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应用型中药制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2011-08-15李秀英王李俊张亚梅黄文华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2期
关键词:制药毕业生校企

陈 文,李秀英,王李俊,张亚梅,黄文华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江西 抚州 344000)

高等应用型中药制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陈 文,李秀英,王李俊,张亚梅,黄文华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江西 抚州 344000)

我国中药制药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等应用型中药制药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职院校如何适应市场,为社会培养既具有高技能,又具有较好综合职业素质的高等应用型中药制药技术人才,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课题。我们通过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加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实行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等途径对高等应用型中药制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初步探索。

中药制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近年来,随着中药制药业的快速发展,制药企业对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很大增长,针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为企业输送了急需的人才。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东西与生产实践脱节,很多毕业生到企业后动手能力不强,通常需要企业再培训才能上岗,许多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依据“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理念,依据“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岗位零距离”的培养目标,对中药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1 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为使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人才适应于现代化中药产业的发展,加强中药制药技能训练是关键,我们根据本专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确定了本专业学生的核心实践技能要求,将其分为三大板块:(1)中成药生产前处理操作技能板块,应掌握中药炮制操作、药物粉碎操作、中药成分提取精制与浓缩操作等技能;(2)常用中成药剂型制备操作技能板块,应熟练掌握片剂、冲剂、丸剂、胶囊剂、口服液和糖浆剂等常用中成药剂型的生产流程及生产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生产操作技能,并具有相应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成品分装、灭菌、包装技能板块,应熟悉铝塑包装机、颗粒分装机、旋转式液体灌封机及半自动、自动胶囊灌封机等常用分装设备的性能,并掌握使用方法、操作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熟悉蒸汽灭菌柜的性能,并掌握使用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项。

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效果,我们探索建立三级平台实验实验教学模式,即以强化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基础实验教学一级平台;以测试和试验方法为主的经典实验教学二级平台;以专业性、设计性为主的综合应用实验教学三级平台。学生在第一级平台学习训练“必需”和“基本”的实验技能,在第二级平台“拓宽”和“夯实”坚实的专业实验技能,第三级平台为专业技能强化平台,突出“实用”和“娴熟”原则,按照培养“能工巧匠”的要求训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高技能型“即用式”人才,实施毕业生“零距离”上岗,重点应抓好以下2个方面工作:一是“教、学、做”相结合,形成新的教学特色。把传统的课堂变成“教、学;做”相结合的课堂,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密切结合在一起,二是实现开放式、动态式办学,根据每届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和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每年修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岗位适应性。

2 加强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企业希望毕业生上岗后,能够尽快胜任技术岗位的工作。高职高专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毕业生一般是到生产车间从事制剂、包装、检验等生产岗位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懂得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技术、中药制药设备与工艺及GMP认证等知识的应用;职业岗位要求学生能将所学专业知识以“动手”、“动脑”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能力”。同时应该注意的是,企业给人员安排的岗位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也可能被安排到药品营销、管理等岗位,这就要求学生还要有较好的药品市场营销、药事管理与法规、药理学、疾病概论等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既要体现出学有专长,又要有一定的宽度和适应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是综合职业能力的核心,同时,相关专业知识,综合知识与技能也是综合职业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综合知识与技能,才能具备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还应建立在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基础之上,如今很多用人单位更为关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待人接物和社交能力、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等。不少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始终把综合素质放在第一位,而不把学习成绩作为用人的惟一标准。

为了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我们主要以下方面入手:(1)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建立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和实施体系。(2)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相关课程,促进了学生职业道德水平的培育和提高。(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各类文化艺术团体和协会,接受文化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养。(4)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专业特点,实施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工程”。(5)重视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文体竞赛,培养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6)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3 实行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应走学校、专业与企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校企合作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校企合作、产学合作不仅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基本途径,更能促进实践教学内容和资源的整合,可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1]。校企合作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按照企业用人意图,为企业“量身订制”式地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其特点可概括为“3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2]。这样就有效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3],毕业生一到企业就能跳过“新兵”角色,进入“老兵”角色,能较熟练地承担相应岗位工作,免去了用人单位的培训成本和时间。这种企业自己“订做”的人才,让企业用起来得心应手,便于企业驾驭和管理,增强了企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使学校成为企业发展的人才基地,学校和企业能够获得双赢。

我校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自2007年开始探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以来,在专业设置适应市场需求上下工夫,紧跟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走向,聘请企业的技术专家、生产管理人员、高级技师与本专业相关人员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对相关行业人才需求、就业前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发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可利用资源进行了广泛调研、论证。秉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精髓,不断探索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结合、共育人才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职业教育规律,高度整合教育资源,着力在如何体现“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上下工夫。根据行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迅速增加的情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先后与汇仁集团、三九药业、珍视明、回音壁、博士达药业等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在几十个制药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并与其中部分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2010年7月,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已有30多名“订单式”培养学生毕业后被企业录用,这些毕业生上岗后迅速进入角色,为企业创造了效益,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

[1]吴发远,苗兴芬,栾奕娜.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提高职业能力培养水平[J].职业圈,2007,13:51.

[2]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72~74.

[3]吴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场就业的“无缝对接”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4:61~62.

G640

A

1671-1246(2011)02-0013-02

猜你喜欢

制药毕业生校企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皮尔法伯制药(中国)
三生制药集团
三生制药集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