通,知道如何像绅士那样做事以便给大家留下好印象。与父亲相比,威尔赫姆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他做了许多错误的决定,这些决定几乎把他给毁了。他不顾外表,不讲卫生,这令父亲难以忍受。父子关系紧张。虽然父亲对他不管不问,威尔赫姆仍渴望与他好好相处。其次是夫妻关系不和谐。威尔赫姆的父辈只把妻子看做满足某种需求的工具,夫妻之间根本不存在真爱。威尔赫姆和妻子的关系更糟糕。妻子玛格丽特自私、贪婪,不愿意出去工作,更不想分担丈夫的负担,而只会不停地向他索要金钱,折磨他,从来不给他关心和支持,这使得威尔赫姆痛苦不堪。此外,在这个冷酷的世界,人们只关心自己的事情不愿意跟其他人交谈。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冷淡,大家只顾追逐物质利益,无暇顾及他人。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缺少真正的理解和关爱。

四、人与自我视角下对主人公自我追寻的探骊

人与自我的关系是最本质也是最复杂的。威尔赫姆一直在追寻自我,认识自我。在金钱至上的世界,他仍然努力寻求自我价值,追寻爱情和人间真情。他不想被外力控制,而想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不懈地追寻梦想;同时也想发展自己,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一生中,他遇到很多问题,不得不做各种决定。每次他都尽力自己做选择,不想被别人影响。上大学时放弃学业去好莱坞当电影演员,年轻时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与玛格丽特结婚,中年时期决定为了捍卫个人尊严而辞去工作。虽然他所做的决定给他带来麻烦,但他敢于承担。在爱情方面,他不愿维持与妻子玛格丽特之间无爱的婚姻,于是提出离婚,虽遭拒绝,但仍努力追寻真爱奥利维拉。同时,作为出生在美国的犹太后裔,威尔赫姆一直在犹太传统文化和美国主流文化之间徘徊,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文化身份。他跑去好莱坞时给自己改名叫汤米,原以为改名可以摆脱犹太身份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但他从没真正感觉自己是 “汤米”,因为“威尔基”一直占据着他的心灵;喝醉时,他还会用“威尔基”痛骂自己。最后他意识到改名是个错误,自己是犹太后裔的事实无法改变;但生活在美国,为了适应社会,又必须做些改变。因此,他不得不在两种文化之间游走,找不到真正的归属。

五、结语

小说《只争朝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二战后美国社会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的图景,体现出人与社会关系紧张,社会公正无法保证等社会问题。在书中勾勒的社会中,物欲横流,金钱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人们为钱疯狂,忙着挣钱。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冷淡,缺乏沟通,缺少真正的理解和关爱。主人公威尔赫姆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陷入痛苦与迷茫,精神苦闷。文学伦理学为我们解读该作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更好地揭示了文中所体现的伦理道德因素,加深了对索尔·贝娄人文思想的认识。

[1]Kramer,Michael P.New Essays on Seize the Day[M].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07.

[2]张崇.通向完善之路[D].浙江大学,2006.

[3]王俏.《勿失良辰》中汤米·威尔姆的异化与解除异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6.

[4]何洁霞.《只争朝夕》全知叙述模式的修辞性叙事学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

[5]李定清.文学伦理学批评与人文精神建构[J].外国文学研究,2006,(1):45.

[6][7][8]王誉公,孙筱珍,董乐山译.索尔·贝娄全集(10)只争朝夕 莫斯比的回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9,67.

猜你喜欢

贝娄威尔小说
威尔森林的骗子大叔
最佳男演员:威尔·史密斯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威尔·史密斯是怎么把自己玩坏的?
索尔·贝娄创作中的“大屠杀”阴影及其反思
论索尔·贝娄小说创作的文化源头
索尔·贝娄作品中的圣经原型解读
↓点灯——派威尔(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