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传统绘画空间的表现特性

2011-08-15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物象时空节奏

牛 勇

(兰州商学院 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论中国传统绘画空间的表现特性

牛 勇

(兰州商学院 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中国传统文化宏观、整体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审美趣味孕育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生命精神,决定了传统绘画的空间意识和表现特性。中国传统绘画空间的表现特点主要体现在自由性、意象性、节奏性等方面,继承和拓展传统绘画的时空意识及艺术精神特征,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意象;节奏

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孕育出的一种文化形态和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人在认识时空问题时将时间纳入空间,空间纳入时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时空合一的重要思想。这种宇宙时空观形成了中国人追求与自然相融合的时空意识和心理情结,对传统绘画的形式结构和内在精神产生深刻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空间表现样式。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表现特点主要体现在自由性、意象性、节奏性等方面。这些特点之间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包容或互为因果的,同时也是互相交融、互相渗透,很难划出严格界限的。

一、空间表现的自由性

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表现受传统时空意识的影响,表现出了极强的主观自由性。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不是自然物象空间的客观摹写,而是在主客交融状态下突出对自然生命的感受,根据作者表达需要自由地组织画面的空间关系。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如彦远评画,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予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可见,画家可以主观、自由地将不同季节的花卉表现于同一幅画面,芭蕉也可以在雪中绽放。这种情景不是现实生活的客观存在,是经过创作者有意的创造组合,从而打破时空界限呈现出新的视觉形态,达到寓意抒情的目的。画面空间成为画家表达情感的媒介,画家通过把不同时间中的对象压缩进同一空间中,来表达其独特情感和思想,空间的处理表现出明显的主观自由性。

传统绘画的空间体现了中国人对时空的理解和独特的处理方式,不管是中国传统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空间表现的自由性都有明显的体现。不同时空的山水、树木的有意组合处理在传统山水画中随处可见,南宋山水画家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描绘的是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画家跨越时空将不同时间、空间的景物安排在一起来组织画面结构,通过四时空间表达天地万物之生机。这种超出物象的外在表象来体现其内在之理的手法,突出了画家内心情感的自由表达,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显著特点。明代徐渭的《芭蕉竹叶图》,以大笔表现芭蕉、梅花、竹叶、兰草等四种不同时节的花草,将不同时节的花草自由地组合在一起,笔墨淋漓,纵横潇洒,画家不受现实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强调内心情感的表达,通过不同时空物象的自由组合体现出不求形似求神韵的审美追求。中国传统人物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点,画面空间的表现不以模拟客观真实为目的,而是超脱客观自然的视觉真实,强调创作者审美意识的自由表达。中国传统人物画表现不像传统西洋画那样固定视点追求视像空间的真实效果,而是根据人物或情节表达的需要,自由灵活地处理画面空间关系。如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对形象的塑造,作者并不停留在一般的形象描写上,画面中人物大小比例并不符合现实生活中人物的比例关系,这是因为画家意不在表现真实的空间关系,而是为了表达帝王威严高大的身份和地位,强调了人物形象占据画面空间的体量关系。由此可见,古代人物画的空间表现也明显存在主观自由性的特征。

中国传统绘画时空表现的自由性体现了中国人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审美态度,画家往往超越了自然时空的限制,在时间空间化和空间时间化的时空结构中自由地组织画面空间关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人对于外部自然万物始终保持着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在绘画创作中不以现实空间的视象真实为目的,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为自由地表现世界万物,使自然万物与人的审美心境之间达到自由的认同和结合,才是其创作的宗旨所在。同时更多地注入了臆想成分,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二、空间表现的意象性

意象是中国传统绘画造型的基本特征,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意象”是人的主观情思和外在客观物象的自然统一,“意”是主体内心世界的情感志向,是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社会生活的思考和理解,包括了对自然的审美关照和创作构思中的感受、神韵、情趣等;“象”指物象,包括一切进入艺术家艺术视野的外在形象。中国传统绘画之所以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意象特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画家对空间美的认识更多的是心与物的交融,没有将自然物象完全纳入画面空间进行客观描摹。中国画家的创作与其说是模仿或再现,毋宁说是是画家心灵的创造,是画家情感与人格的表现,表现在作品中是“象”与“意”的紧密结合与融合统一,“立象以尽意”是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的基本原理。

画家在对生活的感知和体悟的基础上,从自己的主观情感体验和思想认识出发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和加工,甚至是对客观物象进行有意的重新组合来实现立象以尽意的目的。“在艺术创作时,艺术家的 ‘意’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意犹帅也’,而‘象’则由创作主体的 ‘意’来接纳、改造,甚至生发的。…由此观之, ‘外师造化’诚然是孕育意象的基本条件,而 ‘中得心源’却有决定性的意义。”[1]218唐代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很好地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理论,主客统一、物我相融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意象审美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绘画从一开始就摆脱了现实空间的束缚,进入意象表现的世界。战国帛画《龙凤人物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画面上一位妇女侧身而立,头上部画有龙与凤鸟,表达龙凤引导升天之意。画面空间表现超越了现实,体现出明显的意象特征。从人物画来看,即便是像隋唐时期的帝王图以及宫廷人物画这样源于社会现实功利要求的绘画作品,虽然相对于山水花鸟等作品更具写实性倾向,但其意象造型的特征也是比较明显的。在画面空间的表现上,它并没有像西方写实绘画那样,注重光影、体积、空间等视觉真实效果的捕捉和模仿,而具有一种强烈的精神内蕴,从平面化以及许多抽象因素中透露出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特征。中国传统山水画时空表现中更能体现出情景交融的意象特点。北宋郭熙的《早春图》表现的是冬天刚过,大地复苏,草木开始发枝的景象。画面空间的表现绝不是自然山水的照搬,而是突出意象表达,动感的山石和神态各异而极力伸展的树枝,以及画面空间云雾的处理都体现出了画家对春天生命的感悟和理解。整幅画面充满了一片生机,体现了万物复苏、生生不息的循环状态。明代唐志契在《绘事微言》四则中讲:“凡画山水,最要得山水性情。得其性情,山便得环抱起伏之势,如跳、如坐、如俯仰、如挂脚,自然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而落笔不生软矣。”山水性情是作者胸中之意气与自然之气象的有机结合,其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中“意”和“象”结合的特征。

中国的造型艺术从一开始就是非纯写实的,不仅山水画、人物画空间表现意象特点明显,古代花鸟画以及墓室壁画等等都在空间的表现中突出意象特点。中国传统绘画把“象”与“意”紧密地结合起来,“情景交融”,以表意为主,把客观物象作为表现主体情感的手段,在时空表现中放弃了物象真实空间形态的模仿和再现,将心理空间和自然空间相结合,形成充满情趣的意象空间。

三、空间表现的节奏性

中国人的时空合一意识体现了宇宙生命的秩序,整个时间的变化是富有节奏的,时间被节奏化了。六朝谢赫在《古画评录》序中提到绘画的“六法”,“气韵生动”为六法之首,是贯穿于绘画表现的生命线,成为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要求和最高境界。宗白华说:“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六朝山水画家宗炳,对着山水画弹琴, ‘欲令众山皆响’,这说明山水里有音乐的韵律。明代画家徐渭的《驴背吟诗图》,使人产生一种驴蹄前进的节奏感,似乎听见了驴蹄的的答答的声音。这是画家微妙的音乐感觉的传达。”[2]89可见,气韵的表达是绘画的基本特点。受宇宙时空意识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的观察方法和画面空间表现具有独特的视点流动特点。一方面,艺术的表现离不开观察,有什么样的观察方法就有什么样的表现方法。西方绘画是以固定视点去观察、衡量事物存在的空间,因而追求固定视点的客观视觉真实,表现于画面是“焦点透视”形成的三维空间。中国传统绘画是视点游动的观察,在画面空间则表现为不同时空物象的自由组合,形成流动的、有节奏的多维空间。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绘画更趋向人对宇宙生命精神的心理感悟和追求,体现出对生命韵味中所包含心理空间的节奏把握。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不仅在于眼睛观察,视点的运动,更重要的是用心灵去感受,将对象融化于心灵之中,形成灵动的空间世界。绘画不是某一个孤立的局部,而是整个空灵的宇宙整体,心物交融的内心表达构成了画面的节奏感。

节奏是艺术表现最基本的特征,中国传统绘画空间表现中无时不体现出节奏特点。中国传统绘画空间不是物理空间的客观描绘,而是抽象笔墨所表现出的渗透着画家强烈的主观生命体验的物象的生命律动空间,显示出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所传达情感的空间节奏。“中国绘画,不论是人物、山水、花鸟等等,均特别注重于表现对象的神情气韵。故中国绘画在画面的构图安排上、形象动态上、线条的组织运用上、用墨用色的配置变化等方面均极注意气的承接连贯、势的动向转折,气要盛、势要旺,力求在画面上造成蓬勃灵动的生机和节奏韵味,以达到中国绘画特有的生动性。”[3]28传统绘画在时空表现中的虚实、远近、聚散、抑扬等等的对比产生了生动的视觉节奏,这种节奏性使画面空间涌动无尽的生机和生命感。传统山水画的视点流动和画面空间节奏的体现更为明显,如五代范宽的《雪景寒林图》,描绘山林雪景,画中雪峰耸立,流水无波,山取高远之势,水取宁静之态,体现冬天寒林景象。从前景的寒林纵向递进,利用树木的疏密、山峰的险缓以及烟云之动与水面之静的对比等,形成了丰富的视觉和心理对比关系,画面给人以视觉流动的节奏感,气象幽静而深远。山水画空间表现中画家必须超越自然空间的限制,把多时空的视觉物象有节奏地积聚在一幅有限的画面,充分发挥画家的想象力及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情感体验,建构画面的节奏空间。在传统花鸟画中,画面的概括、取舍同样体现了视觉空间的节奏感,取景角度大多从大自然中选取一枝或一局部,往往以空白作为背景,舍弃周围环境,不受现实空间的限制构成画面的虚实关系,形成有节奏的视觉空间,超越时空限制表现出画家主体的情趣。

“艺术是情感的外露,而情感本身就是节奏化的特点,人的情感能和大化生机共感共振,便能启迪灵感,构造意象,也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生命空间。”[4]69万物同在一个生命节奏中展开,节奏性成为视觉空间表现不可缺少的因素。中国传统绘画的时空是流动变化的。它打破了西方绘画焦点透视的局限,运用流动的视点观察物象,自由、灵活地处理空间布局;它利用形体的组合构形以及虚实、疏密、空白、动静等艺术的处理,使艺术节奏和韵律在画面空间中得以综合体现。

总之,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主观的审美观察方式,放弃对客观物象空间的再现描摹,追求主客交融和突破具体时空限制,营构无限的精神空间,表现出完全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空间特点。西方绘画追求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空间的营造主要来自于科学的透视。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布局与精神相连,突出心物交融的意境和生命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观和审美观。继承和拓展传统绘画的时空意识及艺术生命精神,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1] 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 潘天寿.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4] 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J206

A

1671-1351(2011)03-0095-03

2011-04-21

牛勇(1975-),男,甘肃定西人,兰州商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艾小刚〕

猜你喜欢

物象时空节奏
跨越时空的相遇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如何与物象相处
镜中的时空穿梭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YOUNG·节奏