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对“网络新词”应当如何处置

2011-08-15任遂虎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表义新词错别字

任遂虎

(西北师范大学 文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面对“网络新词”应当如何处置

任遂虎

(西北师范大学 文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网络新词已成为一种凸显而出的文化现象。面对网络新词,要具体分析,分清网络新词的不同类属。其中,网络术语词随科技发展出现,本身没有问题;而网络流行词则问题较多。面对网络流行词,要分清表义清晰与混乱的界限。对表义混乱及错别字现象,要坚决反对。同时,还要分清它们是否合乎汉语的表达习惯,分清使用的场合,区别对待。这样,不规范的流行词就不会对语言造成肢解和危害。

网络流行词;网络术语词;区别对待

随着现代网络传播功能的日渐扩大,网络新词成为一种凸显而出的文化现象。面对网络新词,人们的态度相差甚大。有人认为网上新词不规范,是对语言的戕害和污染,有人则认为它自由活泼,亲切幽默,是语言多样化和充满活力的表现。不同的态度中,存在明显的年龄界分。年长者一般认为网络新词属于病态语言,持抵制和反对态度;年经人则多认为它贴近生活,时髦,有趣,不应受到限制;还有些人态度模糊,认为它是高科技时代的产物,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基于这种判断的差异,在要不要规范,要不要防范等问题上,人们的意见也大相径庭。

笔者认为,面对网络新词,我们既不能大惊小怪,也不能无动于衷,需要具体分析,分清不同的层面,然后分别对待。下面,谈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以与教育界同仁交换意见。

一、分清网络新词中的不同类属

网络新词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属。一种是网络术语词,即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通过译入、引入或组合而成的新增语汇,如“博客”、“在线”、“网页”、“服务器”等等;一种是网络流行词,即网民们在网上聊天、发贴等交流中,使用的非正式词汇, 如“顶”(支持)、“果酱”(过奖)、886(再见)、3Q(谢谢)、Bt(变态)之类。这两种词语,都是因网络传播而出现的新词,然而它们的属性、功能、用途相差甚大。前者实为新义词,其意义是增殖的,即汉语中原来没有这个意思,而后者实为代义词,其意义在汉语中有相应的词语或词组,只不过采取了“另类”的表达形式;前者属科技文化范畴,是经专业人员审定而采用的,而后者则属大众文化的范畴,是网友在交流中渐次约定俗成的;前者一般是名词,构词方式简单,采用音译、意译、汉字组合的方式,而后者包括各类词,构词方式杂乱,或用比喻、借代,或用缩略、简称,或用谐音、仿造,或用形象烘托,或借外来词,或模拟童语,或用数词、字母,或用表情符号,等等。

事实上,时下人们有争议的网络词汇,指向流行词,并不指向术语词。对术语词,一般人是认可的。“文革”间那种超出语言学范畴的“将封资修的词汇赶出字典”已成历史笑柄,而今几乎无人认同。至于将吸收新词看成是“崇洋思潮”、“放弃主权意识”的人,也寥寥无几了。而对流行词,多数人不赞成,因为它多是不规范的词语,用于即时、随意、感性的表达,追求情绪宣泄,戏谑搞笑,有明显的低俗化倾向。如用“恐龙”、“青蛙”、“菜鸟”、“老鸟”、“驴友”一类词汇指人,已超出了善意的戏嬉,带有侮辱性含义,无疑属于不文明现象,不利于语言的健康发展。

二、分清表义清晰与混乱的界限

语言规范的主旨,在于表达与沟通的准确无误。不规范的表达,在本质上不便于交流的语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表义混乱的词语,难以增强语言的活力,促进语言的发展。

判断网络流行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表义的准确与否。不论通过什么介质书写,错别字的出现,都是不规范现象,后果是引起表义的错位,造成交际障碍。网络流行词中的错别字现象十分严重,它直接影响交流效果。比方说,用“大虾”代替“大侠”,面对“我喜欢大虾”时,正常的理解就成了喜欢吃大虾,不是指喜欢某作品中的大侠。

正是从语义表达的准确与否看,从中小学到大学,以至研究生的各种作业、习作、论文中,要坚决杜绝网络流行词的渗入和影响。对各类学生而言,无一例外要求语言规范,文字正确。把“过奖”写成“果酱”, 把“幽默”写“油墨”, 把“喜欢”写“稀饭”一类,是货真价实的错别字。至于用“走召弓虽”来表示“超强”,用“天才”来表示“天生蠢才”一类,更是不能允许。语言教学一定要坚持基本的原则和要求,不能赶时髦,凑热闹。有些年轻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网络流行语,是不严肃的行为。学校管理机构,对这种现象要检查。发现问题,应当及时纠正,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三、分清是否合乎汉语的表达习惯

贺拉斯《诗艺》中认为“‘习惯’是语言的裁判,它给语言制定法律和标准”,“现在人人崇尚的词汇,将来又会衰亡”。在网络流行词中,有不少不合乎汉语习惯的表达形式。如“PK”、“BT”、“555”、“3Q”之类,就不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对于不上网的老年人来说,看到这些词语,定然有如坠云雾之感。不合常规习惯的标新立异,不管如何“独出心裁”,最终还是得不到认可。在这一问题上,以往的经验教训也值得引起人们注意。比方说,比起直译的“祖母绿”、“德谟克内西”之类,意译的“翡翠”、“民主”就更为符合汉语习惯了。另如,有个年轻人起名“马皮格翁”,别人还以为是个做马皮活的老头子,原因是不合中国人名字习惯。2010年1月,湖南张家界将“南天柱”改名为“哈利路亚山”(来自美国科幻片《阿凡达》), 引起人们普遍的反对,也可说明这一问题。

语言虽然不是凝固的,但一种语言中的基础语汇是固定的,恒常的。回顾汉语几千年的历程,如“天地人,日月星”一类基本的语汇没有变化。众所周知,新的不一定是好的,更不一定能恒久存在。作为俗文化表达形式的网络流行词,大多如同流行歌曲、流行服装一样,只是昙花一现,就成了过眼云烟。不少流行词,本来是“闹着玩”的,属于无聊的文字游戏,没有实质的意义和功能,无须过分地看重它。不加分析地收集、编纂网络流行词,弄不好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有人搞什么《‘汗’语言字典》,在这个标题上,“汗语”一词就有猎奇之嫌,是不严肃的。难道还有必要建立有别于“汉语”习惯的“汗语”习惯吗?又如《光明日报》2010年11月24日介绍的几个网络热词中有“织围脖就是写微博”,“神马都是浮云”就是“什么都是浮云”之类。这种“谐音”用法,严格地说,就是“错别字”。它只能造成语言的混乱,不值得在正规的媒体上介绍、传播。网上聊天可以戏谑,可油腔滑调,而学术研究、辞书编纂则不可效之。

四、分清使用的场合

虽然,网络流行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一个正常、开放的社会,应当允许它存在。

从人际交流状态看,需要多样化形式。语言自身就是生态化、多样化存在。同一个意思,存在不同的表达形式。不能因为有“再见”这个正规的词,就取消“拜拜”这非正规词。事实上,后者更适应于童语。同是Email一词,正规场合下称“电子邮件”,网友们叫它“伊妹儿”,也未尝不可。

从现代网络文化看,不能搞“一家之言”。网上的空间十分广阔,交流的渠道、方式丰富多样。它比纸质有更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要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宜采取硬性的方式打压不同的思想与不同的形式,更不宜小题大做,上纲上线。

从远距即时交流看,文字表达可以口语化。网上的文字交流,是人际沟通的一种新形式,既是远距交流,又是即时交流,把阅读与面谈结合到一起。这样,文字具有口语语体的特点,随意表达和零星片断,通俗形象和轻松活泼,情绪宣泄和调侃逗笑,也就在所难免。它没必要追求书面语言的典雅,庄重。有错字、不规范词语也无伤大雅。当然,对于不文明现象,就应另当别论了。

因其如此,分清层面、场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上述分析中可知,网络新词中的术语词,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不受任何限制,而流行词则不能进入正式交流的语言空间。为保证语言教育和信息传递不受干扰,应当把网络流行词限定在网上聊天、发帖、个人邮件、手机短信等范围之内。从这一限定看,网上的正规文字,同样不能使用流行词。随着网络功能的扩展,各种新闻已实现了网上传播,许多文件、文献、事务文书、科研资料等,都会通过网络传播,这些文稿、文书,必须拒绝流行词的侵扰。如此一来,不规范的网络流行语,也不会对语言造成肢解和危害。

H136

A

1671-1351(2011)03-0102-02

2011-03-20

任遂虎(1952-),男,甘肃秦安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任编辑 王小风〕

猜你喜欢

表义新词错别字
声音·数字·新词 等
诗嘲错别字
错别字的自述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汉语借形表义词论析
网络新字构成的理据分析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小议网络新词“周边”
外教新词堂
也谈文字的本质及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