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和谐社会的标准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2011-08-15李京彬顾岩峰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政治思想

李京彬,郭 杰,顾岩峰

(河北大学护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以和谐社会的标准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李京彬,郭 杰,顾岩峰

(河北大学护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课题,也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融入和谐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从各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应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自身规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感染力,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显现其旺盛的生命力,充分发挥其生命线的作用。

和谐校园文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倡导公平、正义、宽容的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1]。坚持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目标激励相结合,调动起他们学习、科研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其自身的人生价值。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强化网络文化建设,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品质。贴近学生实际,坚持以学生为本,实事求是地分析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原因和实际需求,注重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2]。

1 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会,和谐优雅的社会环境能起到陶冶、规范社会成员的作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育人功能。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人格品质和创新精神的复合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内容、新特点,依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要求,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上、方式上不断创新,集中体现社会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以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综合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发展的需要[3]。

(2)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应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开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3)丰富学生社团,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创造条件。以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类社团为依托,通过举办艺术节、学术研讨、知识讲座、读书活动、演讲、影视评论、业余党校等形式,辅之以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俭学等各种实践活动,让思想内涵丰富、有质量、有品味的文化走进学生生活,使他们在这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上,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对自身潜能的认识和发挥,真正在自我教育中把自己锤炼成为对社会、对党和人民有用的人才。

2 强化网络文化建设,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

2.1 利用网络加强师生互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交往

网络拓宽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创造更为新颖的、有效的、适应现代青年信息交流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式,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研究的紧迫课题。网络时代,学生知识来源网络化、多样化。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借助网络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通过网上对话、QQ聊天等功能,开拓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渠道。教师与学生互为好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师生互动。学校通过网络可以迅速、方便、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与动态[4]。

2.2 利用网络调查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就要充分利用网络,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开设网上论坛,通过网络引导大学生就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自由讨论。由于网络的隐蔽性、交谈的平等性,大学生在网络中更容易袒露自己的心扉。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受访者展示包括问卷、图表、样品在内的多种测试工具,不易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通过电子信箱开展专项调研工作,可以使我们及时准确地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由此可见,网络使我们了解到更为真实的大学生思想动态,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

3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价值,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2]。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以人为本”也是和谐社会所推崇的理念和认识,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标准之一。

(2)按照和谐社会的标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能只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靶子”,一味地强调严格的管理。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思想,以引导为主,以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立并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机制,做到学校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乐于接受的和谐教育。

4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品质

(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全社会公民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和谐社会赖以存在的心理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是他们形成良好思想政治品质的基础。大学生能否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迎接各种挑战,用冷静、现实的态度去看待学校里和社会上存在的种种的不和谐因素、不公平现象,都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考验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学生所传递的教育内容以及看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以及他们的是非观念[3]。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至关重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从构建和谐社会、培育大学生成才报国思想和实践的高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2)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重点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心理健康专门机构,利用心理测试与咨询等现代心理科学技术,为大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思想服务,想方设法地减轻他们就业、学习、经济方面的心理压力,锤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鼓励、引导他们发挥长处,合理竞争,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他们在一种和谐愉快的状态下接受教育,积极地进行学习和生活,也会使他们在毕业后以良好的心态融入社会生活,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

5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地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1)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涵义中,一条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是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虽然在一般意义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但是,学生思想问题的产生与他们的实际生存情况是紧密相连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是在对学生进行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问题解决了,必然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5]。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要切实为学生解决实际存在的困难。困难解决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减轻了,也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继续学习。

(2)在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贫困生问题。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占10%~20%,特别困难的学生约占5%~10%。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贫困生的数量还会增加,问题和矛盾也日益突出,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为解决贫困生问题,各高校都采取了相关措施,如减免学杂费、助学贷款、建立高等教育备用保险金制度、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等。但是,毕竟学校不是盈利组织,也不是慈善机构,对贫困生的资助已经成为高校的一项财政负担。高校要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助来解决贫困生问题,如: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增强社会影响力,获得赞助。

(3)帮助学生解决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因此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反映到大学生这里,主要就是由就业压力导致的心理压力过大而产生的心理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在这一方面,高校可以着眼于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来开展工作。从长远来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从根本上调整学科结构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对低年级学生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能力;从实效性上说,主要针对毕业生开展职业选择、人际交往能力、应聘技巧、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加强职前培训等以提高基础性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6]。“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社会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发展大业的重要问题,全社会各领域、各阶层都要积极参与,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才能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早日实现。

[1]葛艳霞,蔡振霄.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J].青年科学,2010,5:152.

[2]杜俊杰.以生为本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J].科学咨询,2008,5:40.

[3]王青山,于亚君.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和培养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8,6:20~22.

[4]乔虹,贾琳.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2:13.

[5]覃晓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的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4:30~31.

[6]龚红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1:34.

G640 献标识码:A

1671-1246(2011)02-0022-02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